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要做到"三求"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經常可以發現,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年齡相仿,智商相當,但是他們在學習同一種內容的時候,有的理解快而深,有的卻理解慢而淺,有的甚至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由于這些現象的影響,在我們老師的心目中,自覺不自覺地也就將學生分成了高下三等,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濃淡不一了。新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基本目的呢?我們在教學中到底需要追求些什么呢?我認為,我們要做到“三求”:一、“同”中求趣
數學很有用,這也正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可是我們的學生并未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他們一直局限于“就數學學數學”的狹隘框框。顯而易見,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能僅對他們講述抽象而籠統的教學目的,而必須讓他們明確自己所選的學習目的,讓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統一的教學目標中,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的知識后,設置一個購物情景,讓學生用10元錢去購買自己喜歡的食品,讓學生獨立設計購物方案,運用學生剛學會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滲透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數學是很有用的。
二、“探”中求異
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思考,不能活學活用,而實際上我們老師缺少的是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因此,在教學中,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遇。在小數數學中,有不少的例題都有多種解法,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想辦法解題,雖然有時有的學困生想的辦法步驟會煩瑣一點,中等以上的學生想出的辦法會簡便一點。這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只是強調中等以上學生想出的辦法好,學困生想出的辦法不好。而是應該肯定各種正確的想法,強調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思路的方法去解題,并且巧妙地鼓勵學生掌握各種方法解題,這樣一來,學困生會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想的辦法是*自己的實力去完成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想出來的辦法,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點燃了他們身上進步的火花。而優秀生們也絕不甘落后于人,他們一定會想出更多解題方法去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既能結合教學內容顧及全體學生能力的差異,又能顧及他們個性心理特征。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學習方法的空間。以0.30與0.3為例,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自主的氛圍。他們可以借助學過的知識、手中的工具、相互的思維互補等方式探索問題。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會通過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得出結論:0.30=0.3。在匯報交流中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學習態度相互感染,學習方法相互交流,這樣的教學能使每個學生的收益都大于教師的講解。
三、“練”中求變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較好的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學困生吃得了,優等生吃得飽,我們在練習的設計中,應精心設計一些生動、有趣、富有魅力的變式練習。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的鞏固練習中,出示了一幅圖,圖中一共有8個體積相等的正方形,其中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黃色的,藍色的有兩個,綠色的有四個。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幅圖即興編題,至少要編出一道,多編一道的都可以給自己組內加一分,看哪個組得分最高。于是課堂氣氛立刻熱烈起來。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超額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學困生回答了“1個紅色的正方形占全部正方形的1/8 ,1個黃色的正方形占全部正方形的1/8,2個黃色的正方形占全部正方形的2/8,4個綠色的正方形占全部正方形的4/8。”除了能編出上述四道題外,中等生至少還編出了如下題目:“一個藍色的正方體占全部藍色正方體的1/2,一個綠色的正方體占全部綠色正方體的1/4”。
雖然教無定法,但是教師要法,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保證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上都能成為一名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