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精選14篇)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
學校:上南中學北校 教師:許明燦 班級:預(1)班
教材:二期課改語文教材(六年級)課題:《愛蓮說》 第1課時
一、 學情分析
這是一個特殊的班級,學生基礎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說是嘆為觀止。第一次摸底考,很簡單的題目,居然大半學生開了紅燈。在以后的考試中,成績也很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有問題。經驗告訴我,這類班級要有提高,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課也必須降格以求,以適合他們的接受能力。比如,多用口頭語,多用通俗語,少用書面語,少用文言文,盡管所教的是文言文。另外要重視故事的價值,說話要形象具體,以便于學生能夠感知,能夠領會。
二、 教案
《愛蓮說》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來說理、抒情的寫法;
2.領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潔身自好;
學習重點:物——“蓮”美麗的形象 志——堅貞正直、鄙棄名利。
教學難點:動員學生探究性學習及從學生的角度、學生的價值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一課時
步驟:
課前預習:1、作者周敦頤。
2、“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3、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淤泥 濯清漣 褻玩 隱逸等。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溫故而知新,由《陋室銘》導入《愛蓮說》。
二、釋題
題目的意思是“說說我為什么愛蓮的道理”。“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多用敘事、寫人、詠物的形式來闡述見解、說明道理。講究辭采,與現代雜文或
雜感相近。
三、簡介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歷任
州縣地方官吏,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學創始人,古代著名哲學思想家。后人將他的著作編為《周元公集》。這
篇“說”,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南康知軍)時寫的。在此期間,
他曾親率屬下在府署(軍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
四、朗讀課文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讀的語調語氣。
五、掌握下列詞語的音義
蕃fan(多) 淤yu泥(淤積的污泥) 濯zhuo(洗滌) 清漣lian(此處指清水) 褻xie(親近而不莊重) 噫yi(嘆詞) 鮮xian(少)
六、賞析課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全文總領,領起下文所愛的三方面。“愛”字扣題。 晉陶淵明獨愛菊。 “獨”表明與眾不同,含褒義。陶淵明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甚”,含貶義。劉禹錫《賞牡丹》: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獨:強調與眾人所愛不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為社會不良風氣所污染,又不愿討好獻媚社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內心通達,品格正直;不拉關系,不走歪路。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植:樹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聲名遠揚;卓然挺立,堅守節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嚴肅,令人敬重,不能隨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寫蓮的可愛和自己獨愛蓮的緣由。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謂:說,認為。菊花在萬花凋謝時開放,獨抗寒霜,不與眾花同時,故說是隱逸者。 牡丹,花之富貴者。 牡丹,色艷香濃,富麗華貴,故說是富貴者。 蓮,花之君子者也。 照應前文對蓮花形象品質的描繪,點明蓮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種花都予以人格化,評花實際上是在評人。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慨嘆真正的隱士很少。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嘆息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幾乎沒有。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眾”與上文“甚”呼應,與兩個“獨”構成鮮明對比,暗含譏諷。
以上第二段,點明蓮花的比喻意義,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當世沒有同道者,而喜愛富貴的凡夫庸子卻很多。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表示鄙棄和厭惡。
七、小結本文特點
借助于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或說明事理,這叫托物言志。本文寫蓮,以“花之君子”一語貫穿全文,都表現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處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含義深刻而不枯燥,語言生動而不呆板,能引起閱讀的興趣并發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寫出蓮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感嘆世上沒有人與自己的愛好相同。菊花是陪襯,牡丹是反襯。(此部分可不講)
八、歸納全文中心
提問:文章開頭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后面卻又說“予獨愛蓮”,這是為什么?
本文以蓮喻人,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贊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棄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了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九、熟讀能誦
十、布置作業
1、背誦
2、《感知、體驗》
3、在校園找一種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寫,來象征人的品格
三、 教學過程片斷
在導入中,我講了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即在星子縣參觀愛蓮池時,因鐵將軍把門,翻墻上去縱目觀賞,由此說明《愛蓮說》對后代讀書人的影響。
在課文結束時,又講了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愛蓮說》得名,呼應了開頭所說的《愛蓮說》對后人的影響。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這一片斷:
課例記載
為了給課堂教學提供一個麻雀讓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開課,課文是《愛蓮說》。上課之前,請同學們預習。
《愛蓮說》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請同學們翻譯。在翻譯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時,朱揚帆和大家一樣,舉起了手,于是我請他翻譯,只見他站起了身,手里拿著書,慢騰騰地說:“這個……這個,我喜歡蓮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個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為關照大家預習,而且他也舉起了手,應該有所準備。當時我兩手一攤,無奈地說:“沒翻譯哎!”,他還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說:“沒關系,先坐下去”。為了有個臺階可下,我又說:“要么是沒預習好,要么是太緊張”。
課繼續上下去,上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我順便問了個問題“什么叫‘隱士’?”朱揚帆又舉起了手。一般情況下,為了避免公開課出洋相,我可以不請他回答,不過我還是考慮給他一次表現的機會,讓他來回答。這次他倒是很順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猶豫地說“隱居的人”,我馬上予以表揚,說道“他剛才沒翻譯好,現在是將功補過了”。等到翻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一句時,朱揚帆又把手舉得高高的,我抱著濃濃的興趣請他解釋,他說“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貴者”。我一聽,很不錯,便發出感慨:“翻譯很好,看來他預習是不錯的。剛才可能是緊張了沒說出來。現在立了兩大功勞,就把前面小小的過錯全給彌補了。”經過這樣的表揚,朱揚帆發言的欲望更加強烈了,幾乎每次提問他都會舉手。比如我問“第二段最關鍵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盡管也很關鍵,卻跑到第一段去了。經過啟發,在大家吃不準,都不敢舉手發言的情況下,他又舉手要求發言,這次一語破的,回答很正確。當同學們對“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對應“品德高尚,聲名遠揚”還是對應“端正嚴肅,令人敬重”發生爭議時,我讓同學們說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揚帆表態“‘香遠益清’是對應‘品德高尚,聲名遠揚’”,這個表態是正確的,我從內心里感到高興。而當我請同學們從《陋室銘》找一下根據,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氣聯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揚帆反應最快,他脫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揚帆是越來越在狀態中了,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回答貼切。
特別是我介紹蘇州拙政園水中主體建筑“遠香堂”,同時我問“遠香堂”得名的由來,朱揚帆竟能毫不費力地指出,是根據《愛蓮說》“香遠益清”一句來的。從現場表現看,朱揚帆的語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尋找內在聯系方面,似乎有勝人一籌之處。可實際上朱揚帆平時學習不用功,成績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總是瞇縫著,小小的臉上總是掛著笑紋,可特別頑皮,上課總能找到一兩個理由往臺子下鉆,似乎對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課有這樣的行為,可謂絕無僅有,也是史無前例。作為老師,碰到這樣的學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開課,他為什么會有那樣出眾的表現呢?
