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后果
◆有人叫我學抽煙,我能效仿嗎?
考慮的因素有:影響中學生形象,對身體成長不利,違反校規,破壞校紀等;
◆面對網吧的誘惑時,我能不顧一切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我們的時間、精力、金錢是有限的,有許多更有意義的事需要去做,網吧的人員比較復雜,青少年不宜去這些場所等;
2.在行動前要對行為進行選擇
師:剛剛我們提到了網吧,家長、學校出于對青少年的愛護,不允許未成年人出入營業性網吧。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吸引了許多充滿著好奇心的少年兒童。不少同學上網是為了查找資料,拓寬知識面,或與朋友交流等。這些都是出于積極的目的,是我們所提倡的。
但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對青少年不利的情況呢?
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討論回答)
生:如,會突然蹦出不健康網站;
會有陌生人主動與你聊天,問長問短,甚至要和你見面;
遇到網上莫名其妙的謾罵;
沉溺于網聊,不能自拔;
師:在遇到上述情形時,我們青少年更需要三思而后行,用理智戰勝情感與好奇。學會時常反省自己的行為,糾正行為偏差。請大家看一段材料。
(課件展示) 《美國心理學家》雜志刊登的一項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報告表明:網聊每增加一個小時,沮喪程度就增加1%,而寂寞程度則增加4%;強迫癥、依賴癥、人格分裂癥也普遍存在于網聊癮君子中。沉湎于網聊的人會引起情緒低落,精力不足,精神動力性遲緩和易激動。
3.在行為過程中要及時調控
學會負責是判斷一個人心智是否健全的標準之一。換而言之,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意識。要有責任心,這樣就能避免許多不該發生的事。
如果人們都沒有責任意識,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
(思考)請看一則事例:
(課件展示) 一位省政協委員的提案
如今社會上的虛假醫藥廣告層出不窮,鋪天蓋地,患者輕則因延誤治療而加重病情,重則失去生命。虛假醫藥廣告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欺騙了很多有病亂投醫、又缺乏醫學知識的患者,其危害無異于謀財害命。
一份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
“每年250萬人吃錯藥”,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讓我們明白:虛假醫藥廣告之害,并不只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并不只是不時見之于報端的貽誤時機、斷送性命,而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師:這樣的事可以避免嗎?
生:……
師:(總結)只要我們的媒體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廣告發布行為,本著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三思而后行;我們的藥監部門負起檢查監督的職責,本著對消費者、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這樣的事就可以避免。
再看一組事例:
●重慶市一名14歲的少年為籌錢上網,伙同兩名同伴用磚頭砸傷相依為命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