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精選12篇)
我和父母 篇1
(一)、興趣導入
導入 :很高興能在這里見到大家,并與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刻。上課前,我們請一位同學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幫忙出出主意。
(拼圖)
拼出來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們來個快速頭腦風暴,填空:家是---------(學生輪流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游子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著骨肉相連的親情,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和最無私的母愛!
下面我給大家播放一段配樂朗讀:故事《關窗》,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種父愛和母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學生,這個我知道,因為我上學,有老師;我是女兒,卻得不到均衡的愛。我的父母,曾相親相愛,可從9歲起我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里。開始,是父親來深圳,母親帶我三年;現在我來到深圳,父親還將帶我三年。沒有父親,我會遭受欺凌;沒有母親,我會有諸多不便。每天放學用最虛偽的笑容看著同學被母親擁入懷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在和媽媽獨處的三年里,我們簡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對母親,母親對我日漸冷漠。
12歲時,我喜歡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會很羨慕地望著。所以那時侯我喜歡開窗,甚至喜歡開窗睡覺,仿佛能從窗外涌進爸爸的氣息。而在這種冷暖交替的季節,我沒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來翻去都睡不著,正在我展轉難眠的時候,母親進來了,她看了看我 ,顯然,她認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要隔著我的床關窗,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關。她顯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腳伸手夠著,終于,她一只手指觸到了窗柄,關上了一扇窗。要關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過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費力關上了窗,又仔仔細細地幫我蓋好被子,然后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剎那間,我能感覺到她嘴唇的溫度從頭到腳,溫暖了全身。淚水順著臉頰就淌下來,當然是在母親離開我房間后。
天氣越來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親為我關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我這邊的冷暖。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親代替了母親的工作,盡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卻總不忘為我關窗。
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奉獻!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總是湛藍,我們與父母之間也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有時不但陰云密布,甚至會電閃雷鳴。其實沖突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那么這些“雞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去處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探討問題
請同學看一下書上P47的圖表題,聯系前面的8副漫畫,判斷一下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的經歷?(老師在黑板上先寫上沖突,根據學生講的寫下他們和父母之見發生的沖突。)
活動:實話實說。
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老師、學生穿插講。)
(老師作副板書,記下沖突)
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文件:對幾個家長的采訪錄,他們談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沖突。
原來,天下所有的家長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都希望我們能努力學習。原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感激家長的養育之恩,都希望家長能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沖突呢?看來都是愛惹的禍。這種愛中有苦澀也有甜蜜,如何去掉愛中的苦澀,讓愛更甜蜜,這就要我們懂得一些化解沖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處的交往技巧。
(三)、解決問題
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將對同學們進行非常考驗
請各組同學針對剛才所講所憶的沖突,討論并任選其中一個,推舉同學扮演孩子和家長,將它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特別要表現出你是如何緩解、解決沖突的?看哪個組表演得最好,沖突解決得最圓滿。 (老師選兩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學生調動不起來的話,老師就要親自扮演家長,和學生演對手戲。
(老師做副板書,記錄學生所表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現了同學們很好的表現力。
記得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三種方式,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沖突,我們也有很多選擇,關鍵看你是選擇有效的方式還是繼續沿用以前無效的方式。
(四)、指導實踐
剛才同學們總結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處還需要一些技巧,老師這里再給予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沖突(聰明的你應該用理智和溝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戰)
2、 多說甜言蜜語(媽媽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訓練柔順的耳(為將來練功)
4、 培養良好的信譽(成年人注重信譽,我們也多問問自己“答應的事有沒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視的
6、 學習談判的技巧(口訣有三:再試一下,以柔克剛,以物易物)
書上P49還告訴了我們其他的一些好辦法,不妨試一試。
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成長的談判”,試著與自己的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讓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馨。
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我和父母 篇2
(一)、興趣導入
導入 :很高興能在這里見到大家,并與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刻。上課前,我們請一位同學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幫忙出出主意。
(拼圖)
拼出來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們來個快速頭腦風暴,填空:家是---------(學生輪流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游子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著骨肉相連的親情,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和最無私的母愛!
下面我給大家播放一段配樂朗讀:故事《關窗》,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種父愛和母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學生,這個我知道,因為我上學,有老師;我是女兒,卻得不到均衡的愛。我的父母,曾相親相愛,可從9歲起我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里。開始,是父親來深圳,母親帶我三年;現在我來到深圳,父親還將帶我三年。沒有父親,我會遭受欺凌;沒有母親,我會有諸多不便。每天放學用最虛偽的笑容看著同學被母親擁入懷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在和媽媽獨處的三年里,我們簡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對母親,母親對我日漸冷漠。
12歲時,我喜歡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會很羨慕地望著。所以那時侯我喜歡開窗,甚至喜歡開窗睡覺,仿佛能從窗外涌進爸爸的氣息。而在這種冷暖交替的季節,我沒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來翻去都睡不著,正在我展轉難眠的時候,母親進來了,她看了看我 ,顯然,她認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要隔著我的床關窗,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關。她顯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腳伸手夠著,終于,她一只手指觸到了窗柄,關上了一扇窗。要關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過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費力關上了窗,又仔仔細細地幫我蓋好被子,然后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剎那間,我能感覺到她嘴唇的溫度從頭到腳,溫暖了全身。淚水順著臉頰就淌下來,當然是在母親離開我房間后。
天氣越來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親為我關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我這邊的冷暖。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親代替了母親的工作,盡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卻總不忘為我關窗。
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奉獻!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總是湛藍,我們與父母之間也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有時不但陰云密布,甚至會電閃雷鳴。其實沖突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那么這些“雞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去處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探討問題
請同學看一下書上P47的圖表題,聯系前面的8副漫畫,判斷一下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的經歷?(老師在黑板上先寫上沖突,根據學生講的寫下他們和父母之見發生的沖突。)
活動:實話實說。
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老師、學生穿插講。)
(老師作副板書,記下沖突)
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文件:對幾個家長的采訪錄,他們談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沖突。
原來,天下所有的家長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都希望我們能努力學習。原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感激家長的養育之恩,都希望家長能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沖突呢?看來都是愛惹的禍。這種愛中有苦澀也有甜蜜,如何去掉愛中的苦澀,讓愛更甜蜜,這就要我們懂得一些化解沖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處的交往技巧。
(三)、解決問題
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將對同學們進行非常考驗
請各組同學針對剛才所講所憶的沖突,討論并任選其中一個,推舉同學扮演孩子和家長,將它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特別要表現出你是如何緩解、解決沖突的?看哪個組表演得最好,沖突解決得最圓滿。 (老師選兩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學生調動不起來的話,老師就要親自扮演家長,和學生演對手戲。
(老師做副板書,記錄學生所表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現了同學們很好的表現力。
記得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三種方式,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沖突,我們也有很多選擇,關鍵看你是選擇有效的方式還是繼續沿用以前無效的方式。
(四)、指導實踐
剛才同學們總結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處還需要一些技巧,老師這里再給予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沖突(聰明的你應該用理智和溝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戰)
2、 多說甜言蜜語(媽媽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訓練柔順的耳(為將來練功)
4、 培養良好的信譽(成年人注重信譽,我們也多問問自己“答應的事有沒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視的
6、 學習談判的技巧(口訣有三:再試一下,以柔克剛,以物易物)
書上P49還告訴了我們其他的一些好辦法,不妨試一試。
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成長的談判”,試著與自己的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讓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馨。
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我和父母 篇3
(第一課時)
授課人:程艷燕 班級:04級初一(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體會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辛勞,知道孝敬父母,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理解親子之間的“愛的沖突”
2、教學過程 和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八重奏:親子之間”活動,展示在親子之間的各種表現,體會父母的關愛,正確認識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通過“探究園”中的“節日的禮物”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關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要愛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長輩。
教學重點
體驗父母的愛
教學難點
理解“愛的沖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
老師:是誰賦予我們生命,是誰把我們撫養至今,是誰每天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是誰將我們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凈,是誰對我們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又是誰在我們每晚挑燈夜讀時陪在我們身邊?