上完公開課后,有老師在評課會上說,我的點評很有特色,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點評。那么,也許是我的點評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揚帆思考發言的欲望!
四、 教學反思
總結下來,有這么幾點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讓同學們預習,朱本人也舉起了手,我滿心期待他有一個很好的回答,誰知他竟然無法翻譯,令我尷尬。不過,我沒有批評他,還為他找了臺階。這樣,就不損傷他的自尊心,反過來,他倒是想著要將功補過。我這種做法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當朱揚帆再次發言,而且發言正確時,我利用點評當即予以表揚;當他又一次踴躍發言并有精彩表現時,我由衷地給予肯定的點評,還大大地表彰了一番。這就極大地鼓勵了學生思維表達的愿望,也使朱揚帆以后的表現越來越好。
三、點評恰如其分,多給予正面的評價,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激發,其潛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這就是我在這堂課的幾點思考,用以自省。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2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寫的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旨在托“蓮”以表達自己不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文章主要引導學生把握的是“蓮”的形象,進而領略其內在的氣質,最后知曉其象征意義,配合課文,插圖及相應的文字資料,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蓮”。
學情分析
學生對“蓮”這種事物還是比較熟悉的,從墻壁上掛的畫,文學作品中讀到的,因此,對“蓮”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難,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圖,文字資料,學生易于理解課文內容,并且閱讀后肯定有獨到的體驗,可引導他們表達出來。
設計理念與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本文教學設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以“朗讀-----質疑------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閱讀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表情達意的理想場所,達到閱讀學習本文的目的。
教學目標
1、把握“蓮”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義。
2、通過多朗讀,體驗作者文中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
3、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正側面烘托的寫法,體會其好處,并談談自己對文章的個別富有啟示的話的理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流程:
1、由“蓮”的話題談開去,引導學生注意“蓮”即是“荷”的別稱
2、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寫作對象
①學生質疑,將問題寫在紙上
②學生分小組研討質疑的話題
③各小組擬訂本小組困惑的話題,提交班內研討
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生:課文中寫“蓮”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誰來說說蓮所具有的特點?
生:“蓮”生長在污濁的環境中卻不受沾染。
生:“蓮”外表筆直,香氣飄得很遠。
師:如果“蓮”讓你想到了某類人,你認為這種人又具有什么特點?
生:君子。書上不是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嗎?
師:“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貴品質?
生:從“蓮”的外在形象的描寫看,把“蓮”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濁環境影響,行為方正,美名遠揚。
生:他概括出了幾個要點,但還不完整,“蓮”還儀態端莊,通達事理,從書上“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題目提到“愛蓮”,作者愛蓮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邊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褻玩焉”就是。(加以解釋)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寫“蓮”,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討論)
生:(歸納牡丹與菊的象征意義后)為了烘托寫蓮。寫“菊”正面烘托寫“蓮”,寫“牡丹”反面烘托寫“蓮”。……
④學生自己歸納主題
⑤小組探究本文寫法,推舉代表補充發言
3、朗讀,交換閱讀體驗:
師:研習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個句子或哪一點給你啟示最深?請談談。
生:我感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我的啟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談談其中原因嗎?
生:人好比蓮,人也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環境影響,這也太難了,譬如,我們有的同學受別人的引誘,到游戲機室里玩游戲,直至天亮,這都是因為他們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誘惑的緣故。
生:看來,我們要學習蓮,堅持使自己不輕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
生:人們都說“近墨者黑”,看來“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師:他的體驗有新意……
4、學生總結這節課內容
5、讓學生說說學習本節課后的心得
生:學了本文,我感覺一個人對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樣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做人才會樂觀,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樂趣。
生:我覺得“托物言志”的寫法好,文章寫得含蓄,卻意味無窮。
生:我覺得作者有獨特個性,不隨大流,感于逆環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們稱道,學習。
生:我認為人逆環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為人畢竟是環境中的人,也該努力去適應環境,才會將環境好好利用。
生:怎樣利用環境?能舉個例子說嗎?
