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1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來品味詩詞的語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在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學生對這五首詩詞要熟讀成誦,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其中的名句。
教學時宜精講多讀,以讀帶悟,以悟促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朗讀導入
1.學生試讀。
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將這五首詩詞瀏覽通讀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分小組朗讀。
4.學生齊讀。
二、理解五首詩詞的大意
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教師介紹本課五首詩詞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加深對各首詩詞主要內涵的理解。
1.《漢江臨眺》
開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維40歲時,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嶺南任選補使。選補使是朝廷派往邊遠地區選拔地方官員的使臣,是一種為期幾個月的臨時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貶謫,所以王維此時的心情是比較舒暢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經過襄陽時寫了這首詩!稘h江遠眺》即來到漢江登臨眺望。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寫了在漢江邊登臨遠眺之所見所感。首聯總寫漢江形勢;頷聯、頸聯突出地描繪了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尾聯作者以山翁自喻,表達了對漢江風景的贊美。詩人緊緊扣住臨眺之所見,即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感受。他運用想像和夸張的手法,又通過人的錯覺來寫水勢之大,流速之快。從江流到山色,從郡邑到遠空,視野極其開闊,境界極其廣遠。王維不只是詩人,還是一名畫家。在這首詩中,王維把畫家的觀察、詩人的思考、繪畫的技巧、詩歌的手法極自然地結合起來了。他巧妙地描繪了同時并列于空間的景物,生動地表現出自然界持續性的運動、變化。
2.《宜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于天寶元年(742)抱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兩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寶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謝跳樓是南齊詩人謝跳在宣州任太守時在陵陽山上建成的一座樓。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語句之長短可以隨抒情的需要而伸縮。開頭兩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達內心濃重的煩憂。詩的中間部分從“多煩憂”一轉而“酣高樓”、“攬明月”,再轉到“愁更愁”,又轉到結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開闔變化,充分體現詩人內心有無法解開的煩憂之結。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詞的創作主要承襲五代遺風,多為宴席間娛賓遣興而作。所以要求協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從內容看多是吟風雪詠花草,寫離別道相思之作;在藝術上則以委婉濃麗為主導風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顯貴,以“善知人”著稱。他生活優裕,喜聚客宴飲。其《珠玉詞》被視為婉約詞派的正宗。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詞中被后人廣為傳誦的名篇。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每片三句。主要寫作者在春天黃昏時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處在于擺脫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體,直接真實地抒發了個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寫作者在唱一曲新詞,飲一杯醇酒時,竟感到這樣的生活已經無數次地重復,因為春天的天氣同去年一樣,亭臺景物也都依舊。下片進一步寫這種生活感受。在詞中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對歲月的愛惜和對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陽、燕子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表現出來,所以做到了景與情自然結合,渾然一體!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頗為自得的奇偶佳聯,也深受后人的贊賞。
4.《江城子》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是熙寧七年(1074)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這首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下片以抒情為主,寫自己的雄心壯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立功業。表達了自己關心國家命運,要報效國家的愛國精神。
這首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突破了晚唐以來兒女情詞的局限,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
5.《破陣子》
這首詞寫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時。辛棄疾不只是詞人,還是一位愛國武將,他積極主張抗金北伐,在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有書信往來,詩詞唱和。這首詞就是寄給陳亮的!皦言~”,即內容、情感、形象、語言等方面都豪放、壯美的作品。
這首詞上片描述軍旅生活。這些都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它說明已被削去官職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羨軍中生活,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這首詞下片前四句描寫戰斗場面。但結語卻只有五個字“可憐白發生”。這五個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輕時的經歷現在只是一種追憶。一方面說明自己已年近半百,兩鬢染霜,還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嗎?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壯語,只是它已變雄壯為悲壯,充滿了作者壯志不遂的抑郁、憤慨。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揣摩詩句
1.簡介五首詩詞中出現的典故并討論其在詩詞中的作用。
(1)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明確:蓬萊本是傳說中的仙山,多藏寶典秘錄。東漢時人們稱國家藏書處為蓬萊山,這里是用蓬萊文章代指漢代的文章。建安骨,指東漢建安年間(193——220)的詩文創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寫詩文內容充實、語言質樸、風格剛健俊爽,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小謝,即謝跳,唐代時期,為把謝跳和劉宋時期詩人謝靈運區分開來,稱謝靈運為大謝,謝跳為小謝。謝跳詩風清新秀麗,深為李白所喜愛。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開,他想到了漢代宏偉的文章,建安詩的剛健風骨,身在謝跳樓,當然更想到在漢、唐之間出現的小謝的詩歌了。他對這些文化傳統很仰慕,所以自負地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較并稱許李云和自己。
(2)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確:據《史記·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算差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說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掠”的,這里用以代指從西來侵擾的西夏軍隊。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明確:“八百里”謂牛,晉王愷有一條良牛名“八百里較”。一次王濟與愷比射,以此牛為賭。濟“一起便破的”遂殺牛作炙,“一臠便去”。事見《世說新語·汰侈篇》。這里用此事,乃取濟之豪氣,蘇軾有詩曰:“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約公擇飲,是日大風》)。五十弦,史記·封禪書》載: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聲音悲切,帝禁不止。這與悲壯蒼涼的“塞外聲”有相近之處。
2.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下列詩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2)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可憐白發生!
明確:
(1)一“浮”一“動”這兩個動詞,和前聯的方位詞“外”與“中”一樣巧妙,“外”與“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裊裊余音,作用在引人聯想;“浮”與“動”置于五言中關鍵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強動態之美。
(2)這首詩一上來就用這兩個極長的句子來寫詩人騷動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詩人將“棄我去者”和“亂我心者”突出地擺在句首,并形成了一個自然的語氣停頓。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煩憂”,則用了四個重復的“日”字,造成語言行進中的停滯,更加強了那種踟躕彷徨、紛擾不定的心情。從意義上說,“昨日之日”中只要一個“昨日”就足矣。這兩句如果寫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煩憂”,意思上不僅沒有什么損失,反而是更近于詩的凝練了。但是,這兩句卻因此失去了它們特有的散文式的節奏,而這散文式的節奏在這里原是有助于傳達詩人紛擾不寧的心情的。因此,從感情的表達上說,這“日”字的重復和這散文化的長句卻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3)在這句中,詩人運用了“來”與“去”的對比,“去”是主,“來”是賓,以“來”反襯”!盎淙ァ薄ⅰ把鄽w來”,都是暮春時節的典型景物。落英繽紛,這是自然景象,冠以“無可奈何”,則惜春之情自現。落花飄零,春光將去,見景傷情,欲留不住,“無可奈何花落去”,表現詩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則北歸,據說它隔年還能認明舊巢,F在,燕子又回來了,所以詩人說“似曾相識”。但是,這里寫燕子歸來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來”,來反襯時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離去,又年年歸來,F在,它又飛回來了,然而逝去的時光,以及隨時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卻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這“似曾相識”的燕子,不僅沒有給詩人帶來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詩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用景物描寫,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很細膩、很生動,是非常工巧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那樣渾成,仿佛是信手拈來,一點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跡,表現了詩人很高的藝術技巧,是頗有盛譽的名句。
(4)一聲浩嘆凝聚著作者萬千感慨,“可憐白發生”。由夢境返回現實,情緒一落千丈。其實辛棄疾是不服老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這里的“可憐”有著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閑置散、壯志難酬的郁悶和惆悵。這一句與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遙相呼應,它一反夢境中的昂揚意氣而出以凝重深沉,從而形成一個特大跌宕。此為欲抑先揚之法,前為賓,后為主,一句逆轉點化,化“雄壯”為“悲壯”,從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靈塑造。作品就在這力重千鈞的轉筆中收煞,有如重錘猛擊在銅鐘之上,震蕩著讀者的心。
3.學生齊讀這些名句兩遍。
要求一邊朗讀,一邊背誦。
4.本課所選的五首詩詞,有的描繪如畫的美景,有的反映詩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頌作者的人生渴望,內容各不相同,風格各異,請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詩詞的不同風格。
二、朗讀比賽
方式:男、女生對抗賽。
1.自選本課中的兩首詩詞朗誦。
2.指定本課中的一首詩詞朗誦。
三、布置作業
1.默寫這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一。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2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來品味詩詞的語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在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學生對這五首詩詞要熟讀成誦,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其中的名句。
教學時宜精講多讀,以讀帶悟,以悟促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朗讀導入
1.學生試讀。
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將這五首詩詞瀏覽通讀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分小組朗讀。
