第2課《雪地賀卡》教案
事實上,一般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幸福的童年。這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童話的童年、沒有幻想的童年、沒有秘密的童年不是童年。這也就是文中說的“我也有過這樣的年月”。“李小屹”不過是作者塑造的有著純真美好、天真無邪的童心的一個“代表”。
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有這類“神話”和童年的“秘密”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當然也有這類的“神話”和童年的“秘密”。道理見第1小題的說明和“主編解讀參考參考”。具體例子如荷首烏根的傳說、美女蛇的故事特別是對“結末教訓”的信以為真等等,就是這類“神話”。這些“神話”以及“我”對這些“神話”的理解,還有,短短泥墻根一帶的“無限趣味”,背著先生的那些頑皮淘氣的有趣“工作”和課堂小動作,乃至有口無心亂讀書、欣賞先生讀書的入神樣子,關于“怪哉”一事對先生背地里的猜想、把磚頭拋到間隔的梁家等等,都可看成是童年的“我”心靈里的“秘密”。學生的討論,不必講道理,只要舉出具體的例子即可。
3. 明知是假的,“我”還鄭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張賀卡,后來卻又不回了,“我”為什么這樣做?假設幾天以后,李小屹又給 “雪人”寫了一張的賀卡,如果你是李小屹,你會寫些什么呢?
前半部分所問,目的在讓學生更認真地閱讀、領會課文。文中在字面上已經作出了回答。理解的要點是:①“我”鄭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信,是被孩子的純潔、美好的心靈,孩子所表現出的對人的普遍的同情和關愛所感動。“我”的舉動,是對這種心靈的呵護,對這種關愛的回應,對這種可貴情感的珍重。②后來為什么又不回了?如果繼續這個游戲,那就無異于真的騙了她。如果說出真相,那就破壞了她正在編織的美好的夢,中斷了她正在“上演”的動人的故事,而這,是“我”更不忍心的。所以,面對這么一個純真的孩子,“我”只好停止這游戲,讓李小屹在今后成長的歲月里自已去認識吧,讓這動人的童心童真童趣延長得更久一些,讓她這幸福的童年遲一點結束吧。
后半部分的回信活動,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各顯其能。但總的應立足于文本,扣緊李小屹的純真、美好的、相信神話的心靈特點以及當時焦急等待回答的心理特點。
(四)作業:
1. 有表情地朗讀全文,背誦“我把賀卡放回去”至結尾。
2. 以我的童年為題,寫一篇回憶性的文章,要寫出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