生:比如,你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學習條件好,能很好利用,學習就可能更上一層樓,否則,再好的環境,也只是浪費。
師:分析深入,有獨到見解,他們積極思維值得大家學習……
二、交流閱讀體會
三、暢談學后心得
教師自我評價與反思
課堂,因討論而精彩
本節課,我讓學生以自主質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己質疑,積極動腦思維,探索問題的實質,以討論的方式展開了探究交流,學生在探索問題過程中,將自己體驗到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諸于眾,從中體驗到探究帶來的愉悅的美好感受,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這也使得他們更樂于討論,樂于交流,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濃烈,學生積極投入,各抒己見,大膽直言,這是學生樂學而有熱情的學習的一種體現,課堂,因討論,喚起了學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這是本節課的可取的一點。
再者,學生在課內,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與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比如:對文本內容的探索,看書本素描的荷葉圖后的討論,學生的討論研究的積極性都挺高,因為有著共同喜愛的話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已經不僅局限于課文本身,還延伸到生活實踐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則,能結合自己的生活來談體驗,談學習本文的感受,他們的情感真實的流露,都在一節課的討論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課堂上,學生的討論熱烈,因熱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見成效。
教學點評
“美”點,貴在發現
本節語文課,老師讓學生多朗讀,多討論,學生與學生更多地交換自己閱讀后的思想認識與情感體驗,大多數學生都能以自己敏銳的眼光去挖掘書中蘊涵的奧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來。比如:“誰來概括一下蓮的特點?”,“由蓮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環境對人的影響,你又是怎么看的?”等問題的提出,都可見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和深入,書本上的許多“美”點都讓學生給找尋出來了,學生們那一雙雙明亮而敏銳的眼睛是多么善于發現問題啊!課堂上,因問題的提出,爭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氣氛熱烈,學生在探索和討論中生成了新的東西,這,正是新課堂所帶來的。
再者,不僅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老師(或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會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來。譬如:提到“環境”與“人”的關系,大多數人都認為,人不應該受環境的影響,受環境的束縛。而有的同學則認為,人要受環境的影響,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環境因素,使之為自己的發展服務。觀點新,看法別致,使得課堂的討論更活躍,更深入,善于“找別人的茬”,這有利于大家對問題更深層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一節課的“美”點。
“美”是無處不在的,隨處可見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節課,學生個個在創造著美,老師“借題發揮”也是在創造美,只要我們能做課堂的有心人,多發現問題,像本節課,那么,我想,課堂效果應是極好的。
點評人:陳閩定(福建省南安國光初級中學)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3
【課題】: 愛蓮說
【備課時間】:2004、10、6
【授課時間】:2004、10、13
【教學目標】:
⒈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情景導入:
(上課前播放音樂,上課開始停止播放,開始導入。)(幻燈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讀課題《愛蓮說》。(幻燈片2)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蓮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學們說說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按鍵播放蓮花組圖。)(幻燈片3至幻燈片6)
問題: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燈片6)
解說: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深的人們的喜愛,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幻燈片7)蘇軾的“荷盡無遮雨蓋”; (幻燈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幻燈片9)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體裁。
⒈(放作者圖像)指名朗讀。(幻燈片10)
(用課件打出周敦頤的介紹)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體裁。(幻燈片11)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幻燈片12)
明確: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說: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⒈我們先聽一下課文的錄音,大家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幻燈片13)
⒉錄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幻燈片14)
(檢查聽讀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學生讀出它的音。)(幻燈片15)
蕃( fán) 頤(yí)濯(zhúo)淤(yū)漣(lián)
蔓(màn )褻(xiè) 噫(yī)鮮(xiǎn)有聞
⒊請同學們自己輕聲把課文讀一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⒋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教師小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回答后總結)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礎上去讀。
四、出示學習重點。(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寫法。
⒉襯托的寫法。
⒊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不懂之處進行提問,共同解決。大屏幕出示檢查合作學習結果)(幻燈片17)
⒉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8至幻燈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幻燈片22)明確:
⒉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幻燈片23)
明確:蓮花、菊花、牡丹
⒊這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幻燈片24)
明確: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⒋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幻燈片25至幻燈片27)
明確: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幻燈片28)
明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⒍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幻燈片29)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明確: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有德者鮮 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無 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趨利者眾 諷刺
板書:(幻燈片30)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 鮮(正襯)世人愛牡丹 眾(反襯)予獨愛蓮 無(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燈片31)
例如:
蓮花 君子
七、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燈片32)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因為它 。
【布置作業】:
⒈背誦課文。
⒉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課后記要】: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了解“說”的特點;
2. 繼續掌握文言詞匯,背誦并默寫全文;
3. 學習以蓮喻人的寫法。
情感態度方面: 從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學習蓮花 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能力方面: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重點難點分析 :
重點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
難點目標:以花喻人的含義。
教學過程分為:\\\\\\\'誦讀——悟讀——拓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大自然為我們創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它用用萬紫千紅的花來為我們渲染了一個清新的綠色世界。正因為有花,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花,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可以說,描寫花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二、 整體把握,感知語言
1. 教師范讀,同時要求學生給生字注音,并標出難句。
2.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3. 任抽兩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余學生注意糾正錯誤的字音、語氣、語調、節奏等。
4. 全班齊讀課文,并結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語言,領悟語感
(一)1、作者如此愛蓮,那么,蓮花的可愛之處表現在哪里呢?
[明確] ①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質樸;
②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
③從風度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為蓮花高唱贊歌,文章是不是僅僅寫蓮花呢?
[明確] 作者借蓮花來寫人。作者借蓮花來寫人,而又直接在文中點出來,那這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喻人)教師要求學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體說說借物喻人的用法。
參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不為世俗所污;
“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純正無邪;
“香遠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聲名遠揚;
“亭亭凈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堅守節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一句比喻君子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教師小結。
(二)說對比烘托手法。
1、 教師提示: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作者以蓮花為歌頌對象,卻幾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學生讀課文中有關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說用意:①開頭以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 引出“予獨愛蓮”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隱逸,牡丹的富貴襯托蓮的高潔。③結尾由三種花寫到三種人:愛菊者少,愛蓮者更少,而愛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嘆社會上真隱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愛富貴的人很多。
3、 教師小結:文章通篇以菊花為旁襯,以牡丹為反襯,突出蓮花傲然不俗,超脫卓群的品性,表現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態度。
4 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連用兩個“獨”字?
[提示] 第一、說明周敦頤和陶淵明一樣,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第二、作者贊同陶淵明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但不贊同陶淵明的隱居、逃避現實。連用兩個“獨”字,非常鮮明地闡述了自己還有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5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蓮”的順序寫的,為什么文末卻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蓮”的順序,是為了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后文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寫,是從褒貶的角度,說明凡是超凡脫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少,而趨勢媚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寫,最后用反面的反襯一下,更有獨到之處;三句分別用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表述,特別是最后寫牡丹時用了感嘆號,更表達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四、 實踐語言,習得語感
1. 讀了《愛蓮說》,我們仿照作者用蓮花來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歡……”句式說一段話,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樹木。但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注意內在聯系;第二,要有新意。
(學生活動,教師適時點評)
五、 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六、 反饋檢測:
1、填空。
①本文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七、 結束語
八、 布置作業。
1、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樹木或其它物件。
2、背誦并默寫課文。
3、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
九、 附: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濯清漣而不妖 純真自然,不媚于世
體態 ---中通外直 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香氣 不蔓不枝 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 高潔獨立
風度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對比烘托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鞏固對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學重點】 對中心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教學難點】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襯托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與內容】
一、情景導入(cai 課件)
1、同學們,你們見過荷花嗎?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哪幾位同學能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狀?