4.學生齊讀。
二、理解五首詩詞的大意
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教師介紹本課五首詩詞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加深對各首詩詞主要內涵的理解。
1.《漢江臨眺》
開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維40歲時,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嶺南任選補使。選補使是朝廷派往邊遠地區選拔地方官員的使臣,是一種為期幾個月的臨時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貶謫,所以王維此時的心情是比較舒暢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經過襄陽時寫了這首詩!稘h江遠眺》即來到漢江登臨眺望。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寫了在漢江邊登臨遠眺之所見所感。首聯總寫漢江形勢;頷聯、頸聯突出地描繪了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尾聯作者以山翁自喻,表達了對漢江風景的贊美。詩人緊緊扣住臨眺之所見,即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感受。他運用想像和夸張的手法,又通過人的錯覺來寫水勢之大,流速之快。從江流到山色,從郡邑到遠空,視野極其開闊,境界極其廣遠。王維不只是詩人,還是一名畫家。在這首詩中,王維把畫家的觀察、詩人的思考、繪畫的技巧、詩歌的手法極自然地結合起來了。他巧妙地描繪了同時并列于空間的景物,生動地表現出自然界持續性的運動、變化。
2.《宜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于天寶元年(742)抱有“使寰區大定,?h清一”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兩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寶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謝跳樓是南齊詩人謝跳在宣州任太守時在陵陽山上建成的一座樓。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語句之長短可以隨抒情的需要而伸縮。開頭兩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達內心濃重的煩憂。詩的中間部分從“多煩憂”一轉而“酣高樓”、“攬明月”,再轉到“愁更愁”,又轉到結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開闔變化,充分體現詩人內心有無法解開的煩憂之結。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詞的創作主要承襲五代遺風,多為宴席間娛賓遣興而作。所以要求協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從內容看多是吟風雪詠花草,寫離別道相思之作;在藝術上則以委婉濃麗為主導風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顯貴,以“善知人”著稱。他生活優裕,喜聚客宴飲。其《珠玉詞》被視為婉約詞派的正宗。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詞中被后人廣為傳誦的名篇。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每片三句。主要寫作者在春天黃昏時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處在于擺脫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體,直接真實地抒發了個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寫作者在唱一曲新詞,飲一杯醇酒時,竟感到這樣的生活已經無數次地重復,因為春天的天氣同去年一樣,亭臺景物也都依舊。下片進一步寫這種生活感受。在詞中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對歲月的愛惜和對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陽、燕子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表現出來,所以做到了景與情自然結合,渾然一體!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頗為自得的奇偶佳聯,也深受后人的贊賞。
4.《江城子》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是熙寧七年(1074)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這首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下片以抒情為主,寫自己的雄心壯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立功業。表達了自己關心國家命運,要報效國家的愛國精神。
這首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突破了晚唐以來兒女情詞的局限,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
5.《破陣子》
這首詞寫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時。辛棄疾不只是詞人,還是一位愛國武將,他積極主張抗金北伐,在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因而不斷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有書信往來,詩詞唱和。這首詞就是寄給陳亮的!皦言~”,即內容、情感、形象、語言等方面都豪放、壯美的作品。
這首詞上片描述軍旅生活。這些都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它說明已被削去官職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羨軍中生活,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這首詞下片前四句描寫戰斗場面。但結語卻只有五個字“可憐白發生”。這五個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輕時的經歷現在只是一種追憶。一方面說明自己已年近半百,兩鬢染霜,還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嗎?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壯語,只是它已變雄壯為悲壯,充滿了作者壯志不遂的抑郁、憤慨。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揣摩詩句
1.簡介五首詩詞中出現的典故并討論其在詩詞中的作用。
(1)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明確:蓬萊本是傳說中的仙山,多藏寶典秘錄。東漢時人們稱國家藏書處為蓬萊山,這里是用蓬萊文章代指漢代的文章。建安骨,指東漢建安年間(193——220)的詩文創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寫詩文內容充實、語言質樸、風格剛健俊爽,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小謝,即謝跳,唐代時期,為把謝跳和劉宋時期詩人謝靈運區分開來,稱謝靈運為大謝,謝跳為小謝。謝跳詩風清新秀麗,深為李白所喜愛。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開,他想到了漢代宏偉的文章,建安詩的剛健風骨,身在謝跳樓,當然更想到在漢、唐之間出現的小謝的詩歌了。他對這些文化傳統很仰慕,所以自負地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較并稱許李云和自己。
(2)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確:據《史記·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算差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說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掠”的,這里用以代指從西來侵擾的西夏軍隊。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明確:“八百里”謂牛,晉王愷有一條良牛名“八百里較”。一次王濟與愷比射,以此牛為賭。濟“一起便破的”遂殺牛作炙,“一臠便去”。事見《世說新語·汰侈篇》。這里用此事,乃取濟之豪氣,蘇軾有詩曰:“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約公擇飲,是日大風》)。五十弦,史記·封禪書》載: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聲音悲切,帝禁不止。這與悲壯蒼涼的“塞外聲”有相近之處。
2.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下列詩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2)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可憐白發生!
明確:
(1)一“浮”一“動”這兩個動詞,和前聯的方位詞“外”與“中”一樣巧妙,“外”與“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裊裊余音,作用在引人聯想;“浮”與“動”置于五言中關鍵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強動態之美。
(2)這首詩一上來就用這兩個極長的句子來寫詩人騷動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詩人將“棄我去者”和“亂我心者”突出地擺在句首,并形成了一個自然的語氣停頓。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煩憂”,則用了四個重復的“日”字,造成語言行進中的停滯,更加強了那種踟躕彷徨、紛擾不定的心情。從意義上說,“昨日之日”中只要一個“昨日”就足矣。這兩句如果寫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煩憂”,意思上不僅沒有什么損失,反而是更近于詩的凝練了。但是,這兩句卻因此失去了它們特有的散文式的節奏,而這散文式的節奏在這里原是有助于傳達詩人紛擾不寧的心情的。因此,從感情的表達上說,這“日”字的重復和這散文化的長句卻并不是可有可無的。
(3)在這句中,詩人運用了“來”與“去”的對比,“去”是主,“來”是賓,以“來”反襯”!盎淙ァ、“燕歸來”,都是暮春時節的典型景物。落英繽紛,這是自然景象,冠以“無可奈何”,則惜春之情自現。落花飄零,春光將去,見景傷情,欲留不住,“無可奈何花落去”,表現詩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則北歸,據說它隔年還能認明舊巢,F在,燕子又回來了,所以詩人說“似曾相識”。但是,這里寫燕子歸來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來”,來反襯時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離去,又年年歸來,F在,它又飛回來了,然而逝去的時光,以及隨時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卻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這“似曾相識”的燕子,不僅沒有給詩人帶來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詩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用景物描寫,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很細膩、很生動,是非常工巧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那樣渾成,仿佛是信手拈來,一點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跡,表現了詩人很高的藝術技巧,是頗有盛譽的名句。
(4)一聲浩嘆凝聚著作者萬千感慨,“可憐白發生”。由夢境返回現實,情緒一落千丈。其實辛棄疾是不服老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這里的“可憐”有著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閑置散、壯志難酬的郁悶和惆悵。這一句與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遙相呼應,它一反夢境中的昂揚意氣而出以凝重深沉,從而形成一個特大跌宕。此為欲抑先揚之法,前為賓,后為主,一句逆轉點化,化“雄壯”為“悲壯”,從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靈塑造。作品就在這力重千鈞的轉筆中收煞,有如重錘猛擊在銅鐘之上,震蕩著讀者的心。
3.學生齊讀這些名句兩遍。
要求一邊朗讀,一邊背誦。
4.本課所選的五首詩詞,有的描繪如畫的美景,有的反映詩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頌作者的人生渴望,內容各不相同,風格各異,請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詩詞的不同風格。
二、朗讀比賽
方式:男、女生對抗賽。
1.自選本課中的兩首詩詞朗誦。
2.指定本課中的一首詩詞朗誦。
三、布置作業
1.默寫這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一。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3
詩詞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杜甫的歸心似箭,韋應物追求恬淡幽靜的意境,趙師秀等客之久的單調寂寞,李清照的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辛棄疾的報國之志等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位讀者。請仔細閱讀,領略詩詞所特有的意韻——
1.反復朗讀,理解詩意、詞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詩詞的形式和遣詞造句的特點。
3.融入詩情畫意之中,探究詩詞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著名詩人。其代表作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韋應物(約737—約791),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青年時以三衛郎事唐玄宗,后做過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有《韋蘇州集》。
