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多樣化與優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不同的方法可能適合不同的學生,我們教師不能由于自己喜歡某一種算法,就強迫學生也喜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個性,由于差異的存在,計算方法必定是多樣化的,對學生個體來說,一方面,只要求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另一方面,又要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我尊重學生個性,提倡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多數學生20以內進位加法掌握比較熟練,他們喜歡用逆算法,即做減法,想加法,一天我發現二班的李青松作業錯的比較多,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教他用逆算法計算,可是費了很大勁,收效甚微,于是我拿來12根小棒,讓他從中拿走9根,他先從10根里拿走9根,再加2根是3根,原來他進位加法不熟練,所以喜歡“破十法”,于是我用“破十法”來教他,不一會,他就學會了。
算法的多樣化是一個逐漸領悟的過程。算法多樣化有利于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在多樣化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歸納、比較,對計算方法進行優化,同樣要經歷一個思考和再創造的過程。
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沓,我讓學生數一堆小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有一個一個數的,有五個五個數的,有十個十個數,結果有的數的快,有的數得慢,我又讓他們討論怎樣數又快又準,又能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學生通過討論、比較,發現10個10個放一堆數又快又準,又能讓別人一看就明白是多少,在學生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算法與他們的方法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差距,找出自己方法的不足,從而產生了優化的內在需要,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擇優,要注意優化的時機,讓學生舍去自己的方法而接受別人的方法,需要一個過程。算法優化是學生的主體行為,優化算法是相對而言的,優化過程是學生自己逐步領悟,自我體驗,自我選擇的過程,我們應該肯定學生每人創造的算法都是好辦法,至于到底哪種方法好,不是我們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不斷交流中比較、鑒別。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我們在實施算法優化時也要因人而異。最優的算法不一定是統一的,我們不追求全班算法的高度統一,只要學生認為合適,我們就應當加以肯定鼓勵,這樣,方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