2、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它的區徽主要以什么作圖案?你認為這樣設計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點】
①、它的區徽主要以荷花作圖案,因為澳門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門長期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門人民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潔。
同學們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蓮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門人民之所以用蓮花作為區徽的圖案,由此看來,荷花在澳門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義。 對蓮的這種認識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人頌蓮言志的短文 ——《愛蓮說》(板書課題)
二、配樂朗誦,初領文意(cai 課件)
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打開,認真地聽一遍本課的配樂朗誦,聽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問題:①、把你對蓮的描繪感受最深的語句畫上橫線;②、思考如何復述課文內容。
三、課文復述,感知文意 (學生發言)
剛才聽了一遍課文朗誦,之前,同學們在預習課上已經結合課下的注釋,對本課內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幾位同學能為我們復述一遍課文內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內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主要觀點進行變式闡述)
四、錄像欣賞,加深文意(cai 課件)
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把握、理解課文,請欣賞、感知一段精彩的錄像。
五、課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課件,展現蓮的定格畫面)
悠揚的音樂、聲聲入耳;精美的畫面、映入眼簾。一段精彩的錄像,確實把我們帶入了對蓮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文,我們一起對課文作進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請一名學生起來有表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其他同學帶著大屏幕上的三個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課件)
1、作者在文中把蓮比作什么?——把蓮比作君子。
2、你認為我們生活中君子的標準應該是怎樣的?
——我們生活中的君子應該鄙棄那種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具有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從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語句來展現蓮花的品格?你認為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寫蓮的生長環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
寫體態、香氣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
寫風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樣寫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以上幾位同學對蓮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對贊美蓮的語句找得非常準確。為了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蓮的美好印象,請同學們一起把描寫蓮的語句齊誦一遍。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6
《愛蓮說》評課稿
語文組 宋佳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觀孟凡杰老師教《愛蓮說》
《愛蓮說》選自新教材八年級上冊,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蓮花的生活環境,特殊性狀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聯系起來,描繪贊美蓮,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聽了孟老師的《愛蓮說》一課,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教師講的再多,也是教師的;學生學的再少,也是學生的。”孟老師在這一堂課中貫徹了一條很有價值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創新閱讀的習慣。
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在整個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孟老師著重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第一,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系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孟老師貫穿在課堂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孟老師既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又積極發揮幫學作用。課前準備的關于蓮花的圖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體驗。
孟老師把閱讀作了五個階段的安排:
第一階段:師高聲朗讀,整體把握。
第二階段:放錄音,學生跟讀。
第三階段:生齊讀,自瀆后解決字、詞、句。
孟老師采用學生質疑這一手段,讓學生讀出新的感受、新的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既要交給學生必要的閱讀方法,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教師就不是作者的傳聲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學生閱讀的伙伴,是閱讀集體中能力略強的一員。在這一階段,孟老師大膽的向課文錄音中的“蔓”字的讀音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種敢于說“不”的精神值得學習和借鑒。
第三階段:品讀探究,正確評價。這里有“個人思考”“集體討論”“師生合作”“教師點撥”等幾種方式。教師設計幾個關鍵的問題:
(1、翻譯句子。2、表現蓮高潔的句子還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訴概括蓮高潔的句子。)讓學生去探究、去評價。
第四階段:齊讀課文、小組討論釋疑。
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1、 作者為何“獨愛蓮”?
2、 結尾為什么順序發生了改變,最后說牡丹之愛?
孟老師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做以適當點撥。
第五階段: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再讀課文,生談收獲,齊讀結束。
第二,師生與作者的關系。閱讀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如果讀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豈不索然寡味?只要是個性化的閱讀,讀者總會讀出新信息來,許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寫出來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勞動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把迎合當作尊重,也不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作者,須知:書在誰的手里,誰就是書的主人。因此,我認為孟老師讓學生去多讀課文,這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勞動。
第三, 閱讀和生活的關系。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閱讀和生活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應當樹立為人生而閱讀的觀念,既要關照別人的生活,更要關注自己的生活;既要為今天的應試去認知和理解,更要為明天的發展去批判和創新。孟老師讓學生去寫讀后感正是連接閱讀和生活的關系的一條有效途徑。
當然,上好一堂課,教師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這堂課會更有價值。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7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作品的主題,理解本文運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襯托”的藝術特色。
2、通過品味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學習重點:“托物言志”和“正反襯托”的藝術特色。
三、學習難點:如何理解作品寫菊與牡丹的用意和作者為何對蓮花的情有獨鐘。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 由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導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出示課題,創設氛圍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們要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品味欣賞。
二、 反復朗誦,整體感知
1、 自由誦讀,注意生字詞的準確讀音。
2、 學生朗讀,檢測自讀效果
3、 老師范讀,聽配樂朗誦,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三、 分組自學,交流討論。
1、分組自學 要求:①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
②不懂之處,互相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不懂之處,舉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檢測練習
1)、選出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
謚 蕃 濯 蔓 褻 漣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選出解釋正確的一項
a、蕃(多) 濯(洗滌) 褻(親近而不莊重)
b、染(沾染) 妖(美麗而不端重) 亭亭凈植(植物)
c、焉(助詞) 鮮(新鮮) 宜(應該)
d、噫(嘆詞) 亭亭(聳立的樣子) 不蔓不枝(樹枝)
3)、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與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例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隱逸者也
b、水陸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見
d、馬之千里者
4)、翻譯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賞析,把握主題
1、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出了蓮花怎樣的特點,反映了蓮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自由討論)
角度 特點 品質
環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潔身自好
形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凈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
(以上問題與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圖片)
2、作者表面寫蓮,其實意在寫人,贊蓮目的是贊人,這種手法是什么寫作手法?
