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余生》教學設計
11.魯濱遜為什么要活下去?是否值得這樣活?
答:魯濱遜雖身處絕境,但他能說服自己頑強的活著,并打定主意在島上獨自生活一輩子。這需要勇氣。從這里可以看出魯濱遜是一個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人。他活得積極主動,活得象個人,活出了人的尊嚴,這樣活著值得。
四、比較(與21課進行比較)
相同點:①都講述探險故事;②都頌揚人類某些優秀品質;③都用真實的細節刻畫人物;④都啟發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不同點:①體裁不同(傳記;故事);②人稱不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③表現英雄角度不同:(群體英雄與個體英雄;失敗的英雄與成功的英雄)④描寫方式不同(心理;多種);⑤渲染氛圍不同(悲;在失望中尋找積極的因素);⑥主題的側重點不同。
五、熟讀課文,指導仿寫:
1.集中大量表心理活動的動詞描寫心情。
2.巧設一連串提問展示復雜的內心。
3.用具體行動揭示人物性格。
4.借助獨白反映內心。
5.列表排列進行對比。
6.層進中展現人物心理歷程。
精神 勝 利 法
精神勝利法,其創始人或曰此專利的獲得者乃魯迅先生筆下的典型人物阿q。阿q時常被人打,無力還手,別人心滿意足地走了,他“憤憤”之后往往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在精神上轉敗為勝,也“心滿意足地走了”。他在死刑判決書上立志要把圓圈畫得圓而未能如愿時,先是羞愧自己畫得不圓,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于是他睡著了。”魯迅先生刻畫阿q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顯然,魯迅先生是把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加以鞭撻的。
不過,筆者對“精神勝利法”則賦予另外一種解釋,也就是將此法剝離于阿q這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視之為一種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而是把它作為一種單純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調節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你在身處逆境,遇有不如意之事時,通過將想象中的世界當作現實世界的精神幻覺,完成從現實世界的失敗到想象的精神勝利的轉換,保持自我內心的平衡,借以協調自我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適應環境,繼續生存下去。比如,他人腰纏萬貫,你卻僅僅溫飽,而你大可不必以失敗者自居,覺得低人一等。你可想象金錢不是萬能的,錢多未必就幸福,你窮卻窮而有節,或者你在精神方面(如文化、學識等)比富翁更為富有。就此而言,你也是一個勝利者,精神勝利者。
精神勝利法,說通俗點,就是助你闖過難關的一種良方,就是少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而多以己之長比他人之短,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困境中振作精神,滿懷信心地在人生之旅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這里尚須強調的是,筆者肯定精神勝利法,并非倡導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之風,也不是要你一味地安于現狀,逆來順受,不求進取,而是希冀你明了適者生存的道理,借助此法保持內心的平衡,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現實,進而設法去改變現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勝利法就像一種長效的興奮劑,激勵你在人生的跑道上奮力前行。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