學生異口同聲:父母
活動一:愛的清單
思考1:父母除了賦予我們生命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還為我們做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①教我們說話走路 ②為我們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質保障 ③為我們學習操心④教我們怎樣做人┄┄
思考2:將“愛的清單”另一半完成,回憶一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時候照顧他們,幫父母干家務等
老師: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故事)一、《天亮了》的創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對父母為救自己的兒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話中》莫南和媽媽的故事
父母對我們的愛河我們對父母的愛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那將是不平衡的,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而我們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們要永遠記得父母的恩情
活動二:觀看書本“探究園”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表現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的沖突”
老師:小時候,我們無論是衣食還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賴父母,那時候感覺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開始與父母之間有了間隙,與父母爭吵的次數越來越
多,有時我們會抱怨:父母變了,他們變得好羅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達理,愛我疼我了。
我們與父母之間出現了“沖突”。
思考:既然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如此血脈相連,又為什么會出現“愛的沖突”呢?雙方要怎么樣才能化解“愛的沖突”?
學生選擇最有感觸的事情,討論怎樣化解沖突。
典型沖突:父母偷聽孩子的電話或偷看孩子的日記
學生討論: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進而會有什么行為?
學生發言:我會很生氣,因為父母侵犯了我的隱私權,是對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會跟他吵起來。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這樣的“愛的沖突”就出現了,如果我們以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那么沖突就可能會升級,最終會傷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們來換位思考,你來站在父母的立場上體會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當你面對因為被偷聽電話或者被偷看日記在一旁生氣的孩子,你準備說些什么來表明你行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動三:設計發言——孩子,我想對你說
學生可能設計的發言:孩子,父母偷聽你電話是想知道現在你都在和什么人來往,身邊是不是有對你有幫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記,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難,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能夠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長大。
老師小結:盡管有時父母會做出一些讓我們很不開心的事情,會使我們和父母發生爭吵沖突,但我們知道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理解最關心最疼愛我們的也還是父母,父母給與我們的只有愛。也許有時候會因為其方式的不恰當回小小的傷害到我們年少的自尊,進而演化為沖突,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愛的沖突”他以為愛而產生,只要我們和父母互相理解學會體諒,那么這些“沖突”也必將在愛中化解。
活動四:節日的禮物
活動導言:父母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又將用什么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呢?讓我們在一個特別的日子為父母獻上一份特殊的愛的禮物,并談談你的禮物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課堂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對自己的父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們說,那么下面就讓我們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作為給父母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你可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鬧向父母道歉,還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希望大家能寫出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話送給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板書設計 :
一、相互關愛
二、愛的沖突
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
我和父母 篇4
(第一課時)
授課人:程艷燕 班級:04級初一(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體會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辛勞,知道孝敬父母,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理解親子之間的“愛的沖突”
2、教學過程 和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八重奏:親子之間”活動,展示在親子之間的各種表現,體會父母的關愛,正確認識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通過“探究園”中的“節日的禮物”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關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要愛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長輩。
教學重點
體驗父母的愛
教學難點
理解“愛的沖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
老師:是誰賦予我們生命,是誰把我們撫養至今,是誰每天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是誰將我們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凈,是誰對我們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又是誰在我們每晚挑燈夜讀時陪在我們身邊?
學生異口同聲:父母
活動一:愛的清單
思考1:父母除了賦予我們生命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還為我們做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①教我們說話走路 ②為我們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質保障 ③為我們學習操心④教我們怎樣做人┄┄
思考2:將“愛的清單”另一半完成,回憶一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時候照顧他們,幫父母干家務等
老師: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故事)一、《天亮了》的創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對父母為救自己的兒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話中》莫南和媽媽的故事
父母對我們的愛河我們對父母的愛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那將是不平衡的,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而我們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們要永遠記得父母的恩情
活動二:觀看書本“探究園”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表現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的沖突”
老師:小時候,我們無論是衣食還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賴父母,那時候感覺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開始與父母之間有了間隙,與父母爭吵的次數越來越
多,有時我們會抱怨:父母變了,他們變得好羅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達理,愛我疼我了。
我們與父母之間出現了“沖突”。
思考:既然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如此血脈相連,又為什么會出現“愛的沖突”呢?雙方要怎么樣才能化解“愛的沖突”?
學生選擇最有感觸的事情,討論怎樣化解沖突。
典型沖突:父母偷聽孩子的電話或偷看孩子的日記
學生討論: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進而會有什么行為?
學生發言:我會很生氣,因為父母侵犯了我的隱私權,是對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會跟他吵起來。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這樣的“愛的沖突”就出現了,如果我們以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那么沖突就可能會升級,最終會傷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們來換位思考,你來站在父母的立場上體會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當你面對因為被偷聽電話或者被偷看日記在一旁生氣的孩子,你準備說些什么來表明你行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動三:設計發言——孩子,我想對你說
學生可能設計的發言:孩子,父母偷聽你電話是想知道現在你都在和什么人來往,身邊是不是有對你有幫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記,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難,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能夠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長大。
老師小結:盡管有時父母會做出一些讓我們很不開心的事情,會使我們和父母發生爭吵沖突,但我們知道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理解最關心最疼愛我們的也還是父母,父母給與我們的只有愛。也許有時候會因為其方式的不恰當回小小的傷害到我們年少的自尊,進而演化為沖突,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愛的沖突”他以為愛而產生,只要我們和父母互相理解學會體諒,那么這些“沖突”也必將在愛中化解。
活動四:節日的禮物
活動導言:父母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又將用什么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呢?讓我們在一個特別的日子為父母獻上一份特殊的愛的禮物,并談談你的禮物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課堂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對自己的父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們說,那么下面就讓我們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作為給父母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你可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鬧向父母道歉,還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希望大家能寫出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話送給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板書設計 :
一、相互關愛
二、愛的沖突
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
我和父母 篇5
(第一課時)
授課人:程艷燕 班級:04級初一(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體會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辛勞,知道孝敬父母,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理解親子之間的“愛的沖突”
2、教學過程 和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八重奏:親子之間”活動,展示在親子之間的各種表現,體會父母的關愛,正確認識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通過“探究園”中的“節日的禮物”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關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要愛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長輩。
教學重點
體驗父母的愛
教學難點
理解“愛的沖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
老師:是誰賦予我們生命,是誰把我們撫養至今,是誰每天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是誰將我們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凈,是誰對我們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又是誰在我們每晚挑燈夜讀時陪在我們身邊?
學生異口同聲:父母
活動一:愛的清單
思考1:父母除了賦予我們生命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還為我們做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①教我們說話走路 ②為我們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質保障 ③為我們學習操心④教我們怎樣做人┄┄
思考2:將“愛的清單”另一半完成,回憶一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時候照顧他們,幫父母干家務等
老師: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故事)一、《天亮了》的創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對父母為救自己的兒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話中》莫南和媽媽的故事
父母對我們的愛河我們對父母的愛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那將是不平衡的,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而我們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們要永遠記得父母的恩情
活動二:觀看書本“探究園”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表現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的沖突”
老師:小時候,我們無論是衣食還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賴父母,那時候感覺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開始與父母之間有了間隙,與父母爭吵的次數越來越
多,有時我們會抱怨:父母變了,他們變得好羅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達理,愛我疼我了。
我們與父母之間出現了“沖突”。
思考:既然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如此血脈相連,又為什么會出現“愛的沖突”呢?雙方要怎么樣才能化解“愛的沖突”?
學生選擇最有感觸的事情,討論怎樣化解沖突。
典型沖突:父母偷聽孩子的電話或偷看孩子的日記
學生討論: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進而會有什么行為?
