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 《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學案
第十八課 《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學案
第一框 行為不同 結果不同
教師寄語:“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會做人!薄招兄
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有什么樣的行為,必然會產生與之適應的結果
2、能力目標:培養判斷力和控制力,具有預見自己行為后果的能力,努力避免不良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
3、知識目標:知道人除了享受權利之外還應承擔義務,明確不一樣的行為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懂得不同的行為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學習重、難點: 重點: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難點:不同行為有不同結果
學習過程:
一、自主感悟,交流共享
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
應該做的事情 不應該做的事情
2、議一議:你的上述做法,會帶來哪些不同的后果。
二、合作探究,情感共鳴
1、 讀材料,回答下列 問題:
春天到了,家園前的草坪露出了紅紅綠綠的生機。一位新搬來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踐踏那片草坪,便繞了點路。沒想到剛上樓時,鄰居老太太微笑著迎上來,老太太的一番話讓中年人頗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點擔心,新來的鄰居是個怎樣的人?”頓了一下,老太太又說,“當你剛才繞過那片草坪時,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1)老太太對中年人的行為滿意嗎?如果中年人踐踏草坪,老太太會怎樣?
(2)你如何評價中年人的行為?
(3)你自己是否有過類似的舉動?這一舉動對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影響?
(4)通過討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看課本90頁相關鏈接和91頁材料及主文:
討論: ( 1)白衣戰士勇敢抗擊非典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產生了什么樣的后果?
(2)相反,卻有一些人臨陣非典而逃跑,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3)假設一下,如果所有的醫生、護士臨陣非典而逃跑,那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嚴重后果?
(4)王曉磊這樣做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產生了怎么樣的后果?
相反,如果王曉磊不這樣做,又會產生怎么樣的后果?
暢所欲言:1、人為什么有不同的行為?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2、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三、行動體驗,升華生活
小品表演:
小寒沒有完成作業,組長答應幫忙打個“掩護”。班長知道了這件事后,告訴小寒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實事求是。但是小寒置若罔聞。在這種情況下,班長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老師很生氣。把這種情境及其設想會出現的各種后果,表演出來。
1、分析劇中各個人物的目的、行為、結果。
2、由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針對訓練
材料分析:
XX年3月29日晚10時許,市民遲先生打通了《半島都市報》的熱線反映,他的妻子放在面包車上的7公斤劇毒豬肉被人偷走了!斑@些豬肉都是拌過劇毒老鼠藥的,誰偷了千萬別吃!
(1)遲先生為什么要找尋他的劇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