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違》教案設計
教學依據:
1、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學案例及社區課程資源
4、七年級學生認知結構特點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青少年要增強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據案例判斷違法行為的類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能分清違法行為的類別及其相關的法律責任。
二.教學方式:
1.學生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通過欣賞歌曲、模擬情境、知識競答、以案說法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2.教師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主要采用啟發、引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構思:
根據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習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點,設計了歌曲欣賞、引起思考;情境模擬、分組探究;風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識竟答、搶前爭先;感知教材、質疑求索;案例傳真、探究解惑;聯系生活、以案說法;課外拓展、學法踐行等八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實現本框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播放電影《少年犯》主題曲《心聲》,學生欣賞。
師:一曲《心聲》,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對往事的追悔,對新生的期待,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為什么會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法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們的經歷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言)。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模擬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個情境,并思考:“三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行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結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展開模擬和探究活動)
師:在學生模擬和探究的過程中適時的指導,廣泛的參與學生的活動。
師:下面我們分組展示我們模擬和探究的結果。
(學生分組表演情境模擬小品,并展示小組探究的結果)
師:對每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
師:剛才各組分別展示了他們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個組的最精彩呢?請每個同學充當評委,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意識。)
師:通過我們共同探究,我們弄清楚了違法行為大致可分為三種: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為了檢測同學們是否能判別這三類違法行為,下面進行知識競答活動,看哪個同學回答的最快、最準確。
出示題目:(投影)
1.王某與劉某因一件小事發生爭執,王某一怒之下,把劉某打成重傷,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學回家途中用彈弓把沿街路燈打破了4、5盞,被公安機關處于200元罰款,并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
3. 趙某與李某有矛盾,一天趙某家被盜了,趙某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逢人便說李某是強盜,后經公安機關調查,李某并沒有實施偷盜行為,李某以趙某侵犯其名譽權為由向法院起訴,法院判處趙某向李某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