學生發言:我會很生氣,因為父母侵犯了我的隱私權,是對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會跟他吵起來。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這樣的“愛的沖突”就出現了,如果我們以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那么沖突就可能會升級,最終會傷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們來換位思考,你來站在父母的立場上體會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當你面對因為被偷聽電話或者被偷看日記在一旁生氣的孩子,你準備說些什么來表明你行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動三:設計發言——孩子,我想對你說
學生可能設計的發言:孩子,父母偷聽你電話是想知道現在你都在和什么人來往,身邊是不是有對你有幫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記,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難,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能夠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長大。
老師小結:盡管有時父母會做出一些讓我們很不開心的事情,會使我們和父母發生爭吵沖突,但我們知道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理解最關心最疼愛我們的也還是父母,父母給與我們的只有愛。也許有時候會因為其方式的不恰當回小小的傷害到我們年少的自尊,進而演化為沖突,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愛的沖突”他以為愛而產生,只要我們和父母互相理解學會體諒,那么這些“沖突”也必將在愛中化解。
活動四:節日的禮物
活動導言:父母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又將用什么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呢?讓我們在一個特別的日子為父母獻上一份特殊的愛的禮物,并談談你的禮物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課堂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對自己的父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們說,那么下面就讓我們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作為給父母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你可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鬧向父母道歉,還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希望大家能寫出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話送給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板書設計 :
一、相互關愛
二、愛的沖突
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
我和父母 篇6
第三單元學會交往
3.1 我和父母(說課稿)
一、說教材:
通過對《課程標準》及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廣東教育出版社)是采用德育的“視野”和“思想方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而形成的一門獨特新穎、富有實效的課程體系。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本教材并不是突出“政治”的課程,而是一門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為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
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中的《我和父母》以學生和問題為中心,關注學生與父母相處中所遇到的種種感受和疑惑,期待通過同學們相互間的討論、學習和分享,學會理解、感激父母,恰當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所以,我們要避免把這節課上成“傳統一言堂的思想政治課”、“班會主題活動課”、 “ ‘實話實說’一類的談話節目”等。
二、說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易與父母發生誤解、矛盾,甚至沖突,導致雙方關系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從地理位置上看,我校屬于羅湖區的“大西北”,暫住生占60%,學生的家庭環境和條件普遍較差,家長的素質也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家長素質較差,面對這樣的學生及其家庭,不能強調太多的溝通方式,畢竟溝通涉及到雙方,而僅僅學生單方面的努力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 “心存感激、學會感恩”這個角度,讓學生對父母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三、說教學目標 :
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
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幫助學生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克服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對父母“心存感激、學會感恩”。這些目標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僅是密切親子關系的需要,也是學生正確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社會角色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認識自己、認識父母
2、情感目標: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與學會適當地表達
3、問題解決目標:學會與父母溝通,學會理解、感激父母
四、說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所以,這一課,我準備采取“誘導式”教學活動過程 。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讓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當你靜下心來想父親和母親時,你覺得他們是怎么樣的人呢?盡量讓大多數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可能各種各樣,包括積極的、消極的。然后,教師提出積極和消極的、切合深圳學生實際的、典型的想法、案例,讓學生思考、分析;提供好的文段和散文錄音給學生欣賞,展示學生們與各自父母在一起時的快樂留影……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回憶,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會有所領悟。這樣每個學生就會在這種親身的體驗中自覺地學會與父母溝通,感受親情,學會感恩父母。
五、說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明鏡臺:
問題:當你靜下心來想父親和母親時,你覺得他們是怎么樣的人呢?
僅供學生參考:
父親:
嚴肅,帶點強制,顧家,愛孩子,脾氣不太好,很會說大道理。
脾氣溫和,謙恭溫和。
像一個無所不知的萬事通。
總是小心翼翼,幾乎有點神經質的人。
做事有原則,面對任何事情,沉穩而不逃避,是個愈挫愈勇的人。
理性百分之九十、感性百分之十的男人。
很和藹,即使發脾氣也都不打人。
愛小孩的好爸爸。
憨厚、從不會對小孩兇。
開明又處處人著想,且有責任心。
有一點大男人主義。
有一手好廚藝、會做家事的新好男人。
脾氣沖動的人。
而具有傳統觀念。
通達事理的人。
想和小孩親近,卻又不肯放下架子。
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會叫別人做,自己卻常不動手;罵我們家事做太少,而自己幾乎沒做過。愛面子又易怒的人。
把關心藏在內心的人。
外表嚴厲,令人難以親近的人,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母親:
沒有理性的人。
善良單純、為人忠厚、有點話多。
成長過程中,很少看到她生氣。
有點神經質的人。
緊張大師,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經過她的手。
對于任何事情都抱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精明干練,做事井井有條,十分理性,考慮周全,具高度的智慧與果斷的判斷力。
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人。
又溫柔的人。
刀子口豆腐心。
很小所且愛罵人,但有好東西一定是先拿給自家人。
溫柔又賢惠
自尊心高,聲音的分貝更高。
為愛犧牲的女性。
急躁的人。
注重干凈、飲食健康、浪漫的人。
我覺得我還不太了解她。
對家人充滿關愛。
愛家、任勞任怨的慈母。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父母的了解程度,即認識自己、認識父母,同時老師也可以籍此初步了解到在學生心目中父母的形象。
(二)智慧泉:
1、想一想
看課本44-46頁中的漫畫,思考: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設計意圖:從剛才對父母的模糊印象進入到具體的形象,感性地回憶與父母的生活片斷。
2、議一議
情景一《“她看起來是個完美的母親”》
(我來自一個單親的家庭。我的媽媽聲音溫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沒有任何指責回關系到她。她從不愿從我的恐懼和孤獨中發現問題。她覺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個偉大而勇敢的母親,為了孩子而終身沒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的人稱道。所以,她需要我無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讓自己討厭她,因為她看起來是如此完美,看起來是如此愛我。但是,我心里涌動著走出這個家庭的狂潮。摘自《健康之友》)
思考:文中的母親愛自己的孩子嗎?孩子愛母親嗎?(假設學生回答:①愛。問:為什么主人公說“看起來”?母親知道孩子的心事么?②不愛。文中哪些字眼體現出不愛呢?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老師提示:作母親的,愛孩子卻又不了解孩子;作兒女的,愛母親,卻又選擇離開。不管那種情況,說明她們之間缺乏一個中間環節——溝通。可見,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的溝通很重要。
(副板書:不善于溝通 相處失敗 學會溝通)
應該怎樣與父母溝通呢?哪些溝通方式是較恰當的呢?
情景二《“他從來沒有愛過我”》
(我的父親在外人眼里絕對是個好男人:有文化,交際廣,講義氣,受人尊敬。可在家里,他就象只老虎,易怒,煩躁不安,從來不主動和孩子親近。我們唯一相處的時間就是在飯桌上,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履行一個做父親的責任,問問我的考試成績,然后教訓我幾句……我感覺不到自己是他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真的關心我,也不相信他會在我的身上投入很大的心血。摘自《健康之友》)
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做?
(學生討論回答)
老師可以稍作引導: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真的要嘗試用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父母相處,它將使我們有意想不到的親情收獲。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成功,80%要靠人際關系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與最親的人都不會溝通,何況與別人相處?你又怎能成功?作孩子的總是以為我們的父母無所不能,總是要求他們無條件地奉獻,但是,父母大都是凡人,雖然他們全心全意地愛著你卻也會犯下錯誤。
缺少愛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埋怨,沒有哪個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到的愛足夠多了,象情景一中的主人公。
每當埋怨之前我們是否可以換位想想: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家人的突然辭世,朋友間的糾葛等等而變得心力交瘁,從而忽視或沒有心情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她看起來是個完美的母親”》是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都遇到過的微妙的問題——父親或母親為了保證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導致孩子們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總是要尋求獨立,單親父母們往往很難也很不愿意認識到這一點。作為孩子,如果能認識到父母的這種心態,就能夠放松地、平靜地對待父母們每一個看似溫柔的“攻擊”。
以上種種對父母理解、寬容的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深層次、高質量交往的體現,可以說,它是用親情思維愛父母,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
當然,我們還不妨試一試其他一些更具體的溝通方式。比如,寫信、留言、短消息、郵件、父親節、母親節、生日、節假日散步、談心等。
設計意圖:以“旁觀者清”的角度分析周圍存在的事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3、憶一憶
展示學生們與父母的溫馨合影。
設計意圖:從“愛的沖突”中切換到溫馨的畫面,讓學生懂得除了與父母的不愉快之外,父母的殷殷愛意一直陪伴著自己,從而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之愛。
4、聽一聽
錄音散文:《父親的愛》
(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則把我們做過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后由他來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的說是我偷來的,說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只是個孩子。
我在運動場打秋千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著我的,是我媽。爹把汽車停在急診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說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爹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什么車?旅游車?”
