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后果
第7課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定的行為,體驗到任何行為都一定會帶來相應的后果。
2.學會判斷行為的正誤,樹立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的、道德的責任意識,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知識與能力]
1.學會理解行為與后果的關系。懂得每一種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理饌行為不同產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夠預見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培養學生的行為判斷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
教學設計l: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導入新課:
活動一:展示漫畫創設情景: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腳,從彼此的行為態度引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活動二:請學生談談下棋時調兵遣將的感受。正所謂“人生如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師:我們在探討時發現行為與后果是有密切關系的。這正是本課所要探討的問題。
講解新課:
活動三:主張“偷藥”和“不偷藥”的同學對書中p76當事人海因茨的行為、選擇行為的理由、行為所產生的后果進行辯論:說明理由,并設想可能帶來的各種后果。
師:其實,面對如此復雜的道德情形,人j勺行為不只是“偷藥”與“不偷藥”的選擇,評價的標準也不只是簡單的對與錯。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幫助海因茨,使他既放棄“偷藥”與“不偷藥”的痛苦抉擇,又可以得到藥物醫治愛妻挽救她的生命呢?請說明理由。
生:(略)
1.人們都會做出一定的行為
師:上述的分析說明:生活在社會大家庭里,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會做出一定的行為。有的行為是有意識進行的,有的行為是無意識進行的,從行為動機看,有的可能是在善良動機下做出來的,有的則出于不道德的目的。從法律上講,有的是合法行為,有的則是非法行為。在法律上,人的行為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作為,就是做法律鼓勵做的和要求做的,也包括做法律反對的甚至禁止的行為。不作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沒有去做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行為人有義務實施且可能實施而沒有實施的行為,即當為而不為,其實質就在于:應當履行而不履行。
走進生活:(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帶來后果。)
活動四:剪輯播放某校師生走進社區活動的錄像片段和中央臺拍攝的教育片《交通安全伴我行》的錄像片段,請學生說出其中的“作為”和“不作為”,品味由此產生的相應的后果。
師:請列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當為而不為”的事,并分析其后果?
生:醫生見死不救、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警察接警不出、父母遺棄子女、子女虐待老人、“拾金而昧”等不履行義務的現象。
師:不管是作為還是不作為,都會產生后果。只是有些行為會產生預期的效果,有些行為帶來的后果會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為會產生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后果,而有些行為則有損于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有些行為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有些行為的后果可能不會直接表現出來;有些行為的后果會隨著行為的發生而發生,有些行為的后果則可能在一段時間后產生。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行為時,要首先考慮可能帶來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