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后果
有時車速是很快的,到時車來了,躲都來不及;
人們應該養成自律意識。一次的僥幸會帶來日后的思想麻痹。
師:讓我們再來看一則事例,然后進行總結。
(課件展示) 事例:一人闖紅燈百輛車受阻
XX年2月22日,早7點40,南京大中橋路口。路口東西向紅燈閃爍時,一位行人打頭,七八名行人“殿后”,三五成群闖紅燈過馬路。違章者振振有詞地表示:不就闖了個紅燈嗎,車流間有空隙,利用空余資源,有什么不對?可事實上,一個人闖紅燈就會帶動一群人效仿,車輛慌忙避讓,本來就超飽和的路口,經過這一耽擱,車輛排起長龍,一條線上百余輛車停滯不前。
師:也有不少人持有這樣的觀點,汽車不敢撞人。所以就放心大膽地走,不講規則。這樣想對嗎?(學生思考)
生:……(一旦出了事,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呀。我們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
師:“一旦發生事故,輕則如上所述,重則若行人與機動車發生車禍,皮碰鐵的結果自然是付出流血與生命的代價啊!”
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前,應學會三思而后行,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講解新課:
(課件展示) 課題:三思而后行
師: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做事前盲目地重情義,講義氣,缺少認真的思考或根本沒有思考。請同學閱讀教材p84的事例。
(課件展示) 感悟:(1)我們能對楊某說點什么?
生:(略)
(2)對身處逆境的楊某,我們有何建議?
生:(略)
l.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內涵
師:其實人要“三思而后行”,首先就是行動前要對自己所做的事可能產生的后果或影響有個預見,進而考慮自己該不該做,能不能做。我們通常應該考慮到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如與環境是否合拍;與道德規范是否沖突;與法律是否矛盾等。
讓我們就具體的事例來進行一番“對話”吧!閱讀完成教材p85內容。
(課件展示)
生:◆面對朋友的苦苦懇求,我能幫他去打架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
◆面對游戲機的誘惑,我能進游戲機室嗎?
我考慮的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