在我生日會上,爹總是顯得有些不大相稱。他只是忙于吹氣球,布置餐桌,做雜務。把插著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們吹的,是我媽。
我翻閱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你爸爸是什么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著為別人拍照。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之后,媽跑過來扶我,爹卻揮手讓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要給他點顏色看。于是我馬上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說因為我沒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的很美。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說話,但結果總是說:“我叫你媽來接。”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說;“你到哪里去?什么時候回家?汽車有沒有汽油?不,不準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摘自《讀者文摘》1987年12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到: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只是我們一時還未能體會到,也許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體會更深。
總的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父母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父母的認識,理解和寬容父母。
(三)啟思錄:
1、閱讀與感悟:
(1)、兩篇新聞報道
父母感嘆——
之一:《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小A是深圳福田某校的初三男生,今年15歲。與一些父母經商的同學相比,小A家的經濟條件并不算好,同在事業單位工作的父母每月收入除了供住房按揭外,用于生活的支出并不寬裕。但為了讓惟一的寶貝兒子快樂,夫妻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寧肯自己省吃儉用。
看到班上有不少同學用上了手機,小A也向父母提出要求,希望買一部彩屏手機。父母起初沒有答應,擔心他每天玩手機會影響學習,但看到兒子志在必得,母親心軟了,答應小A在期末考試進入班里前十名,就送他一部手機。
今年7月中旬,小A的初二結業考試成績出來后,興奮地拿著成績單向媽媽討獎品:“我考到全班第8名,你們趕緊給我買手機吧!”為了兌現諾言,小A媽媽于當天晚上下班后趕到商場,花1500多元給兒子買了一部三星牌普通款手機。
當她風塵仆仆趕回家將手機送到兒子手上的時候,母親的心涼了。兒子看著那部白色的普通款三星手機,眉頭皺了起來:“怎么不是彩屏的?這種老款手機已經被淘汰了,你怎么還給我買呢?”母親安慰他說:“雖然顯示屏小了些,但畢竟是名牌貨,質量還是不錯的。”兒子把手機扔在桌子上,滿臉不高興地轉身走進自己的房間:“你說好你用吧,我不用。”
小A很生氣,連晚飯都不肯吃。晚上,爸爸回來了,耐心地勸兒子要多為大人著想。沒想到,父親的話沒說上兩句,兒子情緒激動起來:“我為你們著想,你們怎么不為我著想?班上的同學幾乎都用上了手機,可你們就是不給我買,好不容易同意買了,還提出什么要考進前十名,現在我好不容易考進前十名了,你們卻給我買那樣破的手機!”小A越說越激動,最后竟委屈得大哭起來。
從此,小A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不理不睬,并明確表示“長大掙錢也不會給母親花”。給兒子買手機卻買出了兒子的一肚子氣惱,母親十分無奈,連嘆“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之二:《母親送傘,女兒卻揚長而去》
小B是一位初三女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班主任老師對這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印象不錯。惟一令老師感到奇怪的是:老師教了她三年,從未見到過她的家長。每到開家長會時,她總會找各種理由為父母請假。初中畢業考試結束后,班主任老師找她談了一次心,方知這個看上去懂事的“乖女孩”對父母卻有著那樣冷漠的一面。
小B的父母在南山菜市場擺攤,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但收入依然有限,撫養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他們的生活顯得有些窮困。小B是家中的長女,弟弟比她小兩歲。為了讓兩個孩子讀好書,父母省吃儉用,每天中午常常為了省錢而只買一盒最便宜的盒飯,父親吃大半盒,母親吃少半盒。然而,只要小B和弟弟要錢買書本之類,兩公婆都毫不猶豫,慷慨解囊。盡管每天忙碌不堪,但母親從來舍不得讓女兒或兒子做任何家務。夫妻二人都希望一雙兒女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免得以后再吃父母沒文化的苦頭。
這對夫妻對兒女之心贏得了周圍人的一致好評,可就是得不到女兒的感激。去年春節,母親拿出200元錢,包了兩個紅包給兒子和女兒。兒子接過紅包后,高興地向父母道了一聲“謝謝”,可女兒接過紅包后卻一言不發。母親提醒她說:“父母掙錢多不容易,你怎么連聲謝謝也不講呢?”小B不高興地回敬道:“我們班同學的過年紅包都有幾千元,我只收這么點錢,還說什么謝字!”
最令小B母親傷心的是冒雨接女兒的那一次經歷。那天晚上6點多,由于天降大雨,母親想起女兒上學時沒帶雨傘,便把菜檔交給丈夫,自己拿起雨傘向學校奔去。在暴雨中等了二十多分鐘,母親終于見到了與同學同撐一把雨傘的小B走出校門。她高興地向女兒招手,可女兒的眼睛從母親流著雨水的頭上掠過,腳步卻沒有停下,與那位同學一起鉆進了等在路邊的本田轎車。望著載有女兒的那輛轎車飛快離去,母親默默地站在那里流淚,雨水伴著淚水,在母親的臉上流淌。
當班主任老師問小B為何不理冒雨前來給自己送傘的母親?小B這樣回答:“她以為來給我送傘我會感激她,可她有沒有想過,我如果跟她一起撐傘回家,我的渾身上下都會被淋濕!”——(《深圳特區報》2004年09月08日 )
(2)他人之悟:
據說,在兒子眼中,父親的形象是這樣變化的——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歲:好象有時候也說得不對……。20歲:爸爸有點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35歲:如果爸爸當年象我一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45歲:我不知道是否該和“老頭”商量商量,也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2、朗讀“三句名言、十條建議”
三句名言
1、 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
2、 心計較殷殷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3、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十條建議
1、自己事情自己辦,不給父母添麻煩。
2、艱苦樸素花錢少,不與別人比吃穿。
3、家務勞動幫著干,多為父母減負擔。
4、思想學習勤匯報,懇求父母多指點。
5、探親訪友離家前,稟告父母莫掛牽。
6、學會道歉學會笑,不去頂牛和撒歡。
7、遞杯茶水問聲安,爸媽辛苦掛嘴邊。
8、養育之恩重如山,兒女責任記心間。
9、衣食住行講禮貌,尊老敬長想在先。
10、大事小事不計較,學會寬容無事煩。
——(摘自皮愛民主編《首席教師的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精選的名言、文章和新聞報道,(權當是一種“拋磚引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達到進一步的升華。
(四)回音壁:
親情計劃——
1、 父母最希望我作出的改變有:
通過努力,我能做到的:
我暫時不能做到的:
2、以后與父母發生誤解或沖突時,我的反應:
3、我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是:
(同學分享、親子溝通)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實際自我反思,確定目標,進行自我教育。布置后續心理和行為的跟進作業 ,以保證教學效果的穩定持久。
(說明:為了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在課件中設計了背景音樂貫穿每一環節)
我和父母 篇7
一、說教材:
通過對《課程標準》及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廣東教育出版社)是采用德育的“視野”和“思想方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而形成的一門獨特新穎、富有實效的課程體系。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本教材并不是突出“政治”的課程,而是一門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為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
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中的《我和父母》以學生和問題為中心,關注學生與父母相處中所遇到的種種感受和疑惑,期待通過同學們相互間的討論、學習和分享,學會理解、感激父母,恰當處理好與父母的關系。所以,我們要避免把這節課上成“傳統一言堂的思想政治課”、“班會主題活動課”、 “ ‘實話實說’一類的談話節目”等。
二、說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易與父母發生誤解、矛盾,甚至沖突,導致雙方關系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從地理位置上看,我校屬于羅湖區的“大西北”,暫住生占60%,學生的家庭環境和條件普遍較差,家長的素質也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家長素質較差,面對這樣的學生及其家庭,不能強調太多的溝通方式,畢竟溝通涉及到雙方,而僅僅學生單方面的努力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 “心存感激、學會感恩”這個角度,讓學生對父母多一份理解和寬容。
三、說教學目標 :
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
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幫助學生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克服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對父母“心存感激、學會感恩”。這些目標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僅是密切親子關系的需要,也是學生正確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社會角色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認識自己、認識父母
2、情感目標: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與學會適當地表達
3、問題解決目標:學會與父母溝通,學會理解、感激父母
四、說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所以,這一課,我準備采取“誘導式”教學活動過程 。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讓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當你靜下心來想父親和母親時,你覺得他們是怎么樣的人呢?盡量讓大多數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可能各種各樣,包括積極的、消極的。然后,教師提出積極和消極的、切合深圳學生實際的、典型的想法、案例,讓學生思考、分析;提供好的文段和散文錄音給學生欣賞,展示學生們與各自父母在一起時的快樂留影……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回憶,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會有所領悟。這樣每個學生就會在這種親身的體驗中自覺地學會與父母溝通,感受親情,學會感恩父母。
五、說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明鏡臺:
問題:當你靜下心來想父親和母親時,你覺得他們是怎么樣的人呢?
