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1教案
第七課第二框 財產留給誰學情分析
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財產繼承問題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繼承人繼承遺產既要依照法律規定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對應的課標內容
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財產,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經濟權利。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尊重權利、尊重法律,讓他們能夠自覺學法、守法和用法,并發揚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的社會主義優良傳統美德。
能力目標:在繼承權發生爭議時,我們應有的態度和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遺產、被繼承人、繼承人、繼承權的含義及法定繼承的范圍、繼承順序;繼承權的實現方式以及在繼承權發生爭議時我們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遺產繼承權的實現方式,培養學生優良的傳統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斷。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制作、節目編排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的同齡人曉軍因為家庭財產問題非常困惑,現在他一家人來到了我們這兒……
活動一:角色扮演
結合教材76頁關于曉軍的材料
學生分角色扮演曉軍一家人(材料:中學生曉軍,全家共六口人,屬于其父所有的個人財產有稿酬存款、圖書字畫、寶石古玩等,其家產還有五間私房、彩電、冰箱等。因曉軍父親病情惡化,曉軍的母親、爺爺、奶奶、姑姑都在在談論財產繼承問題,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曉軍父親的財產和所有的家產。曉軍也覺得似乎有理。)
教師:看了曉軍家的情況,請你談談一家人誰說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繼承曉軍父親的財產嗎?
板書:二、財產留給誰
(一)我們享有財產繼承權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什么是遺產?繼承人?什么是被繼承人?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材料。
學生1:遺產就是被繼承人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學生2:被繼承人是遺留財產的死者,依法繼承死者遺產的人是繼承人。
教師:明白了這幾個關于繼承問題的概念后,讓我們再來看曉軍家的事。
曉軍父親尚未辭世,財產能繼承嗎?是否所有的財產都可以繼承?,
學生1:曉軍的父親尚未辭世,其財產不能繼承。
學生2:即使曉軍父親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財產和家產都能繼承。
學生3、假如曉軍父親的財產中有來源不明的,曉軍的家人就不能繼承。
學生4:父親死亡后,他的所有個人財產如稿酬存款、圖書字畫、寶石古玩等可以作為遺產繼承。
學生5:還有家產五間私房、彩電、冰箱等屬于父親的那部分可以作為財產繼承。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非常好。誰來歸納作為遺產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歸納得出: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合法的個人財產。遺產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三、必須是合法的財產。(多媒體顯示)
活動二:家庭ab劇
多媒體顯示:
不久,曉軍的父親因病去世,曉軍的家人召開了家庭會議,準備繼承遺產,可是在誰能繼承,繼承多少這些問題上爭執不下。爺爺、奶奶認為遺產應該由五人平分,但母親不同意,認為姑姑不能繼承。
教師:你贊同誰的觀點?請說出依據。
學生1:因為爺爺奶奶是長輩,應該由他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