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
2.學會換位思考,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友善相處。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認識更在于行動。學習表達友善態度、感恩心情的合適方式。
4.懂得愛是有原則的,學會分辨是非,誠實友善。
[過程與方法]
1.同學問相處,要努力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幫助、關心別人,在具體行動中奉獻自己的愛心,實現人生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學習“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方式,養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2.幫助學生懂得愛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感動,更是一種行動,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學生從關心幫助周圍的人做起,培養良好的公德意識。
3.幫助學生理解愛心是博大的,但愛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礎上的,不是不問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愛心才更加可貴和真實可靠。
4.幫助學生理解人與人相處需要友善,世界需要愛,只有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才能建設和諧社會,才能為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生活質量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課的重點之一;
“心動不如行動”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知識體系
第一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義?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與溫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第二框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1.愛心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愛心有時是驚天動地的,但更多的時候則在于點點滴滴的真情實意之中。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評,一句關切的問候,一次適時的看望,一個及時的電話,一個親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謙讓,一次跌倒后的攙扶,這些都是愛心的體現。
2.愛心的內涵是什么?要怎樣才能形成?
愛心是一份情感,一種責任。它需要啟迪、激活、熏陶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