僅供學生參考:
父親:
嚴肅,帶點強制,顧家,愛孩子,脾氣不太好,很會說大道理。
脾氣溫和,謙恭溫和。
像一個無所不知的萬事通。
總是小心翼翼,幾乎有點神經質的人。
做事有原則,面對任何事情,沉穩而不逃避,是個愈挫愈勇的人。
理性百分之九十、感性百分之十的男人。
很和藹,即使發脾氣也都不打人。
愛小孩的好爸爸。
憨厚、從不會對小孩兇。
開明又處處人著想,且有責任心。
有一點大男人主義。
有一手好廚藝、會做家事的新好男人。
脾氣沖動的人。
而具有傳統觀念。
通達事理的人。
想和小孩親近,卻又不肯放下架子。
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會叫別人做,自己卻常不動手;罵我們家事做太少,而自己幾乎沒做過。愛面子又易怒的人。
把關心藏在內心的人。
外表嚴厲,令人難以親近的人,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母親:
沒有理性的人。
善良單純、為人忠厚、有點話多。
成長過程中,很少看到她生氣。
有點神經質的人。
緊張大師,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經過她的手。
對于任何事情都抱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精明干練,做事井井有條,十分理性,考慮周全,具高度的智慧與果斷的判斷力。
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人。
又溫柔的人。
刀子口豆腐心。
很小所且愛罵人,但有好東西一定是先拿給自家人。
溫柔又賢惠
自尊心高,聲音的分貝更高。
為愛犧牲的女性。
急躁的人。
注重干凈、飲食健康、浪漫的人。
我覺得我還不太了解她。
對家人充滿關愛。
愛家、任勞任怨的慈母。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父母的了解程度,即認識自己、認識父母,同時老師也可以籍此初步了解到在學生心目中父母的形象。
(二)智慧泉:
1、想一想
看課本44-46頁中的漫畫,思考: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設計意圖:從剛才對父母的模糊印象進入到具體的形象,感性地回憶與父母的生活片斷。
2、議一議
情景一《“她看起來是個完美的母親”》
(我來自一個單親的家庭。我的媽媽聲音溫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沒有任何指責回關系到她。她從不愿從我的恐懼和孤獨中發現問題。她覺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個偉大而勇敢的母親,為了孩子而終身沒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的人稱道。所以,她需要我無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讓自己討厭她,因為她看起來是如此完美,看起來是如此愛我。但是,我心里涌動著走出這個家庭的狂潮。摘自《健康之友》)
思考:文中的母親愛自己的孩子嗎?孩子愛母親嗎?(假設學生回答:①愛。問:為什么主人公說“看起來”?母親知道孩子的心事么?②不愛。文中哪些字眼體現出不愛呢?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老師提示:作母親的,愛孩子卻又不了解孩子;作兒女的,愛母親,卻又選擇離開。不管那種情況,說明她們之間缺乏一個中間環節——溝通。可見,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的溝通很重要。
(副板書:不善于溝通 相處失敗 學會溝通)
應該怎樣與父母溝通呢?哪些溝通方式是較恰當的呢?
情景二《“他從來沒有愛過我”》
(我的父親在外人眼里絕對是個好男人:有文化,交際廣,講義氣,受人尊敬。可在家里,他就象只老虎,易怒,煩躁不安,從來不主動和孩子親近。我們唯一相處的時間就是在飯桌上,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履行一個做父親的責任,問問我的考試成績,然后教訓我幾句……我感覺不到自己是他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真的關心我,也不相信他會在我的身上投入很大的心血。摘自《健康之友》)
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做?
(學生討論回答)
老師可以稍作引導: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真的要嘗試用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父母相處,它將使我們有意想不到的親情收獲。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成功,80%要靠人際關系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與最親的人都不會溝通,何況與別人相處?你又怎能成功?作孩子的總是以為我們的父母無所不能,總是要求他們無條件地奉獻,但是,父母大都是凡人,雖然他們全心全意地愛著你卻也會犯下錯誤。
缺少愛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埋怨,沒有哪個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到的愛足夠多了,象情景一中的主人公。
每當埋怨之前我們是否可以換位想想: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家人的突然辭世,朋友間的糾葛等等而變得心力交瘁,從而忽視或沒有心情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她看起來是個完美的母親”》是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都遇到過的微妙的問題——父親或母親為了保證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導致孩子們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總是要尋求獨立,單親父母們往往很難也很不愿意認識到這一點。作為孩子,如果能認識到父母的這種心態,就能夠放松地、平靜地對待父母們每一個看似溫柔的“攻擊”。
以上種種對父母理解、寬容的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深層次、高質量交往的體現,可以說,它是用親情思維愛父母,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
當然,我們還不妨試一試其他一些更具體的溝通方式。比如,寫信、留言、短消息、郵件、父親節、母親節、生日、節假日散步、談心等。
設計意圖:以“旁觀者清”的角度分析周圍存在的事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3、憶一憶
展示學生們與父母的溫馨合影。
設計意圖:從“愛的沖突”中切換到溫馨的畫面,讓學生懂得除了與父母的不愉快之外,父母的殷殷愛意一直陪伴著自己,從而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之愛。
4、聽一聽
錄音散文:《父親的愛》
(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則把我們做過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后由他來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的說是我偷來的,說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只是個孩子。
我在運動場打秋千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著我的,是我媽。爹把汽車停在急診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說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爹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什么車?旅游車?”
在我生日會上,爹總是顯得有些不大相稱。他只是忙于吹氣球,布置餐桌,做雜務。把插著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們吹的,是我媽。
我翻閱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你爸爸是什么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著為別人拍照。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說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之后,媽跑過來扶我,爹卻揮手讓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要給他點顏色看。于是我馬上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說因為我沒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的很美。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說話,但結果總是說:“我叫你媽來接。”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說;“你到哪里去?什么時候回家?汽車有沒有汽油?不,不準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摘自《讀者文摘》1987年12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到: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只是我們一時還未能體會到,也許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體會更深。
總的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父母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父母的認識,理解和寬容父母。
(三)啟思錄:
1、閱讀與感悟:
(1)、兩篇新聞報道
父母感嘆——
之一:《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小A是深圳福田某校的初三男生,今年15歲。與一些父母經商的同學相比,小A家的經濟條件并不算好,同在事業單位工作的父母每月收入除了供住房按揭外,用于生活的支出并不寬裕。但為了讓惟一的寶貝兒子快樂,夫妻倆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寧肯自己省吃儉用。
看到班上有不少同學用上了手機,小A也向父母提出要求,希望買一部彩屏手機。父母起初沒有答應,擔心他每天玩手機會影響學習,但看到兒子志在必得,母親心軟了,答應小A在期末考試進入班里前十名,就送他一部手機。
今年7月中旬,小A的初二結業考試成績出來后,興奮地拿著成績單向媽媽討獎品:“我考到全班第8名,你們趕緊給我買手機吧!”為了兌現諾言,小A媽媽于當天晚上下班后趕到商場,花1500多元給兒子買了一部三星牌普通款手機。
當她風塵仆仆趕回家將手機送到兒子手上的時候,母親的心涼了。兒子看著那部白色的普通款三星手機,眉頭皺了起來:“怎么不是彩屏的?這種老款手機已經被淘汰了,你怎么還給我買呢?”母親安慰他說:“雖然顯示屏小了些,但畢竟是名牌貨,質量還是不錯的。”兒子把手機扔在桌子上,滿臉不高興地轉身走進自己的房間:“你說好你用吧,我不用。”
小A很生氣,連晚飯都不肯吃。晚上,爸爸回來了,耐心地勸兒子要多為大人著想。沒想到,父親的話沒說上兩句,兒子情緒激動起來:“我為你們著想,你們怎么不為我著想?班上的同學幾乎都用上了手機,可你們就是不給我買,好不容易同意買了,還提出什么要考進前十名,現在我好不容易考進前十名了,你們卻給我買那樣破的手機!”小A越說越激動,最后竟委屈得大哭起來。
從此,小A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不理不睬,并明確表示“長大掙錢也不會給母親花”。給兒子買手機卻買出了兒子的一肚子氣惱,母親十分無奈,連嘆“做人難,做父母更難”。
之二:《母親送傘,女兒卻揚長而去》
小B是一位初三女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班主任老師對這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印象不錯。惟一令老師感到奇怪的是:老師教了她三年,從未見到過她的家長。每到開家長會時,她總會找各種理由為父母請假。初中畢業考試結束后,班主任老師找她談了一次心,方知這個看上去懂事的“乖女孩”對父母卻有著那樣冷漠的一面。
小B的父母在南山菜市場擺攤,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但收入依然有限,撫養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他們的生活顯得有些窮困。小B是家中的長女,弟弟比她小兩歲。為了讓兩個孩子讀好書,父母省吃儉用,每天中午常常為了省錢而只買一盒最便宜的盒飯,父親吃大半盒,母親吃少半盒。然而,只要小B和弟弟要錢買書本之類,兩公婆都毫不猶豫,慷慨解囊。盡管每天忙碌不堪,但母親從來舍不得讓女兒或兒子做任何家務。夫妻二人都希望一雙兒女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免得以后再吃父母沒文化的苦頭。
這對夫妻對兒女之心贏得了周圍人的一致好評,可就是得不到女兒的感激。去年春節,母親拿出200元錢,包了兩個紅包給兒子和女兒。兒子接過紅包后,高興地向父母道了一聲“謝謝”,可女兒接過紅包后卻一言不發。母親提醒她說:“父母掙錢多不容易,你怎么連聲謝謝也不講呢?”小B不高興地回敬道:“我們班同學的過年紅包都有幾千元,我只收這么點錢,還說什么謝字!”
