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依賴、走向自立》導學案
一、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明確在法制社會里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2、知識目標:懂得自立的含義;了解自立的表現;知道自立的方法
3、能力目標: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為將來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明確自立和自主的內在聯系;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培養自立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依靠和依賴的區別。
三、教學方法
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對比、啟發、合作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知識鏈接
1、據報載:有一名女生,在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大學,但由于性格孤僻內向,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僅過了一周,就退學回家了。據該女生的同學、老師反映,該同學平時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吃不慣學校的飯菜,過不慣集體生活,不會洗衣服,甚至連開水都不知道在哪里打。問及她退學的原因,她竟然回答:“離開父母我沒了依靠。”從小到大她很少幫助父母做家務,如洗衣服、洗碗等家務幾乎不干。而她的父母不僅不鍛煉她的自立能力,反而替她辦理了退學手續。
2、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們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幸福,可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3、中日兩國兒童曾在內蒙古舉辦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這些孩子年齡都在11歲至16歲之間,但中日兩國的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表現截然不同:日本的孩子黑木堆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直流,仍堅持前行;一位中國女孩剛走幾步,就走不動了,見了醫生眼淚汪汪,她被送回大本營。途中,日本的孩子行囊滿滿的,而中國孩子的行囊只是裝樣子,都是空空的。到了宿營地,日本的孩子將香腸、黃瓜、柿子椒等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抄著手什么也不干的,全是中國孩子。老師批評他們不勞而獲,他們木然不語。日本的孩子將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起來,而中國的孩子卻一邊走一邊丟。日本的孩子見到了百靈鳥蛋,馬上用木棍圍起來,而中國的孩子卻不會這樣做。
4、材料一: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獨生女兒艾米,年僅14歲時,在暑假中決定去打工,當服務員,主要任務是跑腿、送公文、干雜活,周薪17.5美元。
材料二: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后,沒有向總統父親伸手,而是一邊找工作,一邊靠領救濟金度日,表現了一種自強自立的精神。
5、1920年,有個11歲的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美元。當時12美元可以買125只母雞。闖出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兒子為難地說:“我沒有那么多錢賠。”父親說:“這12美元我借給你,一年后你得還我。”從此,小男孩利用空閑時間打工。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于掙足了12美元還給父親。男孩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里根。
五、分組探究討論
1、你從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表現得到什么啟示?
2、依賴有什么危害?
3、同學討論教材第40頁,“如此應聘”中的年輕人及其母親的舉動。如果你是招聘負責人,你會聘用這個年輕人嗎?為什么?
4、觀看課本第41頁上的四幅圖片,分析女生以前睡懶覺的原因?她后來改正的原因?反思自己身上類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