——托物言志。綜觀全文,似句句寫花,而意不在花;通篇無人,卻字字寫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蓮自況,以蓮的清逸來比喻君子的美德和節操。
3、作者除了寫蓮花外,還寫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幾處寫到?
——共有三處提到,請學生朗讀。
a、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
b、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陶淵明——菊——隱逸者——鮮有聞
予 ——蓮——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貴者——宜乎眾
①、為什么說菊是花之隱逸者?陶淵明為何對菊情有獨鐘?
——因為菊花不與百花爭艷,而在百草凋零的季節里傲然凌霜,獨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隱士的象征。
陶淵明一生清廉,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復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后,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并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
《飲酒》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淵明的畫像)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他遠離污濁的官場、喧囂的塵世,歸隱田園后的悠然自得、閑適恬淡的隱居生活。
②、為什么說牡丹是富貴者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生活態度呢?
——因為牡丹絢麗濃艷,國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華貴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它視為珍品,譽為國花。到貞元時,對牡丹的賞玩,更成為盛行長安的風氣。暮春時節,車水馬龍,權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這在古書里不乏記載: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 劉禹錫 《賞牡丹》
“三條九陌花時節,萬馬千車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圖片)
這些詩文都描寫了自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的空前盛況,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貴、驕奢淫逸的庸俗世風。作者用“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③、作者為什么不愛菊花、牡丹,而偏愛蓮呢?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呢?
——(可讓學生聯系周敦頤的生平事跡來分析)
4、作品寫蓮的同時,還寫了菊與牡丹,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襯托蓮的潔身自好,用牡丹的絢麗濃艷從反面來襯托蓮的質樸、自然。通過這不同角度的襯托,從而突出蓮花的高潔,烘托了文章的主題。
五、 歸納小結藝術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襯托,突出主題
六、 再次齊讀,加深理解。
七、 拓展閱讀,遷移訓練
1、學生匯報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評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c、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嶺
d、菡萏香銷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
2、李漁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為順序來描寫荷花的?
——以時間為順序,描寫了荷花從萌發、生長、開花、花謝及結蓬的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的風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思考:1、這段文字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同一生長時期的荷花的?
——從葉子的形狀、荷花的顏色、荷花的香氣、荷葉的波痕等幾個方面來細描細繪的。
八、 總結全文
九、 布置作業
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花,運用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8
【課題】: 愛蓮說
【備課時間】:2004、10、6
【授課時間】:2004、10、13
【教學目標 】:
⒈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情景導入 :
(上課前播放音樂,上課開始停止播放,開始導入 。)(幻燈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讀課題《愛蓮說》。(幻燈片2)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蓮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學們說說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按鍵播放蓮花組圖。)(幻燈片3至幻燈片6)
問題: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燈片6)
解說: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深的人們的喜愛,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幻燈片7)蘇軾的“荷盡無遮雨蓋”; (幻燈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幻燈片9)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體裁。
⒈(放作者圖像)指名朗讀。(幻燈片10)
(用課件打出周敦頤的介紹)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體裁。(幻燈片11)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幻燈片12)
明確: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說: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⒈我們先聽一下課文的錄音,大家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幻燈片13)
⒉錄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幻燈片14)
(檢查聽讀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學生讀出它的音。)(幻燈片15)
蕃( fán) 頤(yí)濯(zhúo)淤(yū)漣(lián)
蔓(màn )褻(xiè) 噫(yī)鮮(xiǎn)有聞
⒊請同學們自己輕聲把課文讀一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⒋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教師小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回答后總結)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礎上去讀。
四、出示學習重點。(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寫法。
⒉襯托的寫法。
⒊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不懂之處進行提問,共同解決。大屏幕出示檢查合作學習結果)(幻燈片17)
⒉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8至幻燈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幻燈片22)明確:
⒉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幻燈片23)
明確:蓮花、菊花、牡丹
⒊這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幻燈片24)
明確: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⒋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幻燈片25至幻燈片27)
明確: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幻燈片28)
明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⒍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幻燈片29)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明確: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有德者鮮 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無 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趨利者眾 諷刺
板書:(幻燈片30)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 鮮(正襯)世人愛牡丹 眾(反襯)予獨愛蓮 無(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燈片31)
例如:
蓮花 君子
七、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燈片32)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因為它 。
【布置作業 】:
⒈背誦課文。
⒉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課后記要】:
作者郵箱: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9
《愛蓮說》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內容: 人教版新課程《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 《短文兩篇》之二。 二、 課題:《愛蓮說》 三、 設計者: 閬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 教學目標: 學習內容分析表
課目內容名稱 知 識 點 學習目標 知道 領會 應用 分析 綜合 評價 愛 蓮 說 1 識記本課10個疑難字詞 √ 2 有感情誦讀課文 體會文章的音韻美 √ √ 3 正確理解課文 積累文言詞匯 √ √ √ √ √ √ 4 分析本文的襯托手法 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 √ √ √ √ √ 5 領會“托物言志” 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 √ √ √ 6 聯系作者的情感 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 √ √ √ √ √ √ 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 學習水平 描述語句 行為動詞 1 知道 識記本課10個疑難字詞 識記 2 領會 有感情誦讀課文 體會文章的音韻美 誦讀、體會 3 應用 正確理解課文 積累文言詞匯 理解、積累 4 分析 分析領會本文的襯托手法 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領會 領會“托物言志” 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 領會 6 評價 聯系作者的情感 談談本文的現實意義 討論 六、 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蓮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學難點: 襯托手法的運用,“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好處。 八、 媒體選擇與組合: 媒體選擇工作表 教學單元/ 課目名稱 人教版新課程《語文》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第二課《短文兩篇》之二:《愛蓮說》 知識點 學習水平等級 媒體 類型 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媒體內容要點 資料 來源 媒體使用方式 1 領會 cai 課件 創設情境 導入課文 播放動畫短片 資源中心下載 邊播放邊導入 2 知道 cai 課件 呈現 預習過程 展示預習內容 自制 學生利用資源庫自主學習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3 領會 cai 課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讀 資源中心 播放練讀 4 分析領會 cai 課件 提供范本 設疑思辨 展示蓮花的定格圖片 自制下載 播放-分析“蓮”的形象-領會-誦讀 5 綜合 cai 課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種花的圖片 自制下載 播放-分析寫作特色-討論-總結 6 評價 cai 課件 創設情境 播放動畫短片 資源中心下載 邊播放邊討論本文的現實意義 九、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此環節2分鐘] cai 課件一邊展示動畫片段,教師一邊激情導入,并板書課題。 (二)、指導學生在網上查詢資料預習課文。[此環節13分鐘] (cai 課件播出古曲《出水蓮》,并展示預習要求): 1、了解文體和作者 2、正確誦讀課文,節奏準確,語音流暢,情感豐富。 3、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4、把握文中“蓮” 的形象,理解作者愛蓮的獨特思想感情。 (三)、配樂朗誦,感受文章精辟的語言美。[此環節5分鐘] (cai 課件播出古曲《出水蓮》) 1、學生齊聲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互評。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蓮花這一形象的詩意美。 (cai 課件出示要思考的問題)[此環節8分鐘] (1)、作者從哪些角度來描繪蓮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蓮比作什么?你覺得恰當嗎? (五)、深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和藝術,領會文章雋永的意蘊美。 (cai課件出示要討論的問題)[此環節5分鐘] 1、“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而世人甚愛牡丹”,這里的“獨”和“甚”能刪去嗎?為什么? 2、對愛這三種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態度? 他要表達什么思想? (六)、拓展練習。[此環節5分鐘] 1、引導學生總結本文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和修辭方法,并說說 有什么好處。 2、你認為本文對現階段的我們來說有何作用? (七)、課堂小結 [此環節2分鐘] [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北宋·周敦頤) 愛高潔之蓮 —————— 慕君子之德 陶淵明 菊 正—————隱逸者 鮮有聞 世人 愛 牡丹 反—————富貴者 宜乎眾 予 蓮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清、凈植 不可褻玩 托物 言志 附:教學結構流程圖。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0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1分)苔痕( ) 鴻儒( ) 案牘(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漣( )隱逸( ) 褻( )玩 鮮( )有聞二、解釋下列加點詞(10分)斯( )是陋室 鴻( )儒無案牘之勞形( )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漣不妖( ) 不蔓不枝( )亭亭凈植( ) 褻玩( )三、辨別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陸草木之花 之: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漁人甚異之。 之: 四、根據詩文內容填空(28分)1.《陋室銘》選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2、 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例如《陋室銘》用的就是 韻。有 等字在句末做韻腳,讀來瑯瑯上口。3.《陋室銘》處處緊扣 一句來寫,最后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詩說:“時人莫小池水淺,淺處無妨有臥龍。”《陋室銘》中與這句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7.《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 。8.《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五、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譯: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譯: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譯: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譯: 6、孔子云:何陋之有?譯: 六、閱讀訓練(36分)㈠課內鞏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加點的字詞。(4分)(1)名: (2)靈: (3)德馨: (4)鴻儒: 2.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3.從上文找出3句對偶句。(3分)(1) (2) (3) 4.請你試著對對聯。(2分)(1)上聯:吉羊辭舊歲 (2)上聯:銀羊搖尾去 下聯: 下聯: (二)(14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解釋加點的字詞。(5分)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鮮: ⑤宜: 2. :“淤泥”和“清蓮”是寫蓮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寫蓮花的 ;“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凈直”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寫她 。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貴氣質,才會惹人喜愛,讓人肅然起敬。(3分)3、你能說出蓮與君子有哪些相似之處嗎?(3分)答: 4、本文主要寫作者愛蓮,為什么還談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課外拓展齊人攫金(9分)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搶奪)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選自《列子》)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適鬻金者之所( ) 4、徒見金( )2、選出下列加點 “之”字與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項:( )(1分)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適鬻金者之所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3、翻譯下列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譯: 4、給文中劃線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2分)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5、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啟示: 六、寫作訓練請以“我愛 花”為題,寫一篇300字以上的練筆。 參考答案一、xīn tái rú dú二、蕃 淤 濯 漣 逸 鮮 褻三、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2、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3、我只愛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4、(蓮梗)中間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長旁枝。四、1、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有舒緩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2、之:賓語提前的標志,有強調作用。五、1、《全唐文》 唐代 劉禹錫2、名、靈、馨、青、丁、經、形、亭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6、《周元公集》 周敦頤 北宋 哲學 謚號7、愛蓮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8、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一)1、(1)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2)靈異 (3)品德高尚 (4)博學的人 2、(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2)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1)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3)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駕云來(二)1、(1)多 (2)洗滌 (3)沾染(污穢) (4)美麗而不端莊(5)更加 (6)立 (7)很少 (8)應當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這件事 (4)到,動詞3、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4、(1)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2)對于蓮花的喜愛,跟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說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凈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說明:映襯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物點。在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是時,濃圈墨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1.課型: 語言自讀涵詠課
2.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我們能夠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為大自然為我們創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它用神異之筆為我們渲染了一個清新的綠色世界,還不忘用萬紫千紅的花來點綴它。正因為有花,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花,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寫梅花的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描寫牡丹的詩句“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描寫杏花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可以說,描寫花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設計二:
師:同學們,你們愛花嗎?
生:(略)
師:既然愛花,那么請你說出一種你喜愛的花,并說出喜愛的原因。
生答:(略)
師:看來,同學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設計三:
師:這節課,咱們先一起欣賞一幅畫(打開多媒體課件----國畫“蓮花”)。多美的蓮花啊!清純,脫俗,她從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愛物。請同學們搜索一下記憶中有關描寫蓮花的古詩文句,并朗讀給全班同學聽。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網絡資源現場調閱網上有關“蓮花”的古詩文句)
師:同學們平時看的書很多,朗讀得也不錯,這些詩句都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蓮花,贊美了蓮花,令人陶醉,令人難忘。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宋代哲學家的名作----《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注:三種“導語 設計”根據課堂需要任選一種。]
二、整體把握,感知語言
1. 教師范讀,同時要求學生給生字注音,并標出難句。
2.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3. 任抽兩名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讓其余學生注意糾正錯誤的字音、語氣、語調、節奏等。
4. 全班齊讀課文,并結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語言,領悟語感
師:我們把課文讀好了,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愛蓮,那么,蓮花的可愛之處表現在哪里呢?