趙師秀(1170—1219),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熙進士,曾任筠州推官。詩學唐代賈島、姚合一派,反對江西派的艱澀生硬。和徐照、徐璣、翁卷并稱“永嘉四靈”。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她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詩歌都有成就。她的詞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現存的后人輯本有《漱玉詞》,今人輯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的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藝術風格多樣,收集在《稼軒長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選自《杜工部集》。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鄭州)、汴(開封)等州,叛軍首領相繼投降。此時,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澗》選自《韋蘇州集》,是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
《約客》選自《清苑齋集》。約客,是希望客人如約而至,然而此詩寫的卻是客人沒有按時來,甚至沒有來。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如夢令是詞牌名。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選自《稼軒長短句》,菩薩蠻是詞牌名。此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當時,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公事,住在贛州。造口,在江西萬安西南,和郁孤臺有相當遠的一段路。詩人把這首詞書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書,還是后來游經此處所書,不得而知。據載,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嬸母)從洪州(今南昌市)沿贛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陸路逃到贛州。當時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殺劫掠,情形極慘。四十多年后,作者來到這充滿血淚的地方寫下了這首詩。
融入文本
一、整體解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澗
約 客
如夢令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此詩可分為兩層:前四句寫聞收復之喜,后四句寫急欲還鄉之情。
本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得知安史之亂終于結束時喜極而泣的心情,刻畫出作者急欲歸鄉,興奮欲狂的形象。可見詩人的赤誠的愛國之心。
本詩描寫了滁州西澗幽寂的風景,給人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
本詩通過寫景,烘托出單調、寂寞的氛圍。
本詞以白描開頭,結句著色濃艷,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上闋由懷古到嘆今,四句話寫盡了近五十年來的慘痛的歷史和自己的無限悲憤,完全借山水來表達。
下闋緊承上闋,表達了軍民收復失地的決心。
二、問題研討
1.“即從巴峽穿巫峽,使下襄陽向洛陽”描述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這一聯包含了四個地名,即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有漫長的距離,而作者卻用“即從”、“穿”、“便下”、“向”貫穿起來,體現了詩人忽聞勝利后的驚喜之情。
2.反復誦讀《滁州西澗》,仔細體味該詩獨有的意境,并體會其高妙之處。
本詩作者通過平常、平靜之事,不動聲色地寫出了自己對恬淡幽靜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3.反復誦讀《約客》,體會該詩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
4.利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李清照的詞,并用你那漂亮有力的字把它們抄錄下來,然后,分析鑒賞一下李清照的詞的特點。
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論詞強調音律,崇尚典雅、情致,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詞慷慨,與其平常詞風不同。
5.仔細誦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下闋,理解其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弊髡哂谩皷|流去”的贛江水喻軍民抗敵收復失地之心,這也是詩人的心志。“愁”是愁國破家亡,是憂國憂民。下闋內容表達了作者哀嘆祖國山河破碎,人民受難,憤慨南宋統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報國志愿不能實現的真摯感情。
6.歸納這五首詩詞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詩歌的體裁、出處、主題和寫作特點。
題 目 作 者 朝代 體裁 出 處 主 題 寫作
特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復失地,
無比欣喜 爽朗、
明快
滁州西澗 韋應物 唐 七絕 《韋蘇州集》 恬靜幽邃,
淡淡感傷 烘托、
襯托
約 客 趙師秀 南宋 七絕 《清苑齋集》 約客不至,
集慮不安 字簡、
意深
如夢令 李清照 南宋 詞 《漱玉詞》 雨后花殘,
多愁傷感 婉約、
細膩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南宋 詞 《稼軒長短句》 北方淪陷,
極度哀愁 豪放、
慷慨
三、名句鑒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兩句詩描寫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們,聽到政府軍隊打仗勝利,收復失地時的歡欣喜悅,意象極為明快、可愛。
2.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從“春潮”、“野渡”句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劇變化的潮水中尋求一種自由和安靜。作者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心跡融于寫景之申,給人一種妙不可言之感。
3.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一個“敲”字,把主人約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氣、失落、無奈等)刻畫得極為生動,使本句成為揭示內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描寫春日深閨的情趣,但從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懷無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這兩句詞,現今引用來比喻任何惡勢力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說明了正義之心是不可擋的。
四、靚點點擊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語言自然流暢,沒有絲毫的修飾和矯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抖派倭昙斪ⅰ分幸跛 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焙蟠娬摷叶紭O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2.《如夢令》運用借代手法,以色(綠、紅)代物(葉、花),又用俗詞(肥瘦)形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體驗活動
1.請閱讀辛棄疾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無限悲憤的《破陣子》,然后聯系《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研討一下辛棄疾詞的特點。
2.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李清照早年和她四十四歲以后的詞,比較她前后兩個階段詞的特點,從而了解其思想及性格特點。
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練習全解
一、反復誦讀課文,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不同的心情,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說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的是杜甫在四川聽到平叛官軍打了大勝仗收復了薊北的喜悅心情,這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句可看出,高興得縱情飲酒放聲歌唱,想象著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鄉。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則是辛棄疾在江西造口撫今追昔,想象著金人當年的殘酷,表達了自己忠于南來堅決抗金的決心,這從“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澗》描繪的畫面,并說說所配插圖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寫的是安徽滁州西澗很平常的景色:隱蔽沉靜的野草生長在澗水邊,岸上茂密的樹林里有黃鶴啼鳴。傍晚帶雨的春潮流水更急,無人問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擺橫。這給我們創設了一種恬淡幽靜的意境。詩的寄寓是作者對那些無聲息者抱有一絲同情,這從“獨憐”句可以看出;作者還似乎要在急劇變化的潮流中去尋求一點自由和安靜,這從“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看似平常、平靜的寫景,卻不動聲色地蘊藉著自己的心跡。
3.《約客》和《如夢令》反映了詩人怎樣不同的心境?
《約客》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如夢令》反映了詩人在少女時代對美好事物的關切,以及對閨中生活的懷念。
二、解釋下列詩句中的粗體字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歌:歌唱。青春:春天。
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憐:愛。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枝葉繁茂,花兒凋零。
4.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可憐:可惜。
三、背誦課文。
本課編選了唐宋五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風格,同學們可以在背誦中多角度地領略唐宋詩詞的精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自主實踐
一、語言實踐
1.填空。
。1)白日放歌須縱酒, 。 (2)春潮帶雨晚來急, 。
(3)黃梅時節家家雨, 。 (4)有約不來過夜半, 。
(5)知否?知否? 。 (6) ,畢竟東流去。
2.解釋下列詩句中粗體字詞。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3.想象一下《滁州西澗》描繪的畫面,并說說本詩所配的插圖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4.《約客》和《如夢令》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二、閱讀實踐
(一)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5.此詩選自 ,作者是 代的 。
6.解釋粗體字詞的含義。
。1)涕淚 (2)卻看
(3)漫卷
7.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ǘ┯烙鰳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招,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8.反復誦讀,說說本詞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容。
9.理解“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這一詩句的寫作特色。
參考答案
1.(1)青春作伴好還鄉(2)野渡無人舟自橫(3)青草池塘處處蛙(4)閑散棋子落燈花(5)應是綠肥紅瘦(6)青山遮不住
2.(1)歌:歌唱。青春:春天。(2)憐:愛。(3)綠肥紅瘦:枝葉繁茂,花兒凋零。(4)可憐:可惜。
3.略。
4.《約客》反映了詩人“約客”不至時的無奈和凄苦;《如夢令》反映了少女對美好事物的關切,以及作者對閨中生活的懷念。
5.《杜工部集》 唐 杜甫
6.(1)眼淚。(2)還、再。(3)隨便。
7.表達了作者在四川聽到平叛官軍打了勝仗收復了薊北的喜悅心情,這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句可以看出:高興得縱情飲酒放聲歌唱,想象著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鄉。
8.上闋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凄涼;下闋著重寫作者南渡前在汴梁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
9.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4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掌握詩詞的有關知識,理解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經歷同作品的關系。
2.把握作品內容和風格,體會作品的情味。
3.培養誦讀習慣及閱讀能力。
自讀要點
1.借助于課文注釋,較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理解詩人抒情、敘事、寓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詩情意味。
2.抓住詩體特點與作品風格,比較詩、詞形式的不同;體會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
【自讀程序】
1.明確《詩詞五首》的詩體和類型;借助于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朗讀課文并思考體味詩詞。抓住重點句子,對照文中的注釋,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情味。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詩人什么精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吏為何抓人?
"存者旦偷生,死者長已矣!"--詩人試圖表達怎樣的一種生活體驗?
"剪不斷,理還亂"的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中的滋味指的又是什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與"觀書有感"怎樣聯系在一起?其中道理是什么?
"醉里吳音相媚好"--"醉"意何在?
"最喜小兒無賴"--無賴"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3.進行比較閱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①《龜雖壽》《石壕吏》《讀書有感》三首內容、形式有何不同?
