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品德與社會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教學設計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
一、教材分析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是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教材主要通過“餐桌上引出的話題”“粒粒皆辛苦 ”“勞動人民的智慧”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個方面是引導學生認識農業,探究農業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體驗勞動農民的辛苦,從而尊重農民和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第三部分讓學生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農業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當今物質生活的相對富足,讓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孩子(更不用說城市的孩子)不知道勞動的艱辛,不知道生活的艱難,怕吃苦,不喜歡參加勞動,生活中攀比、浪費現象屢見不鮮(早晨的包子、饅頭有的一口沒吃就扔進了垃圾桶,最讓人痛心的是有些孩子瞧不起農民。)作為教師的我深感責任重大。針對這些現象,課前,我有意識的進行了“我的理想”調查活動,讓學生走進田間去勞動,去調查國家對農民的優惠政策,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等等,為學習本節課作好情感的鋪墊。力求通過《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這課的學習,讓孩子們認識到農業的重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激發他們熱愛農民、農業的情感。
三、教學設計理念
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學生情況的分析,結合《品德與社會》的學科特點(活動性、生活性和綜合性)我在目標確定和教學設計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努力開發課程資源,重視綜合課程教學的整合。
2、轉變教師角色,重引導,巧點撥,注重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
3、貼近兒童生活,走進兒童心理。
4、突出課程的主導價值,讓知識外化于行動。(這是品德課的落腳點。)
為此,本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一正一側兩條主線,正面主線:“認識農業、走進走村、心系農業”;側面主線:“理想調查、無農假想、實話實說、再談理想”,通過現實與理想的交織,從正面和側面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合圍之勢。整堂課讓學生了解繽紛的農業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農民的偉大、農業的重要,懂得節約的意義,感受科技對農業的魅力,關注農村的發展,從而形成熱愛農民農業的情感。課的最后讓孩子回歸本真,回歸質樸,那就是無論長大了從事何種職業,都要牢記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都要心系農村。力求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真實性、實效性,實現了課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的理念。
三維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產生對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從而尊重農民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2、行為與習慣:培養學生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等等農產品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了解大農業的概念。了解袁隆平的事跡,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知道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養成尊重農民和農民勞動成果的習慣。
難點:培養學生熱愛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