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
(二)新課新學:
活動一:想一想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91事例。
思考:一個好學生為什么會丟了大面子?
這樣的事可以避免嗎?
學生1:小勤之所以丟了大面子,是因為他對法律認識的誤區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雖然他一時拿不出錢,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鐵卡子,這就造成了小勤丟了大面子。
學生2:這樣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們維護自尊、培養自信、實現自立,力求自強,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遵守規則,尤其不能違法。因此,青少年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發生。
教師:法律是懲惡揚善的利器。但掌握運用這一武器需要我們學法、知法、懂法。如果說道德是人們追求的較高境界,那么不違法則是人們行為的底線。
1.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板書)
活動二:演一演、斷一斷
教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模擬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個情境。
三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結果?
(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展開模擬和探究活動)
學生1:李某等三人在電影院起哄、打鬧、吹口哨,擾亂了公共場所的秩序,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李某等人“警告”處罰。他們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
學生2:我國民法通則的第7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違反了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拒將拾得的物品交還失主,拒絕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他的行為受到相應的處罰。這種行為屬于民事違法行為。
學生3:情境三中的趙某,違反了刑法的有關規定,觸犯了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他的行為屬于刑事違法行為。
教師:由此可見,所謂違法行為就是……
學生1: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的行為。
學生2:或者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為。
教師:完全正確。那么,哪位同學能給違法行為概括出一個完整的定義呢?
學生:違法行為就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
2、違法行為的定義(板書)
教師:這里所講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我們可以把違法行為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違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為也是間接違反憲法的行為。
3、違法行為的種類(板書)
行政違法行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受行政處罰。
民事違法行為──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刑事違法行為──違反刑法,受刑罰處罰。
活動三:理一理
教師:我們結合教材中三個情境來完成教材第93頁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