②《龜雖壽》《石壕吏》同是古體詩,然而表現的內容不同,試分析原因。
、劢Y合平時閱讀積累,試談一談詩、詞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說:自讀程序體現讀思結合,由淺入深的學習原則。步驟1目的在于掃清文字障礙,正確朗讀作品,對作品進行最初步的感受。步驟2從重點句、名句入手閱讀,抓綱舉目,使學生深入思考,咀精華探精要,體會詩意味。步驟3通過比較閱讀,認同別異,讓學生更廣泛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內容、思想及寫法上的特點。)
【自讀點撥】
1.《龜雖壽》
作者介紹: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使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
作品介紹:《龜雖壽》選自《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恫匠鱿拈T行》一名《隴西行》,是古樂府《相和歌•瑟調曲》的舊題,作者借來寫時事。
1~4句寫"神龜騰蛇",生命有限,死亡有期;5~8句寫"老驥"不甘衰老,老當益壯,積極進取建功立業。9~12句主張事在人為,命運在自己手中。最后兩句是合樂時用的,和正文在意義上沒有必然的聯系。
此詩借寓神龜騰蛇生命有期,引詠人生命寶貴短暫,抒壯懷之情。
2.《石壕吏》
作者介紹:杜甫(712-770)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戰亂中人民的深重苦難,揭露了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
背景介紹:見課本注釋p153(略)。
作品點評:《石壕吏》是一首用五言古體寫成的敘事詩。1~4句是故事的發生,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5~20句是故事的展開。在官吏的怒斥中,老婦人告訴了一家的不幸,三男被征,兩男戰死,家中僅有衰年翁嫗寡婦孤孫,今又臨抓丁的殘酷事實。21~24句,故事結局,老嫗被抓。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龜雖壽》、《石壕吏》都是古體詩,然而前者抒發了政治家不安命運不甘衰老,建功立業的個人壯懷,后者講述的是戰爭內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慘遭遇。
3.《相見歡》
作者介紹: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初名從嘉,徐州人。五代時代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歲繼其父為南唐主,世稱"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茍安享樂。宋開寶八年(975),滅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為違命侯,在汴梁(開封)過著囚徒生活。兩年后被宋太宗賜牽機藥酒毒死。擅長音樂,能書善畫,尤以詞著稱。有《南唐二主詞》傳世,為后人所輯。
作品點評:詞名"相見歡",寫的內容卻是離別愁。全詞抒發了詞人亡國喪空之情。詞上闋寫景物,訴身世,寫出詞人的幽居苦情。詞下闋言情、寫離愁別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復寫離愁,凄惋哀思。全詞僅三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后半換仄韻。語句參差不齊,長短錯落有致,恰好表達了詞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觀書有感》
作者介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詩。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點評:這首七言絕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詩之一。前兩句寫景,靜動結合,后兩句明理,自問自答,引人深思。粗看離題,深思意長。人多讀書,深思好學,才能心智澄明靈通,保持活潑的狀態。
五、《清平樂》
作者介紹: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辛棄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教育。在詞壇上,他與蘇軾并稱"蘇辛",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詞兼有婉約、精艷、典麗等種種風格。他是杰出的愛國詞人,對南宋詞影響很大。有《稼軒詞》。
作品點評:這首詞展現的是一幅江南農村人家的風俗畫。全詞通過一農戶生活側面,反映了江南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情景。詞上闋開頭兩句寫環境,茅檐低小,門前清溪如帶,綠草成茵,后兩句寫人物,翁媼吳晉柔媚,趣語盈耳,借醉里吳音側面寫夫妻之情,有味。詞下闋,詞人視角從眼前的翁媼移向遠處的三個兒子,一句一景,反復描繪,尤其寫小兒一句"溪頭臥剝蓮蓬",十分傳神,使人物躍然紙上,有趣。
從詩和詞僅屬于韻文的文字形式來說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還存在差異。首先從作用上看,詩供人們吟詠,特別是唐宋以后,"詩和音樂沒有關系",而詞作為某一樂曲的歌詞,供人們歌唱,必須要配合音樂。其次,從形式上看,詩不外乎古風(古體)和律體兩類,詞則每一個曲調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長短句來概括。從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詞都是篇幅較短的小令,每首不過幾十個字,從北宋中期以后,發展為慢詞,每篇有長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詩的篇幅較長,尤其是一些古體詩,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
(解說:自讀點撥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點突出的原則,對作品有關的作者、背景及內容和形式手法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和點評。其中對作品內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為重點,而相關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紹,使學生了解即可。作品點評,包括內容和形式方面,內容力求把握準確,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點,這兩者目的均在于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此外,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使知識得到升華和鞏固。)
【自讀思考】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詩表現了詩人一種什么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意義?
2."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這四句詩表現了老嫗什么思想和心理?
3."剪不斷,理還亂"用了比喻,試說用比喻的好處。
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句蘊涵了什么道理?請聯系自己的體會談一談。
5."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為什么小兒最讓人"喜"?若將句中的"臥"改成"看"好不好?為什么?
(解說:自讀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帶讀,讓學生讀懂詩歌,體味作品情味。自讀思考的設計抓住重點句子和名句,以此作為突破口,進行提問,讓學生思考,更準確深入地把握作品。)
參考答案:
1.這四句詩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老當益壯,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精神。它激勵人們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積極進取 ,搞好學習,做好工作。
2.這四句詩表現了老嫗甘愿犧牲自己,保護家人(老翁媳孫)的思想。"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兩句反映差役緊急,一方面老嫗很快離家她會不舍家人,另一方面,她盼望快點跟官吏走,免得夜長夢多,節外生枝使自己的苦心落空。
3.詞人將無形的國恨家愁變成有形亂絲,生動、形象、具體。
4.人只有多讀書,深思好學,才能心智澄明,保持活潑的狀態,事業才能成功(體會略)。
5.最可愛的是天真無邪小兒,怡然自得,趴在青草地上,一聲不響地在剝蓮蓬吃的神情與動作。還有因小兒是最小的,故也最寶貝,最可愛。"看"不如"臥"。 "看"的是別人剝蓮蓬,小兒只是呆看,并無動態。而"臥"字表現了小兒剝蓮蓬的狀態,一個小兒子天真頑皮,無所事事,對于別人的忙,毫不在意但不礙大人們干活,自己臥在草地上剝蓮蓬吃,多么愜意啊!故詩人感到他是"最喜"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5
《詩詞五首》教案2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3、 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復2、 誦讀五篇作品,3、 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4、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5、 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征》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師:同2、 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3、 也是張力很強,4、 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5、 有古詩,6、 有樂府詩,7、 有七言絕句,8、 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 10、 轉入《采薇》的學習,11、 先范讀,12、 再指13、 導學生朗讀,14、 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詩集。 15、 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 (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 2、文注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復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 16、 理解詩的意境,17、 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 明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2、 范讀《十五從軍征》,3、 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4、 樣描寫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處? 點撥:前詩更中于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 了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 2、 學生誦讀這首詩,3、 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2、 讓學生朗讀此詩,3、 并講述詩的大意。 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2、 體會詩的形象性。 3、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4、 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5、 這時去為友人送別,6、 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1、 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 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3、 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4、 范讀《清平樂》,5、 注意讀準字音。 6、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 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 2、 聽教師介紹 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 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2、 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n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識介紹 (1、)散曲知識介紹 (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 2、 要學生誦讀課文,3、 設置問題,4、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5、 理清文意,6、 體會作者感情。 7、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2、 了解相關知識,3、 作好記錄。 4、 誦讀課文,5、 理清文意,6、 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7、 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積極進行討論,9、 并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3、 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4、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6、 活靈活現,7、 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8、 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9、 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冻熳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11、 借托對喇叭的嘲諷,12、 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13、 練習設計
1、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征
上一頁 [1] [2]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詩詞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重點: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飲酒》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澤令,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吏讓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離職回鄉,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他的作品現存詩120多首,散文6篇,辭賦3篇。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二、朗讀詩歌,賞析品位。
1. 本詩分為兩層。
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2. 思考:作者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提示: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提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閑地采菊,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心曠神怡之際對人生真諦若有所悟。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4.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
5.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6. 《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7.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
二、解題
詩題中的“次”字,解作“經過”,這是從頷聯察知的:詩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駛的。
三、賞析詩歌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見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边@兩句詩有何深刻含義?