最令小B母親傷心的是冒雨接女兒的那一次經歷。那天晚上6點多,由于天降大雨,母親想起女兒上學時沒帶雨傘,便把菜檔交給丈夫,自己拿起雨傘向學校奔去。在暴雨中等了二十多分鐘,母親終于見到了與同學同撐一把雨傘的小B走出校門。她高興地向女兒招手,可女兒的眼睛從母親流著雨水的頭上掠過,腳步卻沒有停下,與那位同學一起鉆進了等在路邊的本田轎車。望著載有女兒的那輛轎車飛快離去,母親默默地站在那里流淚,雨水伴著淚水,在母親的臉上流淌。
當班主任老師問小B為何不理冒雨前來給自己送傘的母親?小B這樣回答:“她以為來給我送傘我會感激她,可她有沒有想過,我如果跟她一起撐傘回家,我的渾身上下都會被淋濕!”——(《深圳特區報》2004年09月08日 )
(2)他人之悟:
據說,在兒子眼中,父親的形象是這樣變化的——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歲:好象有時候也說得不對……。20歲:爸爸有點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35歲:如果爸爸當年象我一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45歲:我不知道是否該和“老頭”商量商量,也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2、朗讀“三句名言、十條建議”
三句名言
1、 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
2、 心計較殷殷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3、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十條建議
1、自己事情自己辦,不給父母添麻煩。
2、艱苦樸素花錢少,不與別人比吃穿。
3、家務勞動幫著干,多為父母減負擔。
4、思想學習勤匯報,懇求父母多指點。
5、探親訪友離家前,稟告父母莫掛牽。
6、學會道歉學會笑,不去頂牛和撒歡。
7、遞杯茶水問聲安,爸媽辛苦掛嘴邊。
8、養育之恩重如山,兒女責任記心間。
9、衣食住行講禮貌,尊老敬長想在先。
10、大事小事不計較,學會寬容無事煩。
——(摘自皮愛民主編《首席教師的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精選的名言、文章和新聞報道,(權當是一種“拋磚引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達到進一步的升華。
(四)回音壁:
親情計劃——
1、 父母最希望我作出的改變有:
通過努力,我能做到的:
我暫時不能做到的:
2、以后與父母發生誤解或沖突時,我的反應:
3、我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是:
(同學分享、親子溝通)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實際自我反思,確定目標,進行自我教育。布置后續心理和行為的跟進作業 ,以保證教學效果的穩定持久。
(說明:為了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在課件中設計了背景音樂貫穿每一環節)
我和父母 篇8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分析:
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圍繞學生怎樣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與人交往展開,《我和父母》是本單元第一小節內容。父母作為學生最熟悉、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人,能否順利地與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體會父母對我們的關愛,學會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特別是要能正確看待生活中與父母起沖突的情況,克服“逆反”心理,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方法。對于現在的中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來說,出現親子沖突是正常現象,但經常發生沖突必竟不利于和諧親子關系的發展,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正常溝通。雖然化解親子沖突需要父母、子女雙方共同的努力,但本課主要從教育、引導學生入手,培養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二、目標要求
課標要求:
1。1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1理解生命是父母賦予的,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能盡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長輩。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普遍的困惑,為學生確立以下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孝敬父母,能夠尊重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學會換位思考,正確認識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并掌握一定的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課堂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辯論、小調查、情景劇表演,反思與父母起沖突的原因,并思考化解沖突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要愛自己的父母,盡自己的所能孝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溝通,掌握化解與父母之間沖突的方法,更好的改善親子關系。
三、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與小學時相比,親子關系表現為如下特點: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降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降低;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認可、信任,甚至贊賞;家長往往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因而不能公平、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與父母之間感情色彩減少;內心矛盾沖突強烈,其理性相對較差,感情,行為沖動較多;親子關系由簡單到復雜。
情感方面,初中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已經長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當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卻一般習慣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小些,還很不成熟,還需要呵護。這時,經常會使孩子感到父母過分把自己當成小孩子,過多干涉自己的的事,因而會產生種種不滿情緒,與父母發生沖突。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的能力,初步培養與父母之間的交往與溝通的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能夠負責任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確立依據:父母與子女間的相互關愛都是天生的,但有些時候這種關愛得不到相互理解,反而成了親子關系之間的阻礙。一旦孩子和家長產生矛盾,造成沖突,那么對孩子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響。對多數青少年而言,他們不能很好的與父母溝通,不善于以積極的方式改善親子關系,因此,確立重點為學會與父母溝通,掌握溝通的方法;難點為能夠正確認識親子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五、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演示,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分析法,討論法,情景表演法等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先播放flash歌曲《讓愛住我家》。(由此吸引學生注意,通過描述聽完歌曲的感受,引起師生思想上的共鳴,由此進入本課的學習。)
通過6張圖片將上節課的知識與本課時相連接:父母生我養我,我們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人,每個人都希望與家人永遠相親相愛,尤其是生養我們的父母。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本來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卻往往不盡人意、事與愿違。有時候,哪怕是一件“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也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煩惱。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思想品德第三單元“我和父母”中的第二個內容: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聯系實際,自主探究,獲知明理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完成書上探究園的圖表題。書上八幅漫畫中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經歷?舉例說明。
師:看來許多同學都有過與父母之間或多或少的沖突體驗。是父母變了,還是自己成熟了,你也許會感到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比從前增添了許多。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說過這么一句話:“當我七歲的時候,我覺得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十四歲的時候,我覺得父親是最不講理的人;當我二十一歲的時候,我忽然發現父親還是比我聰明。”
為什么會在十四歲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父母對我們又是如何看的呢?
活動設計:辯論
規則:將全班同學以中間為界,分成左右兩大組,左邊代表正方,右邊代表反方。每一方派3名同學作代表,由第一名同學闡述觀點,其他兩名同學與對方辯論。
辯題:父母管我們究竟是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
正方觀點:多管一些好 反方觀點:少管一些好
學生辯論。
師:父母對我們的管教,正是出自父母對我們的愛。
(通過辯論,請同學歸納出與父母起沖突的原因,并思考:與父母起沖突是正常現象嗎?經常跟父母起沖突會有什么危害性?)
