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生活學數學
新課程理念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接的形式和客觀事物為載體加以呈現,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近對數學的親近和理解。我們都知道,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數學則是對生活現象、關系、規律的提煉、升華。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落實數學問題與生活相聯系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 聯系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要使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可以利用他們生活中的事物去激發興趣。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我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由直觀到抽象,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歸納、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新課一開始,我先出示蜻蜓、蝴蝶、樹葉、雪花、愛心等物體的圖片。學生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感性認識這些事物,然后讓他們沿著一條直線對折,觀察直線兩邊會出現什么情形。學生拿到這些美麗的圖片,興趣盎然,都紛紛活動開了,有的這樣對折,有的那樣折疊,不經意中找到了一條符合要求的直線。細心一觀察,對稱圖形的特點一下子就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感性認識變成了理性認識。緊接著,我要求同學們每人說一種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沒有經過討論,小手一只只都舉起來了,從他們自信的眼神中,我欣喜的覺得他們都懂了,都認識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都學得很快樂,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也有數學的意念已無形的滲透到學生的認識之中,真正達到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果。
二、 創設生活情境,學會發現數學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他們的學習過程往往是一個經驗被激活、利用、調整、積累、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間所接觸、所感受的數學事實,無不是他們數學學習的基礎和重要資源,并深刻地影響著其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既然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在教學中應努力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從而產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在執教“買東西怎樣付錢”時,為了讓學生獨立發現知識,激發探究的欲望,我聯系生活實際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小明去買一個拼音本(每個5角),他有一張5角的錢,2張2角的錢,5個1角的硬幣。請你猜一猜小明會怎樣付錢?有幾種辦法?學生拿出代表不同面額的錢紛紛擺了起來,擺了一種又一種,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大多數人都擺了這樣幾種情況:一張5角;2張2角,1角硬幣1個;1張2角,1角硬幣3個;1角硬幣5個。通過一個簡單的買東西付錢的情境,學生非常容易地發現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并且學得積極主動。
三、 搭建實踐平臺,自主運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用,從而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圖形”之后,我特意出示了一道開放性的訓練題:用各種幾何形體搭建一面墻,看誰搭得最結實。結果絕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長方體或正方體,都不選擇球體,我詢問原因,大多數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球體會滾動,剛學好的知識就派上了用場,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高興的笑容。
教師還可以在課外多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如參觀、調查、收集生活數據等。努力挖掘各種與數學相關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事件,用數學思想去解釋生活現象,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問題,如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