提示:字面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詩人重在寫景,但景中卻蘊含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對比殘夜,江春對比舊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舊事物之中,并將取代舊事物,“日(旭日東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提示: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逝,油然而生別緒鄉愁。何以寄托?這時,他舉頭望見了北歸的鴻雁,于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北歸的大雁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思鄉之情托于北歸的大雁,更顯其情濃。
四、作者思想感情
這首寫景詩描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達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突出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二、賞析詩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边@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坍嫾毮,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三、這首詩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萌生的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雁門太守行》
一、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擊,說李賀父名晉肅的“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家諱,依據禮法慣例,應避諱不得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
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被稱為“長吉體”。
二、賞析詩歌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霸啤鄙咸丶印昂凇弊郑匀徊粫靡韵笳魑臆姸窍笳鲾耻。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凹坠庀蛉战瘅[開”,在色彩和形象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已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敖恰保糯娪脴菲鳌!侗笔•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叭想僦棺稀敝械摹耙埂弊终諔谝痪渲械摹叭铡弊,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叭想僦本o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沒,因而只能背水一戰!跋葜赖囟笊,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納,五色眩耀,光彩奪目!边@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艷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蕩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褒垺,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結
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天凈沙•秋思》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四人以雜劇并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漢宮秋》,是元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
二、文體知識: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
雜劇是戲劇。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部分。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常用于寫景、抒情。散套,又稱為“套曲”、“套數”,適宜敘述比較復雜的內容。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賞析:
“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愿不情愿,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
“夕陽西下”: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斷腸人在天涯”,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
思考:
1. 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提示: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清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悲涼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提示: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3. 作者通過怎樣的場景來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寫,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四、小結: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皵嗄c”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飄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
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能力目標
1、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詩歌語言。
情感目標
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體味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一、導語設計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長廊中的兩座豐碑,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它們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
今天,就讓我們踏進文化寶庫,學習幾首流傳千古的詩詞,一睹這兩顆明珠、兩大豐碑的風采。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師補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钡纳屏己暝,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3、解釋下列字詞:
秋高(秋深) 三重茅(幾層茅草) 俄頃(一會兒) 漠漠(灰蒙蒙的)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突兀(高聳的樣子) 灑(散落) 罥(掛)
忍能(這樣) 向昏黑(漸進) 衾(被子) 何由徹(徹曉、到天亮)
寒士(貧寒) 見(同現)
4、本詩寫了哪幾個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從文中找出由哪些詞語或句子表現的?可以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總結
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無可奈何 長夜沾濕 憂思不絕
四、詩歌賞析
1、賞析詩歌
逐層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每節情景。
、抛x第一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茅屋于秋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風卷走。
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瀑p析第二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群頑皮孩童當著詩人面將茅草抱走,詩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無濟于事,回來倚著拐杖獨自嘆息。
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⑶賞析第三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狂風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滿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饒下個不停,那床蓋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鐵,且又被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踢破,詩人在這樣濕冷的屋子里瑟瑟發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設計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節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臟很硬,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字看來很平常,揣摩起來則含義豐富,由此可見杜甫錘煉語言的功夫。
、仍O計問題轉入第四節的賞析:“長夜沾濕何由徹?”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齊讀第四節,看本段表現詩人怎樣情懷?
討論明確:憂國憂民詩人并沒有對自身的遭遇叫苦連天,而是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個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大胸懷,一副熱心腸!如果這一理想變為現實,作者表示自己受凍至死也滿足,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來激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⑸最后教師做陳述總結: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陜西民歌中有“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2、討論:
。1)群童為何“抱茅”?(也許是兒童的游戲,也許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風卷,想抱茅回家,總之如此大風決不是一廬獨破。)
(2)詩人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氣嗎?吝嗇嗎?都不是。為了不甚至值錢的茅草而疾呼,足見詩人已是貧困交加。詩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嬌兒為何“惡臥”?(風狂屋漏、冷衾破被謂之寒,被如此,衣又會如何?食又會如何?層層聯想,就可深入理解詩人因國破而家亡,背井離鄉,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處境。)
(4)詩人為何長夜難眠?(僅僅是因為屋漏夜寒嗎?僅僅是因為個人之憂嗎?更主要的應是天下之憂。)
3、設想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們普通的鄉村老頭,在這種情況下,他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聯想對照,方見詩人之高風亮節。)
4、思想內容
全詩通過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表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博大胸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五、概括創造
1、指導學生用四句話(每句不超過七個字)概括詩的情節和內容。(參考答案:秋風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頭屋漏夜難眠,安得廣廈千萬間。)
2、將嬌兒的活動展開,以秋風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為情節的開端,以床頭屋漏夜難眠為情節的發展展開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完整的小說。(提示:嬌兒爭茅受人欺,歸來父子相嘆息,床濕衾冷兒傷風,四鄰相助度難關。)
六、小結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變成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安萏昧艉笫溃娛ブ铩薄_@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光芒千秋永照。
七、板書設計
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現實 自己
群童搶茅 推 關 憂
無可奈何 己 心 國
及 民 憂
長夜沾濕 人 生 民
憂思不絕
理想 祈盼廣廈 天下寒士
第二課時
《過故人莊》
一、背誦導入
二、作者簡介
孟浩然,唐代詩人,他比陶淵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個田園詩人。他早年隱居湖北襄陽的鹿門山,中年曾去京城應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寫了一些田園詩,但更多的詩與田園無關。
《過故人莊》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人,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象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詩歌賞析
1、這首詩算得田園詩嗎?有什么理由?
算。詩人去的地方是田園;詩中又寫田園風光;用雞待客是農村習俗;談話內容是農事。
2、開頭兩句是敘事,這番敘述跟詩題有什么關系? 僅用“雞黍”,客人一請就到,這說明了什么?
交代“過故人莊”的原因。
主人待客 ,主賓之間感情融洽,不拘常禮,可見友誼極深。
3、這是一首律詩,開頭兩句叫“起”,下面兩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義。這兩句承上文哪兩個字? 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對這樣的風景有什么感受?
“田家”,寫田家四周的風景。
大意是,村莊四周有綠樹環繞,遠處可以望見城郭,郭外有青山橫斜。
清新,淡遠,幽靜,色調豐富)這是寫詩人初到時的觀感。
4、第五、六句叫“轉”,這里是從寫景轉而寫人事,就是寫朋友相聚飲酒的情形。說說飲酒中的氣氛怎么樣。
酒桌擺在廊子里,打開窗子,眼前是農家的曬谷場和菜園子,顯得安靜、平和;雙方一邊喝酒一邊說農事,又是多么愉悅,簡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把世間的憂愁都忘得一干二凈。
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攏全詩。同學們讀過詩人的《春曉》,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這是用感嘆方式收尾。這首詩的收尾方式跟《春曉》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別語!爸仃柸铡笔悄囊惶?(農歷9月9日)現在是什么時候?(從“綠水”“青山”“桑麻”等語可以判定是農歷三四月間)“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來的意思,暗含欣賞之意。過半年再來欣賞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樣的意思?(再來做客)這個道別語好在什么地方?請大家各抒己見。(主人家很可愛,值得再來;主人待客熱情,愿意再來;詩人率真,主動提出再來;主賓之間極其融洽;等等。)
6、講述對仗句。
師范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保@句詩讀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樂什么修辭手法嗎?(對仗)
師講述什么是對仗句。
師生對對子:“綠樹”對________;“村邊”對_______;“合”對______
“綠樹村邊合,”對____________
這首詩中還有一句對仗句找出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保
7、思想內容
全詩敘述了作者到農家作客受到熱情款待的經過,描繪了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誠摯友誼,也流露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四、總結
這首詩看起來也很平淡,從頭到尾都是平鋪直敘,從接受邀請、赴宴、喝酒一直寫到辭別,毫無夸張鋪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語。我們平時說話用的,“淡而無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無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這首詩是否無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情,也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這當然不是一眼能看出來的。這告訴我們,讀詩一定要反復地細心品味。
《游山西村》
一、簡介作者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 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 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后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于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就有 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
二、背景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三、詩歌賞析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么?(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解: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2、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解: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3、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5、這種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6、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7、思想內容