[明確] ①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質樸;②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③從風度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
師:作者如此深情地為蓮花高唱贊歌,文章是不是僅僅寫蓮花呢?
[明確] 作者借蓮花來寫人。①在社會大環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質樸;②作者自喻不與俗人為伍,以蓮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擬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③把蓮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剛直、莊重,大有如屈原所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貴品質。
師:作者借蓮花來寫人,而又直接在文中點出來,那這種寫法叫什么?(明確: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們結合“時代與環境資料”(打開多媒體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頤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提示:學生活動,教師小結。
小結:大家說得棒極了。作者之所以能寫出“出淤泥而不染”這樣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息息相關,更和他在這一特定的環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關。周敦頤那筆筆傳神、句句融情的文筆是不是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要寫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僅要貼近生活,有真實的經歷,還要體現自身價值的鮮明的獨特的個性。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把周敦頤為什么要借蓮花來抒發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闡述清楚了。下面同學們回顧一下,看看還有什么不懂的,提出來,請同學幫助解決。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篇文章的主體寫的蓮,為什么要寫菊和牡丹?
[提示] 對比 、襯托(正襯、反襯)
(2) 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連用兩個“獨”字?
[提示] 第一、說明周敦頤和陶淵明一樣,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第二、作者贊同陶淵明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但不贊同陶淵明的隱居、逃避現實。連用兩個“獨”字,非常鮮明地闡述了自己還有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蓮”的順序寫的,為什么文末卻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蓮”的順序,是為了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后文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寫,是從褒貶的角度,說明凡是超凡脫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少,而趨勢媚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寫,最后用反面的反襯一下,更有獨到之處;三句分別用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表述,特別是最后寫牡丹時用了感嘆號,更表達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四、實踐語言,習得語感
1. 讀了《愛蓮說》,我們仿照作者用蓮花來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歡……”句式說一段話,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樹木。但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注意內在聯系;第二,要有新意。
(學生活動,教師適時點評)
2.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比如說“央視”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內江城管透視》),我們作為中學生該怎么對待這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老師適時引導點評)
五、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1. 延伸積累,師生補充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
2.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六、結束語
課上,同學們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為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文章,為了使這篇課文進一步得到深化和運用,今天回家的作業 就是寫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學們在欣賞蓮花的“亭亭凈植”同時,別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附:板書設計
愛 蓮 說
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高潔
生長環境
濯清蓮而不妖——————————質樸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體態香氣 潔身自好
香遠益清————————————芳香
風 度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2
愛蓮說
@ 疏通文意
水陸草木之( )花,可( )愛者甚( )蕃( )。晉陶淵明獨( )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 )愛牡丹。予( )獨愛蓮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漣(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遠益( )清,亭亭( )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焉!
予謂菊,花之( )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愛,陶后鮮( )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 )乎眾( )矣。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作者是 朝代 中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2、《愛蓮說》出自
3、“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議論說道理;也可以發表作者的感想。
二、寫作背景: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三、詞語總結: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意
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2、被動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過對蓮花的描繪,托物言志,(1)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2)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
蓮、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蓮
菊
牡丹
六、寫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
2、對比——作用: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深化了主題,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達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12、從生長環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4、“予獨愛蓮”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5、“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的作用?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開頭的“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試題舉例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對比烘托突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對比襯托。
4. 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 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 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喻怎樣的生活態度?
答:蓮比喻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喻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喻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8. 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通過對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 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強烈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 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品質。
15. 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操。
16. 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愿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征,所以作者對它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 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么特點?
答: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么社會現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系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脹像成史杰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貧不占像汪洋湖那樣清正廉潔,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詞語:
1、
可:值得
蕃(fán): 。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寫出《飲酒》詩里體現陶淵明愛菊的詩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甚:特別,十分。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濯: 。
清漣: 。
漣: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長枝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 。
枝:名詞用作動詞, 。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
益: 。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褻(xiè)玩焉:玩弄。
褻: 。
隱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唉”。
菊之愛: 。
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
鮮: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應當的意思,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眾:多。
@相關鏈接
蓮花——君子
蓮花小記
中文名: 蓮花、荷花
學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別名: 荷花、芙蕖、水芝、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等
類別:浮水植物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3
愛蓮說
學習目標: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領悟短文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3.理解本文獨特新穎的結構方式。
4.感受到文學的美,學會怎樣欣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點:
“蓮”美麗的形象,優美語言的欣賞,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學難點 :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結構方式。
步驟:
課前預習:1,作者周敦頤。
2,“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3,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淤泥 濯清漣 褻玩 隱逸