師:盡管父母的方法有時并不是很得當,但實際上卻充滿著他們對子女深深的愛。
下面我們完成一個小小的測試,請大家拿出筆來做一做,把所知道的內容打“√”。
內容:你對父母了解多少
生日
最近的苦惱
對我們的期待等等
現場統計:進行全班統計。公布統計結果,請2名學生談看法。(通過這個調查,培養學生換位思考問題。)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進一步引導:
你認為彼此之間缺少了解與沖突本身的關系大不大?你們認為增進了解最好的辦法是什么?(演示課件要增進與父母的了解必需要先學會溝通:溝通從心開始)
(三)設置情景,聯系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設置情景:考試考砸了,回家怎么向父母交待
師:請大家根據漫畫中所提示的信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想象,用你們的真情實感,把漫畫聯想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并把故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告訴大家。
學生角色扮演。
(學生演繹的故事可謂異彩紛呈,但無非是兩種情況:一種是避免了沖突;一種是矛盾激化,引發了親子沖突。因此要根據學生表演的情況進行引導。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的話,引導學生學會歸因,學會借鑒別人的可取之處,并能對這種做法形成正確的認識;如果是第二種情況的話,可采取將錯就錯的辦法,引導學生步步“錯”下去。當引出一個破壞性的后果時,學生也就明白了問題所在。這種通過學生自己體悟出來的道理學生容易接受。)
師:在同學們的生活中,一定還有成功化解與父母沖突的例子
請2個同學分享成功化解與父母沖突的例子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化解沖突小錦囊”,由此歸納出溝通的四大法則。
演示課件:溝通的四大法則
(四)歸納小結,指導實踐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找到了一些解決沖突的錦囊妙計,你用過這些方法了嗎?如果沒用過,不妨試一試。
師: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和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我們更要做得好。(作業布置)大家下去以后,請完成書上51頁到52頁的內容,并請父母談談他們的看法。同時也請大家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 “成長的談判”,試著與爸爸媽媽簽訂一分成長協議,與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
最后,在這幾幅圖片中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七、本課板書設計如下:
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一)愛的沖突
1、與父母起沖突的原因
2、與父母產生沖突是正常的現象嗎
3、經常跟父母起沖突有什么危害性
(二)化解沖突小錦囊
1、多與父母溝通,多了解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2、溝通的方法
八、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有意地設計了一些鋪墊和引導,既鞏固舊有知識,又為新知識提供了附著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突出活動的有效性,多層次、多角度展開對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由此解決親子之間沖突問題,化解了親子之間的矛盾,教師起 “導”的作用,關注學生的“學”。
活動設計注重心靈體驗,強化正信息。
由于本課主要是以活動為主,因此活動開展是否成功對本課的學習至關重要。例如安排的辯論,由于要我們是農村學校,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要注意辯論一邊倒的情況;或者是安排的情景劇,有可能也會出現學生“逆反”心理的表演,這些都是需要老師的引導。
當然,一堂課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齡及性格特點,他們往往“明理”但卻無法“踐行”,也就是不能把對父母的愛持之以恒的落實到行動當中。因此,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需要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從日常的點滴事情做起。在課后要及時的加以引導,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繼續跟蹤情況,同時也要請家長參與到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當中來。
我和父母 篇9
(一)、興趣導入
導入 :很高興能在這里見到大家,并與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刻。上課前,我們請一位同學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幫忙出出主意。
(拼圖)
拼出來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們來個快速頭腦風暴,填空:家是---------(學生輪流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游子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著骨肉相連的親情,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和最無私的母愛!
下面我給大家播放一段配樂朗讀:故事《關窗》,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種父愛和母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學生,這個我知道,因為我上學,有老師;我是女兒,卻得不到均衡的愛。我的父母,曾相親相愛,可從9歲起我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里。開始,是父親來深圳,母親帶我三年;現在我來到深圳,父親還將帶我三年。沒有父親,我會遭受欺凌;沒有母親,我會有諸多不便。每天放學用最虛偽的笑容看著同學被母親擁入懷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在和媽媽獨處的三年里,我們簡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對母親,母親對我日漸冷漠。
12歲時,我喜歡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會很羨慕地望著。所以那時侯我喜歡開窗,甚至喜歡開窗睡覺,仿佛能從窗外涌進爸爸的氣息。而在這種冷暖交替的季節,我沒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來翻去都睡不著,正在我展轉難眠的時候,母親進來了,她看了看我 ,顯然,她認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要隔著我的床關窗,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關。她顯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腳伸手夠著,終于,她一只手指觸到了窗柄,關上了一扇窗。要關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過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費力關上了窗,又仔仔細細地幫我蓋好被子,然后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剎那間,我能感覺到她嘴唇的溫度從頭到腳,溫暖了全身。淚水順著臉頰就淌下來,當然是在母親離開我房間后。
天氣越來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親為我關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我這邊的冷暖。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親代替了母親的工作,盡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卻總不忘為我關窗。
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奉獻!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總是湛藍,我們與父母之間也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有時不但陰云密布,甚至會電閃雷鳴。其實沖突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那么這些“雞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去處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探討問題
請同學看一下書上P47的圖表題,聯系前面的8副漫畫,判斷一下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的經歷?(老師在黑板上先寫上沖突,根據學生講的寫下他們和父母之見發生的沖突。)
活動:實話實說。
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老師、學生穿插講。)
(老師作副板書,記下沖突)
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文件:對幾個家長的采訪錄,他們談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沖突。
原來,天下所有的家長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都希望我們能努力學習。原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感激家長的養育之恩,都希望家長能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沖突呢?看來都是愛惹的禍。這種愛中有苦澀也有甜蜜,如何去掉愛中的苦澀,讓愛更甜蜜,這就要我們懂得一些化解沖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處的交往技巧。
(三)、解決問題
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將對同學們進行非常考驗
請各組同學針對剛才所講所憶的沖突,討論并任選其中一個,推舉同學扮演孩子和家長,將它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特別要表現出你是如何緩解、解決沖突的?看哪個組表演得最好,沖突解決得最圓滿。 (老師選兩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學生調動不起來的話,老師就要親自扮演家長,和學生演對手戲。
(老師做副板書,記錄學生所表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現了同學們很好的表現力。
記得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三種方式,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沖突,我們也有很多選擇,關鍵看你是選擇有效的方式還是繼續沿用以前無效的方式。
(四)、指導實踐
剛才同學們總結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處還需要一些技巧,老師這里再給予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沖突(聰明的你應該用理智和溝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戰)
2、 多說甜言蜜語(媽媽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訓練柔順的耳(為將來練功)
4、 培養良好的信譽(成年人注重信譽,我們也多問問自己“答應的事有沒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視的
6、 學習談判的技巧(口訣有三:再試一下,以柔克剛,以物易物)
書上P49還告訴了我們其他的一些好辦法,不妨試一試。
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成長的談判”,試著與自己的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讓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馨。
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我和父母 篇10
《我和父母》教案
(一)、興趣導入
導入 :很高興能在這里見到大家,并與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刻。上課前,我們請一位同學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幫忙出出主意。
(拼圖)
拼出來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們來個快速頭腦風暴,填空:家是---------(學生輪流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游子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著骨肉相連的親情,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和最無私的母愛!