全詩寫了農家的殷實好客,農村明媚絢麗的自然風光及古樸的風俗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第三課時
《漁家傲》
一、背誦導入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陜西彬縣),后遷居平江(江蘇吳縣)。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兩歲時,父范墉病故,母謝氏,貧無依*,改嫁朱文翰(當時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說。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現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年稍長,繼父讓其學習商賈技藝,皆不喜愛,唯愿讀書。因隨母改嫁倍受歧視,加之家境貧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強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長白山醴泉寺借讀,刻苦自律,倍受磨難,每日'畫粥斷齏',篤學不輟。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應天府拜戚同文為師,繼續苦學。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范姓,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三、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挽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四、詩歌賞析
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
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在江南水鄉,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
并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俅笱隳巷w: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視覺上悲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里”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士的感受]
、酃鲁锹淙眨涸谛标栁鞒,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事緊張,戰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下闋抒寫征人思鄉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愁,白發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五、思想內容
《漁家傲》詞通過寫塞外秋天特異的風景,渲染了邊塞悲壯的氣氛,抒寫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略、鞏固邊防的意志。
《浣溪沙》
一、題解
1、我國古典詩歌自唐代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彌為古體詩。
近體詩并非近代詩,它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通常有八句,絕句有四句,它們都有平仄的要求。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但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時仗。律詩根據每句字數又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
2、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三首詞都分兩片。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詞貴有意境,詞人又各具自己的風格。清代張蜒將宋詞大致歸為豪放和婉約兩大流派。本課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約詞代表作,蘇軾的《江城子》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則被稱為典型的豪放詞。
二、簡介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一零八零)因“烏臺詩 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沿書等職,并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郟 縣,追謚文忠公。在任地方長官期間,他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 受民眾擁戴。蘇軾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 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 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為著名畫家,工枯 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三、詩歌賞析
1、上闕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2、下闕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4、齊讀并背誦這首詞。
四、思想內容
《浣溪沙》上闋寫景下闕抒懷,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的情懷,表達了作者達觀、進取的精神。
五、作業
1、熟讀五首詩詞。
2、思考課后練習。
六、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8
《詩詞五首》
了解詩歌知識:
詩歌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從文學角度分,詩、詞、曲都是詩歌。按體裁上分類,詩歌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包括古詩、辭賦、樂府詩;近體詩包括律詩(五律、七律)和絕句(五絕、七絕)。詞又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流暢地朗讀各詩,歸納每首詩的內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通過描寫他本身的凄慘境況,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借以暴露當時人民大眾的苦難,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
《南園》:此詩以國事發端,直抒胸臆,淋漓酣暢地表達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卻猶思棄文習武,為國立功的思想感情。
《夢江南》:此詩以淡遠清新、明快自然而別具一格。抒寫一個思婦的惆悵、失望、凄楚、哀怨之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人是在他六十八歲時在故鄉所作。抒寫自己深夜聽得風雨之聲,觸景生情,抒發強烈的愛國熱情。
《己亥雜詩》:詩人以“浩蕩”修飾離愁,以“白日斜”烘托離愁,讓人體味出他對京都的依依留戀,也隱含了仕途蹭蹬、不為世用的感嘆,詩人心中自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和孤獨感。
思考: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作者無私的獻身精神的語句是?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南園》中,表現作者急欲投筆從戎,殺敵建功的詩句是?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閑志不閑,壯志不移的語句是?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4、《己亥雜詩》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輩革命家鞠躬盡瘁精神的語句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如何理解《夢江南》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
本詞為讀者刻畫了一位倚樓待人、形神兼備的思婦形象。
測試
1、下列詞語,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怒號(hào) 掛罥(juàn)
B、林梢(shāo) 塘坳(ào)
C、倚杖(yǐ) 俄頃(qǐng)
D、布衾(qīn) 僵(jiāng)臥
2、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老楊同志》一文的作者是趙樹理。
B、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后一課》中的人物。
C、“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出自《春夜喜雨》,作者是白居易。
D、“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是唐朝詩人王勃寫的詩句。
3、選出與課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好雨知季節,當春乃發生。 B、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友人。
C、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 D、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4、下面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從表達方式上看,是記敘、描寫、抒情相結合。
B、詩中的茅屋是指作者在陜西所建的草堂。
C、“自經喪亂少睡眠”中“喪亂”的意思是“戰亂”,指安史之亂。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一個抒情句,抒發作者雖身處漏雨屋舍仍關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
5、默寫
《己亥雜詩》中最能夠體現主旨的兩句是“ , !
參考答案
1、A
解析:對生字詞的注音,一要注意書下的注釋,二要勤查字典,多記憶,多積累,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A中“號”應該讀háo,“怒號”就是大聲吼叫的意思。
2、C
解析:對文學常識的識記,只能靠平時的記憶、積累,這樣才能做到準確無誤!洞阂瓜灿辍返淖髡邞撌嵌鸥。
3、D
解析:對于一些名句名篇,只能靠平時的記憶、積累。此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4、B
解析:詩中的茅屋是指作者在成都所建的草堂。
5、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解析:此題除了考查詩歌背誦外,還考查了對詩歌的理解。
中考解析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南園》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的詩人。
2.《夢江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詩與________齊名,時稱“溫李”。
3.《己亥雜詩》的作者是__________,近代_________,文學家。
4.《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自號________是______朝著名詩人。平生做詩近萬首有《_________》和《________》傳世。
5.《夢江南》中的“夢江南”是_________名,又名___________。
解析:對古代名家和詩歌常識的掌握依靠平時的積累和記憶?刹捎米骺ㄆ蛴浌P記的形式積累這些常識。并不斷加強記憶和鞏固,這樣才能熟能生巧,牢固扎實。
答案:
1.李賀 唐
2.溫庭筠 李商隱
3.龔自珍 思想家
4.陸游 務觀 放翁 南宋 《劍南文集》 《劍南詩稿》
5.詞牌 “憶江南”(“望江南”、“江南好”)
二、默寫出下列古詩句的上下句:
1、僵臥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護花。
4、男兒何不帶吳鉤,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默寫中的錯誤有時是粗心大意,有時是對詩意的誤解。因而背誦時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并且注意“背音背字”,記住字形。
答案:
1、尚思為國戍輪臺
2、安得廣夏千萬間
3、落紅不是無情物
4、收取關山五十州
三、對下列課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繪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寧苦身以利人”。
B、《夢江南》寫的是江南女人的幽幽離情、懷人之痛。
C、《南園》直接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
D、《己亥雜詩》表現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的堅強性格與獻身精神。
解析:詩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中。要捕捉詩人切實的思想感情,要注意通過形象去體驗。多愁善感的詩人往往在詩中描繪特定的環境,細加體會,多加聯想定會接近或切合詩的真意。
答案:C
課外拓展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賞析
紹熙三年(1192),山陰(今浙江紹興),農歷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風聲雨聲叩響了陸游這位六十八歲老詩人的心弦。前此二年,他以“嘲弄風月”的罪名被劾罷官,歸隱山陰三山故居,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贝藭r此刻,詩的靈感,詩的激情又隨風雨而至。
此時的詩人境遇不佳,罷官時兩袖清風,歸居后祠祿時斷。經濟上已是捉襟見肘,身心上又見衰瘁交迫。但詩人“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仍發出高亢之音!芭P”而“僵”,形體可謂衰憊;“村”而“孤”,處境也屬艱難。但是詩人“不自哀”,并未沉湎于一己之否泰榮辱而顧影自憐,詩人系心不忘的是“為國戍輪臺”!拜喤_”原系漢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這里借指宋代北方邊疆!吧兴肌贬槍Α敖┡P孤村”而言,意含轉折。詩人以窮困衰病之身,猶不失當初渴望馬革裹尸的“平胡壯志心”,其拳拳憂國之心,何其感人!
上兩句是敘述,詩是要形象的,詩人之所“思”應有具體可感的內容,下兩句就是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詩人的憂國之“思”。陸游長于以夢境表現自己一生孜孜追求而又終不獲酬的報國理想。關于“夢的解析”可以演繹出很復雜的理論,但就陸游這首詩而言,卻完全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對“為國戍輪臺”的思念是深沉的!耙龟@”,即夜深,這標志了“思”的時間長度。夜深而不寐,不是因為老年人的夜長少眠,也不是因為風聲雨聲的煩擾。原來詩人是在專注地聆聽那風吹雨打,在詩人的視聽里,這恰如沙場殺伐之聲,詩人是把它當作沙場交戰的赫赫軍威來體驗的。只是這觸景生情的聯想,使詩人在思寐之際,恍然入夢,風吹雨打之聲立時化作詩人置身其境的“鐵馬冰河”之勢。從專注的“臥聽”到夢境的出現,有著感情的深化。思之深,才有夢之真;夢之真,正見思之深、情之切。以夢寫情,雖是陸游詩歌慣用的構思,但在這首絕句中仍不失為奇特之筆。
全詩順勢而下,一筆呵成,情感沉著,氣勢鼓蕩。尤其是不說夢到“鐵馬冰河”,而是化賓為主,說“鐵馬冰河”闖入夢境,愈顯出詩人一往無前的精神。
(選自《愛國詩詞鑒賞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9
設計:張瑛
一.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滲透點
這五首詩富于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入詩,發人深思。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3. 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可由唐詩及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導入 。
(二)明確詩歌講求節奏、平仄、押韻、語言凝煉、含蓄、形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ㄈ┱b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 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 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 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四)研讀——品味詩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學習《使至塞上》
、倭私庾髡呒皩懽鞅尘,整體感知全詩。
、谛〗M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
、弁蹙S的詩曾給后世影響極大,人們評其詩,總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即其最擅長寫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妙。并根據這兩句詩的描繪發揮相象作一幅畫。
、苡懈星槔首x,當堂背誦。
2. 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籴岊},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谥该x,思考:
A. 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 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 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w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苡懈星槔首x,當堂背誦。
(五)布置作業 :
1. 背誦這兩首詩,熟讀后三首詩。
2. 品讀李煜《虞美人》,完成課外作業 P68練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前兩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春望》
1. 聽錄音,自由朗讀。
2. 簡介背景,知人論世。
3. 指名讀,思考:
哪些詞句寫出了當時國家兵荒馬亂的形勢?
題為“春望”,作者站在長安城頭,到底望見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妙。
5. 聯想、想象:
本詩最后一句(尾聯)讓你頭腦中浮現出怎樣一個人物形象?哪一個動作刻畫得十分傳神?