課堂教學:
一、引入新課:
1、彩屏展示優美的風景畫,配鋼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導語 :同學們,剛才我們從畫面上看到了美麗的風景,還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使我們賞心悅目,真是一種享受。這種美是通過我們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那就是文學之美。今天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欣賞一篇美文《愛蓮說》,享受一下文學之美吧。
二、出示課題: (彩屏畫面——荷花畫面)
美中生趣 文中蘊情
——美文欣賞
愛 蓮 說(周敦頤)
引語:《愛蓮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所喜愛,具有
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今天我們通過欣賞來感受一下它的藝術美。
三、朗讀課文: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彩屏出示荷花背靜、文章字幕、配古箏曲《出水蓮》)。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師朗讀的語調語氣朗讀。
四、賞析課文
(一)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綜合意見,各組發表意見。(班上發言)
(三)老師綜合歸納: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這篇文章美在四個方面:
“蓮”貌美品美、文章的語言優美、表現手法巧妙、結構精巧。
(四)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學生描寫蓮的文字。(大屏幕出示板書)
貌 美 品 美
出淤泥而不染 高潔
生 長 環 境
濯清漣而不妖 質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蓮
體 態 香 氣
香遠益清 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 端莊
風 度 氣 質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圣潔
討論:讀到這里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與蓮的特質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風度翩翩的雅士,潔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愛蓮,僅僅是愛她的貌美嗎?不是,更主要的是贊美她的精神和品質。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潔、質樸),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遠溢清”(美名遠揚)比喻君子的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端莊的儀態,受人尊重。作者 分別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來描繪蓮的美,把蓮的特質與君子的品格結成一體,名曰寫物,實是寫人。從中可看到作者的情節和節操。
2.語言優美。表現的形式(1)駢散結合 (2)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者采用駢散結合的方法,長短句相間,錯落有致,讀來有一種節奏感,韻味無窮。多種修辭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潑生動。
找出這些句子朗讀,體會語言特色。駢散句分男女生讀。
著重欣賞以下句子:“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通過比喻,贊美了蓮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貴,潔身自好。“隱士”抗霜。表現人的孤傲;“牡丹”:“富貴人”:濃艷,表現人的庸俗;蓮喻為“君子”,清逸,表現人的清高。處處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講:語言組合形成文章,怎樣使語言達到最佳效果,這就靠表現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襯托”的手法。
板書:(1)托物(蓮)——言(闡述)——志(不慕富貴,潔身自好)
(2)襯托:文中有三處襯托:(1)以陶“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做襯托,突出“予獨愛蓮”,(2)用“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做襯托,突出“蓮,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愛”“牡丹之愛”做襯托,突出“蓮之愛”,特別是最后一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憤世嫉俗,暗含譏諷,表現了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鄙棄,反襯了“蓮之愛”的難能可貴。
板書: 蓮
(君子)
周敦頤
正襯 反襯
菊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陶淵明 眾人
4.結構精巧:
一條線索: 全文以“愛”為線索 (出現七次)
兩個襯托: 草木之花(蕃) 菊(獨)牡丹(甚)蓮(獨)
菊(獨)牡丹(甚多) 蓮(獨)
三種類型: 三種花:菊、牡丹、蓮
三種人:隱士、富貴者、君子
對三種愛花人的感情:惋惜、諷刺、贊美。
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無縫的藝術佳品。
五.課堂小結:
本文用了119個字,調動了各種藝術表現手法,描繪了蓮花的美,表達了作者對蓮的贊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讀著這篇文章,我們不但感受到了蓮花的美,語言藝術的美,還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讀著這篇文章,我們不能不嘆服劉禹錫不但是個語言大師,還是個丹青高手。
六.課外延伸:
1.劉禹錫通過寫“蓮”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寫蓮的也不少,各自表達自己的感情。(學生把收集到的寫蓮花、寫其他花草樹木的古詩拿出來欣賞。)
2.展示學生課外寫的詠屋的散文和詩歌。由學生賞析。
七.本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賞了同學們的美文。這些美文使我們徜徉于文學藝術的樂園,品味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領略了文學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學藝術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們高潔美好的節操和情感。希望同學們今后要多讀一些文學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生活品位.
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愛蓮說》教學案例 篇14
愛 蓮 說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隱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貴之人;蓮 比喻品行高潔之人。本文對各種愛花之人有不同態度:愛菊者 “鮮有聞”感嘆世上真的隱士不多了;愛蓮者 “同予者何人?”嘆惜世上象我一樣的君子就更少了;愛牡丹者 “宜乎眾”批判現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
一、導入課文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三、 解題,揭示學習目標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 在這里指什么?(同學們可以看課文回答)
作者借描寫蓮來抒發感情,并說明道理,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此類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義,二要理解作者怎樣托物,如何言志,這兩點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請同學們看屏幕齊聲朗讀一遍。
四、整體感知
1.我們把課文讀好了,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愛蓮,那么,蓮花的可愛之處表現在哪里呢?
[明確] ①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質樸;②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③從風度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
2. 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連用兩個“獨”字?
[明確] 第一、說明周敦頤和陶淵明一樣,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第二、作者贊同陶淵明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但不贊同陶淵明的隱居、逃避現實。連用兩個“獨”字,非常鮮明地闡述了自己還有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蓮”的順序寫的,為什么文末卻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呢?
[明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蓮”的順序,是為了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后文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寫,是從褒貶的角度,說明凡是超凡脫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少,而趨勢媚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寫,最后用反面的反襯一下,更有獨到之處;三句分別用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表述,特別是最后寫牡丹時用了感嘆號,更表達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五、研讀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寫法,首先要準確生動地描寫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內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蓮”
這些描寫,句句寫蓮,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 (注意把握蓮花的高潔品格,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過渡: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開頭卻為什么寫了菊花和牡丹?這有什么作用?(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
1、 分析“菊”正襯的作用。
誰愛菊花?陶淵明是什么人?我們學過他的一首飲酒詩,當中有一句話能表現出陶淵明愛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作者寫陶淵明獨愛菊,正是贊頌他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品質,也是用菊花來正面襯托蓮花,用陶淵明來正面襯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然而能潔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從晉朝以來極少,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為什么?因為牡丹色彩艷麗,嫵媚動人,象征富貴。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呢?文中哪一個字能體現作者的這種感情?“獨”
師:作者寫世人甚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把第一節朗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過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寫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過對所托之物的描寫來歌頌人。同樣,《愛蓮說》一文作者寫蓮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蓮頌人。請同學們看第二段
1、 就表達方式來說,第一段側重于記敘、描寫,那么第二段呢?
議論,文中哪一個字能集中體現出來?“謂”
抒情,文中有哪一個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贊賞呢?他也愿意隱逸嗎?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對于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視” ,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什么情感?“贊美”
3、 同學們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個嘆詞“噫”,朗讀時聲音應該延長。 b、最后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什么句式?感嘆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請同學們注意體會,齊聲把最后四句再朗讀一遍。
4、 小結: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經世不衰的佳作。
六、總結課文
1、學生總結
至此我們學完了周墩頤的這篇千古傳誦之作。從內容上或寫作上,大家有哪些收獲呢?
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周墩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愛 蓮 說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美
托物 言志
參考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