下面我給大家播放一段配樂朗讀:故事《關窗》,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種父愛和母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學生,這個我知道,因為我上學,有老師;我是女兒,卻得不到均衡的愛。我的父母,曾相親相愛,可從9歲起我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里。開始,是父親來深圳,母親帶我三年;現在我來到深圳,父親還將帶我三年。沒有父親,我會遭受欺凌;沒有母親,我會有諸多不便。每天放學用最虛偽的笑容看著同學被母親擁入懷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在和媽媽獨處的三年里,我們簡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對母親,母親對我日漸冷漠。
12歲時,我喜歡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會很羨慕地望著。所以那時侯我喜歡開窗,甚至喜歡開窗睡覺,仿佛能從窗外涌進爸爸的氣息。而在這種冷暖交替的季節,我沒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來翻去都睡不著,正在我展轉難眠的時候,母親進來了,她看了看我 ,顯然,她認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要隔著我的床關窗,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關。她顯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腳伸手夠著,終于,她一只手指觸到了窗柄,關上了一扇窗。要關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過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費力關上了窗,又仔仔細細地幫我蓋好被子,然后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剎那間,我能感覺到她嘴唇的溫度從頭到腳,溫暖了全身。淚水順著臉頰就淌下來,當然是在母親離開我房間后。
天氣越來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親為我關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我這邊的冷暖。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親代替了母親的工作,盡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卻總不忘為我關窗。
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奉獻!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總是湛藍,我們與父母之間也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有時不但陰云密布,甚至會電閃雷鳴。其實沖突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那么這些“雞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去處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探討問題
請同學看一下書上P47的圖表題,聯系前面的8副漫畫,判斷一下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的經歷?(老師在黑板上先寫上沖突,根據學生講的寫下他們和父母之見發生的沖突。)
活動:實話實說。
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老師、學生穿插講。)
(老師作副板書,記下沖突)
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文件:對幾個家長的采訪錄,他們談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沖突。
原來,天下所有的家長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都希望我們能努力學習。原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感激家長的養育之恩,都希望家長能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沖突呢?看來都是愛惹的禍。這種愛中有苦澀也有甜蜜,如何去掉愛中的苦澀,讓愛更甜蜜,這就要我們懂得一些化解沖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處的交往技巧。
(三)、解決問題
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將對同學們進行非常考驗
請各組同學針對剛才所講所憶的沖突,討論并任選其中一個,推舉同學扮演孩子和家長,將它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特別要表現出你是如何緩解、解決沖突的?看哪個組表演得最好,沖突解決得最圓滿。 (老師選兩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學生調動不起來的話,老師就要親自扮演家長,和學生演對手戲。
(老師做副板書,記錄學生所表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現了同學們很好的表現力。
記得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三種方式,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沖突,我們也有很多選擇,關鍵看你是選擇有效的方式還是繼續沿用以前無效的方式。
(四)、指導實踐
剛才同學們總結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處還需要一些技巧,老師這里再給予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沖突(聰明的你應該用理智和溝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戰)
2、 多說甜言蜜語(媽媽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訓練柔順的耳(為將來練功)
4、 培養良好的信譽(成年人注重信譽,我們也多問問自己“答應的事有沒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視的
6、 學習談判的技巧(口訣有三:再試一下,以柔克剛,以物易物)
書上P49還告訴了我們其他的一些好辦法,不妨試一試。
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成長的談判”,試著與自己的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讓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馨。
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我和父母 篇11
課題
孝親敬長我本分
概述
本課題出自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文明交往——《我和父母》的內容。《我和父母》是粵教版第三單元《學會交往》第一課題的內容。父母作為學生最熟悉、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人、能否順利與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對青少年個人有重要現實的意義。
另外,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二單元《認識自我》的內容,本單元《學會交往》是第二單元的升華,在學生認識和了解了自己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與人相處的藝術和技巧。同時,本課也為下一節《師生情誼》中,師生交往、相處藝術和技巧的教學做了鋪墊。可見本課題在第二單元與第三單元知識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處于十分關鍵的地位。
本節課擬從父母對孩子成長、進步的作用的角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父母賦予我們生命,父母在我們的一生中起的作用不可替代。培育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享受愛,懂得愛,更應回報愛。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校實際,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普遍的困惑,為學生確立以下學習目標即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盡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長輩,并能夠體驗盡孝后的快樂;增強履行家庭義務的責任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愛的感悟、愛的分享等環節,體會父母的關愛;通過“孝的交流、孝的延續”等環節,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關愛。
3、知識與能力目標:懂得父母理應受到子女的孝敬;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要求;知道孝敬父母長輩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孝敬父母的具體行為實踐能力等。
學習者
特征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七年級學生的社會交往逐漸增多,與父母的關系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父母的依賴感降低,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我校學生大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環境和條件比較差,大部分的學生父母跟學生相處機會少,學生缺少關愛,溝通。跟所有的初中階段的學生一樣,他們有比較明顯的逆反心理,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愛心,卻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感受不到家中的親情,因而存在對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因此,通過感悟愛、分享孝、踐行孝等活動,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營造和諧親子關系。
教學策略選擇與
設計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采用了觀察法、對話法、知識搶答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愛的感悟、孝的認知、孝的踐行、孝的分享、孝的傳遞“等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父母之愛,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資源與
工具設計
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課前收集歌父愛和母愛的詩歌、名言,以及教育世人孝親敬長的警句、故事等。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資源
設計意圖
愛的感悟
播放視頻《母愛無疆》
展示思考題:
①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什么特點
②回憶父母在撫育我們成長過程中,最令你難忘的一件事
觀看視頻,思考,回答問題(個別交流),并交流體現父母之愛的真情故事。
多媒體課件
視頻
觀看視頻,營造情感氛圍;引導學生交流體現父母之愛的真情故事,在講述和交流過程中,達到情感的觸動。
孝的認知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搶答
小組合作,搶答知識
多媒體課件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認知孝,從理性上了解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所要求的,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孝的行動
組織學生調查日常孝的行為,收集學生生活中不足的問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措施并上臺展示。
學生孝行小調查(由主持人完成)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多媒體課件
白紙
彩筆
本框的重點及落腳點就是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呢?采用小組合作,給學生展示才干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明確孝敬父母應該如何具體行動。
孝的延續
教師寄語
課外作業
齊聲朗讀
完成課外作業
多媒體課件
通過:“愛心倡議”引起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孝敬感恩父母的情懷。借此升華主題,指導學生踐行。
教學流程圖
(最后,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注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設計
(創建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幫助和
總結
(說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我和父母 篇12
(一)、興趣導入
導入:很高興能在這里見到大家,并與大家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刻。上課前,我們請一位同學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幫忙出出主意。
(拼圖)
拼出來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們來個快速頭腦風暴,填空:家是---------(學生輪流發言)
正如同學們所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讓我們休息與依靠。無論是遠方的游子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因為那里有著骨肉相連的親情,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和最無私的母愛!
下面我給大家播放一段配樂朗讀:故事《關窗》,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種父愛和母愛。
很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學生,這個我知道,因為我上學,有老師;我是女兒,卻得不到均衡的愛。我的父母,曾相親相愛,可從9歲起我就生活在單親家庭里。開始,是父親來深圳,母親帶我三年;現在我來到深圳,父親還將帶我三年。沒有父親,我會遭受欺凌;沒有母親,我會有諸多不便。每天放學用最虛偽的笑容看著同學被母親擁入懷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都是我的驕傲。
在和媽媽獨處的三年里,我們簡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對母親,母親對我日漸冷漠。
12歲時,我喜歡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樹,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會很羨慕地望著。所以那時侯我喜歡開窗,甚至喜歡開窗睡覺,仿佛能從窗外涌進爸爸的氣息。而在這種冷暖交替的季節,我沒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來翻去都睡不著,正在我展轉難眠的時候,母親進來了,她看了看我 ,顯然,她認為我睡熟了,便把手伸向窗子,母親的個子不高,要隔著我的床關窗,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關。她顯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腳伸手夠著,終于,她一只手指觸到了窗柄,關上了一扇窗。要關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過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費力關上了窗,又仔仔細細地幫我蓋好被子,然后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剎那間,我能感覺到她嘴唇的溫度從頭到腳,溫暖了全身。淚水順著臉頰就淌下來,當然是在母親離開我房間后。
天氣越來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親為我關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卻一如既往地關心我這邊的冷暖。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父親代替了母親的工作,盡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卻總不忘為我關窗。
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奉獻!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總是湛藍,我們與父母之間也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有時不但陰云密布,甚至會電閃雷鳴。其實沖突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那么這些“雞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去處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出示課題:愛的沖突以及化解沖突小錦囊
(二)、探討問題
請同學看一下書上p47的圖表題,聯系前面的8副漫畫,判斷一下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則表現了“愛的沖突”?你們是否有過漫畫中“愛的沖突”的類似的經歷?(老師在黑板上先寫上沖突,根據學生講的寫下他們和父母之見發生的沖突。)
活動:實話實說。
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老師、學生穿插講。)
(老師作副板書,記下沖突)
播放事先準備的視頻文件:對幾個家長的采訪錄,他們談自己和孩子之間發生過什么沖突。
原來,天下所有的家長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都希望我們能努力學習。原來,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感激家長的養育之恩,都希望家長能給他們一些成長的空間。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沖突呢?看來都是愛惹的禍。這種愛中有苦澀也有甜蜜,如何去掉愛中的苦澀,讓愛更甜蜜,這就要我們懂得一些化解沖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處的交往技巧。
(三)、解決問題
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將對同學們進行非常考驗
請各組同學針對剛才所講所憶的沖突,討論并任選其中一個,推舉同學扮演孩子和家長,將它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特別要表現出你是如何緩解、解決沖突的?看哪個組表演得最好,沖突解決得最圓滿。 (老師選兩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學生調動不起來的話,老師就要親自扮演家長,和學生演對手戲。
(老師做副板書,記錄學生所表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剛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現了同學們很好的表現力。
記得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三種方式,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沖突,我們也有很多選擇,關鍵看你是選擇有效的方式還是繼續沿用以前無效的方式。
(四)、指導實踐
剛才同學們總結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處還需要一些技巧,老師這里再給予大家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沖突(聰明的你應該用理智和溝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戰)
2、 多說甜言蜜語(媽媽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訓練柔順的耳(為將來練功)
4、 培養良好的信譽(成年人注重信譽,我們也多問問自己“答應的事有沒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視的
6、 學習談判的技巧(口訣有三:再試一下,以柔克剛,以物易物)
書上p49還告訴了我們其他的一些好辦法,不妨試一試。
好了,一堂課的時間不能解決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問題,但同學們的許多經驗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參照書上“閱讀與感悟”中“成長的談判”,試著與自己的父母來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處,讓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馨。
在《讓愛住我家》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