6. 通過寫所見,詩人到底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何得知?
7. 背誦。
三.學習《登飛來峰》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寫作背景。
2. 自由讀詩,注意節奏。
3. 指名讀,思考:
古人常云:“高處不勝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F也常說“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一個人地位過高或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勢必招人排斥,顯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心有畏懼,永不出頭呢?哪些詩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對待此現象的態度?此詩句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哲理呢?
4. 熟讀背誦,進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學習《論詩》
1. 作者簡介。
2. 題解:論詩是作者以詩歌的形式寫的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 自由讀詩,討論:
、仝w翼對李杜等人的詩是持什么態度?
、谮w翼主張什么?
4. 遷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句現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義,而不僅僅是談詩歌創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詩,發人深思,還可如何理解?
5. 讀《論詩》二、四,加深理解。
6. 結合課后練習四,訓練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論詩》。
、僮x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思考,用詩句填空。
初讀四杰詩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們詩文輕薄之人______________。
、谟懻摚何膶W創作(學習)到底應該如何?
、埤R讀,加深理解。
第三課時
(習題課)
一.按要求默寫詩句。
1.《使至塞上》一詩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詩描繪塞外荒漠的壯美風光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總寫望中所見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屬于心理活動描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與“感時花濺淚”的“時”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與“恨別鳥驚心”的“別”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體現詩人愁苦難解、焦慮萬分的詩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飛來峰》一詩具有哲理性意義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論詩》中表明題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單車欲問邊 城春草木深 家書抵萬金 渾欲不勝簪
只緣身在最高層 各領風騷數百年 輕薄為文哂為休
三.課后練習二。
四.簡答: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里?
2.“把客觀事物人格化”這種藝術手法好在哪里?試舉例說明。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練習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次:長途中的暫留,這里指停泊。
歸雁句:傳說鴻雁可以傳書。此言春天雁群北歸,能將我的家書帶到洛陽去嗎?
(1) 頸聯是全詩的警句,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具體闡釋詩句描繪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詩籠罩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情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根據《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書設計 :
詩五首
唐——王維——《使至塞上》——氣勢充沛,景象宏闊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時傷別,憂國思親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借景抒懷,登高頓悟
清——趙翼——《論詩》——以理入詩,發人深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10
設計:張瑛
一.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滲透點
這五首詩富于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入詩,發人深思。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3. 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ㄒ唬⿲耄嚎捎商圃娂霸娙嗽谥袊膶W的地位導入。
。ǘ┟鞔_詩歌講求節奏、平仄、押韻、語言凝煉、含蓄、形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三)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 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 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 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ㄋ模┭凶x——品味詩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學習《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全詩。
、谛〗M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
、弁蹙S的詩曾給后世影響極大,人們評其詩,總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即其最擅長寫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妙。并根據這兩句詩的描繪發揮相象作一幅畫。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2. 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籴岊},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谥该x,思考:
A. 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 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 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塾懻摚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w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苡懈星槔首x,當堂背誦。
。ㄎ澹┎贾米鳂I:
1. 背誦這兩首詩,熟讀后三首詩。
2. 品讀李煜《虞美人》,完成課外作業P68練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檢查前兩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春望》
1. 聽錄音,自由朗讀。
2. 簡介背景,知人論世。
3. 指名讀,思考:
哪些詞句寫出了當時國家兵荒馬亂的形勢?
題為“春望”,作者站在長安城頭,到底望見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妙。
5. 聯想、想象:
本詩最后一句(尾聯)讓你頭腦中浮現出怎樣一個人物形象?哪一個動作刻畫得十分傳神?
6. 通過寫所見,詩人到底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何得知?
7. 背誦。
三.學習《登飛來峰》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寫作背景。
2. 自由讀詩,注意節奏。
3. 指名讀,思考:
古人常云:“高處不勝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F也常說“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一個人地位過高或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勢必招人排斥,顯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心有畏懼,永不出頭呢?哪些詩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對待此現象的態度?此詩句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哲理呢?
4. 熟讀背誦,進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學習《論詩》
1. 作者簡介。
2. 題解:論詩是作者以詩歌的形式寫的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 自由讀詩,討論:
①趙翼對李杜等人的詩是持什么態度?
、谮w翼主張什么?
4. 遷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句現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義,而不僅僅是談詩歌創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詩,發人深思,還可如何理解?
5. 讀《論詩》二、四,加深理解。
6. 結合課后練習四,訓練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論詩》。
、僮x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思考,用詩句填空。
初讀四杰詩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們詩文輕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討論:文學創作(學習)到底應該如何?
、埤R讀,加深理解。
第三課時
。曨}課)
一.按要求默寫詩句。
1.《使至塞上》一詩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詩描繪塞外荒漠的壯美風光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總寫望中所見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屬于心理活動描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與“感時花濺淚”的“時”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與“恨別鳥驚心”的“別”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體現詩人愁苦難解、焦慮萬分的詩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飛來峰》一詩具有哲理性意義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論詩》中表明題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單車欲問邊 城春草木深 家書抵萬金 渾欲不勝簪
只緣身在層 各領風騷數百年 輕薄為文哂為休
三.課后練習二。
四.簡答: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里?
2.“把客觀事物人格化”這種藝術手法好在哪里?試舉例說明。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練習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次:長途中的暫留,這里指停泊。
歸雁句:傳說鴻雁可以傳書。此言春天雁群北歸,能將我的家書帶到洛陽去嗎?
。1) 頸聯是全詩的警句,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具體闡釋詩句描繪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詩籠罩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情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根據《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書設計:
詩五首
唐——王維——《使至塞上》——氣勢充沛,景象宏闊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時傷別,憂國思親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借景抒懷,登高頓悟
清——趙翼——《論詩》——以理入詩,發人深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11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人的代表作品。
2、通過對古詩詞分析鑒賞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難點】
1、全面領會并用恰當的語言準確概括詩詞意境及所用的藝術手法。
2、通過對古詩詞分析鑒賞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詩意點與主問題】
讓學生在閱讀中將詩詞的情感體驗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豐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建構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蘊。
【教學策略與手段】
涵詠、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課前準備】
PPT
【教學流程】
導入語設計:
走進古典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詩歌的清芬中,我們的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起,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飄飄地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古典作品的解讀和鑒賞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在我們眼中,古詩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堅果,雖然我們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兒是有營養的,但我們卻無法突破那堅硬的語言外殼。詩歌鑒賞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難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們以《山居秋暝》為例一起作個探討。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內容和宋詞的流派;了解詞人柳永、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的詞作代表及各自的風格特征。
2、背誦這四首詞,感受豪放派詞與婉約派詞的不同風格特征。
3、掌握《雨霖鈴》情景交融的寫法,能夠賞析名句。
4、體會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景物描寫和人物形象反映出來的豪放性特征。
5、掌握《聲聲慢》詞中意象的特定含義和疊字連用所滲透出的感情。
6、體會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典的寫作手法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
一、詞的發展脈絡
詞,產生于唐,而大盛于宋,作品如云,名家輩出,派別繁昌,風格各異,被后人尊奉為能喝“秦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并駕的一代文學。
詞的產生
詞是唐代民間新興的一種歌詩,即唱辭。在唐代,原產于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家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做“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后來通常所稱的“詞”。
(宋詞是在唐五代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初詞被稱為曲子詞(因為詞與詩歌不同,它一般是先有樂,然后按樂填詞),作為俗樂的一種。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詞為詩余”,詩作為正統的文學形式存在,而詞則是從民間的俗曲轉化而來。詩歌可以用來批評朝政、促進社會發展,在孔子那里就有“興、觀、群、怨”的說法。而詞主要用于娛樂、消遣。一般認為,詞的淵源是胡夷之曲和中原里巷之曲融合而成。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胡夷音樂深受人們的喜愛。劉禹錫在朗洲作司馬時,當地人所唱的竹枝曲被劉禹錫改成了竹枝詞。楊海明先生在《唐宋詞史》中認為江南的地域、民情風俗以及政治狀況對詞產生了很大影響:(1)江南多水,幫助造就了詞境的柔媚(2)斜橋紅袖幫助造就了詞情的香艷(3)江南小氣幫助造就了詞風的軟弱。)
詞牌
詞為曲而填,因而詞的體式受曲體的影響。詞的分片、句式的長短、節奏的緩急、音調的抑揚等都依曲而定,因為曲有曲調,所以詞也有詞調,詞調的名稱就是詞牌名。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詞牌名看詞的格調,比方說滿江紅就是激昂的格調,臨江仙談的是游仙之事,漁歌子寫的是打魚之事。另一方面,作者在填詞時雖按樂譜填寫,但在某些音節,可以你多填上幾個字,我少填幾個字,在個別音律處還可以略變一下平仄韻律,使演唱更為悅耳動聽?墒恰八未院,樂譜逐漸散失,再加上多數詩人本來就不懂音樂,他們填詞意在作詩而不在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譜,只按前人已經填了的某調,一字字、一句句地照填下去,‘依樣畫葫蘆’——你叫《更漏子》,我也叫《更漏子》,你開頭三字的格式是‘仄平平’,我也照填‘仄平平’。這樣一來,格式反而固定了,嚴格了。明清兩代更有人歸納舊詞,厘
沭陽如東中學文科類校本教程《宋詞鑒賞》——————選Ⅱ教學內容
定詞譜,使填詞者有所依據。于是詞便成了一種純粹的文學樣式,一種格律十分嚴格的詩體。”(陳振寰《讀詞常識》,
沭陽如東中學文科類校本教程《宋詞鑒賞》——————選Ⅱ教學內容
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別是一家”含義:詞就是詞,詞與文、詩都不同,詞有自己本身的特點、性質或本質。結合《詞論》,概括出三方面:協音律,尚典雅,重鋪述。
宋詞派別
1、婉約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彥、李清照、姜夔代表作: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窄狹。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張元干、張孝祥等。代表作: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元干: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
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和領袖。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后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叭瞬幻,將軍白發征夫淚!钡於诉吶~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軾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宋詞不像唐詩與宋詩往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有不同的詩歌流派,但對宋詞風格劃分自古有之。明代張綖在《詩余圖譜?凡例》后的“附識”中說:“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贝苏撘怀觯~分婉約、豪放即不絕于耳。然而宋代詞人并沒有有意識的詞派,詞人中有純粹的婉約詞人卻沒有純粹的豪放詞人,寫豪放詞的人往往多有婉約之作。晚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細分宋詞的流派,有十四體之說;近人詹安泰在《宋詞風格流派略談》一文中提出八派之說;今人劉揚忠在《唐宋詞流派史》中按照宋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作了劃分。宋代發達的原因
就歷史因隔考查,詩在唐人筆下已臻于至善,難乎為繼了,富于床此乃精神的詩人們便抓住詞這種輕靈活潑、委婉延長的新詩體繼續馳騁他們的天才。但是唐五代基本上仍是詩的天下,詞這塊領域還未得到充分的開發,歲給送人留下了充分空間任其飛躍,在這得天獨厚的土壤中,送人稍加耕耘就會解除累累果實。
就美學因素考查,詩這種題材,由于形式過于整齊,尤其受到起承轉合的限制,有時難免影響他的
沭陽如東中學文科類校本教程《宋詞鑒賞》——————選Ⅱ教學內容
變現力。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所抒發的濃烈深摯的感情,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
就認識原因考察,詞初起時,多被當作言情的詩體加以應用,且多局限于男歡女愛的范圍,文人詞尤為明顯。
宋詞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沭陽如東中學文科類校本教程《宋詞鑒賞》——————選Ⅱ教學內容
【導入語】
宋詞和唐詩一樣,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臻于完善,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宋詞的天地,去細細品位它們的動人之處。
【詞和宋詞介紹】
詞,本來是配樂的歌詞,所以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又稱長短句。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原來樂譜也即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詞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長調又叫慢詞。詞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雙調、三調、四調,不分段者叫單調。詞有四個特點:a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長短句”;b有固定的詞牌,字、句數、聲韻固定,“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c結構多為兩片或兩闕;d押韻要么全押平韻,并一韻到底,要么全押仄韻,一韻到底,中途換韻不多。
詞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詞的創作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北宋初年,詞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調;到柳永、蘇軾,詞才發展到全盛時期。柳永被認為是婉約派的創新者;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范圍,開宋代豪放詞的先河。南宋初年,詞人目睹中原淪陷,欲圖收復而不能,詞中常含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棄疾。待到局勢稍定,一部分詞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辭藻上來,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詞分為兩種風格: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詞為艷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主張“以詩為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為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柳永介紹】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柳三變,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稱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妓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至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聞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詞”。由是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時,家無余財,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
沭陽如東中學文科類校本教程《宋詞鑒賞》——————選Ⅱ教學內容
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時,戀人不愿離別而不得不離別。“歇”字說明了離別在即的緊迫。所以這些景物描寫突出了離別環境的凄涼冷落,渲染了離別時的悲傷氣氛,融情入景,以景襯情,造就了離別的情調和氣氛。
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兩人本來難舍難分,留戀不已,偏偏又“催發”,從“留戀”這一主觀感受與“催發”這一客觀形勢的矛盾沖突中,使別情達到了高潮。這前面兩句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就要分別了,作者怎樣寫分別時的情況?
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師:只是一個鏡頭,寫得很簡潔,稱為“白描”的手法。接下來,“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寫,跟前面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景象闊大,比較有氣勢。②感情仍是飽含愁緒的,“煙波”說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靄沉沉”與作者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天遼闊,含有雖空闊遼遠,卻沒有他容身之處的意思。③此處寫的景是想象的,是虛寫。說明本首詞在寫作手法上虛實結合。
師:后面這兩句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由上闕分別時的時間、地點、環境、情態來看,整體上來說,是寫的什么內容呢?
生:寫一對戀人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場面。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題,“更那堪”推進一層,離愁別恨,本已不堪,離別的時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憂傷。注意此句在結構上的意義:長調的過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脫”,又不能“明粘”。這首詞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虛半實的寫法,由此過渡到下片的虛寫。既不“全脫”又不“明粘”。下片開頭“多情”句先宕開一筆,說離別使人傷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轉到現實中來,說在這“冷落清秋節”中離別更使人難以忍受,更深地開拓了詩的境界,下面再說別后生活的設想就顯得順理成章了。接下來是寫景,寫了些什么景物?這些景物與上闕的比較起來,有什么不同?
生:寫了楊柳、風、殘月。這些景物是虛寫,是設想次日酒醒后的景況。
師: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呢?為什么作者要寫楊柳、風、殘月而不寫其他的景物呢?
生:這些景物包含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它們都與離別有關,都表示離別。作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關于楊柳和殘月,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關于風,如“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這樣一幅凄清的畫面會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單,并渴望再次團聚。
師:“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設想別后的景況,詞人百無聊賴的心緒和執著纏綿的情思溢于言表。從下闕的整個內容來看,是寫想象中的別后相思。
【小結】
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交融、虛實相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纏綿的離情之歌:“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七年級語文上冊《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篇13
第一部分:
1.原文填寫。(4分)
、糯竽聼熤, 。
、 ,蠟炬成灰淚始干。
⑶無可奈何花落去, 。
⑷ ,千里共嬋娟。
2.解釋下列詩句中的字詞。(4分)
⑴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籠: )
⑵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殷勤: )
、敲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把: )
、炔粦泻,何事長向別時圓(恨: )
3.常識填空。(3分)
、拧端{歌頭》選自作者 是 朝著名詩人。
⑵杜牧是 。ǔ┰娙,與 并稱“小李杜”。
、恰朵较场返淖髡呤 ,他是 (朝代)著名詞人。
4.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4分)
⑴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⑵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5.下面對《望岳》一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4年遂寧試題)(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a、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見所感。
b、這首詩將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情景交融。
c、頷聯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巒應有的\'神秀\',而后句則形象的襯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詩意境開闊,形象鮮明,格調高昂,氣勢磅礴,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第二部分:
(一)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說說詞前小序的作用。(2分)
7.詞中表現作者健康樂觀的情結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哪一句?后來被人們廣泛引用,表達了什么思想?(3分)
8.詞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是什么?(3分)
9.詞中表達時間變化的句子是 。(2分)
10.古代詩詞中,有很多寫月抒懷的詩句,你能舉出兩例嗎?(2分)
、
⑵
。ǘ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1~13題。(2004年賓州試題)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1、這首詩以“好雨”開頭,請說明作者稱贊春雨的原因。(3分)
12、這首詩的第二聯、第三聯分別從哪種感覺來寫春雨?(3分)
13、你認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3分)
。ㄈ
品讀下列古詩,按要求答題。(2004年瀘州試題)
江南春絕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4、為了突出江南春色,詩人選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風光景物?(3分)
15、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生的?(3分)
16、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3分)
。ㄋ模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7、這首詩中描寫的主要景物有哪些?選出正確的幾項( 。2分)
a、殘陽 b.真珠 c、江水 d、弓 e.夜月 f、露珠
18.“一道殘陽鋪水中”一句如果把“鋪”改成“照”好不好,為什么?(3分)
19.這首詩描寫的是從 到 這段時間里的景物。(2分)
20.詩的前兩句描寫 ,詩的后兩句描寫 。(2分)
21.為詩中“可憐”一詞選擇恰當的解釋( )(2分)
a、可愛 b.可惜 c、值得同情 d.憐愛
2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那些不朽的詩作,都是作者對當時生活和自己心態、思想的反映,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感觸很深,所以才能有感而發。請你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詩。(不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