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品德與社會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教學設計
四、心系農業
1、談一談: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面對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該怎么做?
(1)學生結合我們生活中的實例談談自己該怎么做。(師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正反對比分析)
(2)出示一道計算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人們做過這樣一道計算題,全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竟能供65000個成年人吃一天。從這個計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小結要點:勤儉節約意義大。板書:勤儉節約意義大
【設計意圖】:生活是一本活教材,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談起面對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該怎么做,從根本上認識到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通過計算結果,讓學生從數字上直觀的知道節約意義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外化于行動。
2、感受科技給農業帶來的魅力
(1)了解袁隆平事跡,學生談感受。
(2)欣賞(激發情感):走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科技園,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3) 小結并板書:科技興農壯國家
【設計意圖】:通過對袁隆平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農業發展光靠勤儉、節約還不行,農業要發展得靠科學技術。欣賞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科技園是對科技興農這一意識的強化,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前景是一片光明。
五、總結:
1、再談理想:請同學們說說學了本節課后有什么新的打算?(教師滲透新型農民這一意識。)
2、主題升華
同學們,不管以后我們從事何種職業,我們都要牢記——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都要心系農業,為農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板書:讓我們心系農業
【設計意圖】:課上到這兒農業已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長葉、開花,到了結果的時候——讓孩子們暢談理想,明白無論從事什么職業,我們都要牢記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我們都要心系農業,為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板書設計:
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
衣食之源是農業
農民辛苦為大家
勤儉節約意義大
科技興農壯國家
讓我們心系農業
【設計意圖】:板書是一堂課的脈絡所在,本堂課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了,五句話分別概括了五個教學環節的主要內容,使本節課的知識和情感在板書中一目了然。
【設計亮點闡述】:“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它的眼睛。”學生的衣、食、住、行與農業息息相關,他們天天都離不開農業,但是學生們心中根本就沒有農業這一概念,如何喚起孩子們重視農業的意識,從而知道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激發他們熱愛農業的情感呢?我選擇的教學策略是:
1、以源于學生生活的活動為載體。整堂課開展了自主學習、欣賞、搜集資料、調查、算一算、談一談等一系列活動。力求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用生活事實說話,用真實的鏡頭說話,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說話,從而去認識農業,感受農業的重要,知道它是我們的衣食之源。將知識內化于道德認知。
2、 以情感促道德認知外化于行動。任何成功的教育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而情感在品德課中尤為突出,它是道德認知外化于行動的催化劑。為此本堂課中設計了“理想”這一情感主線,它一直貫穿課的始終。教學中先后開展了 “理想調查、無農假想、實話實說、再談理想”等一系列的情感體驗活動。學生的情感在活動中一步一步的得到了升華:“不想當農民——尊重農民——爭當新型農民——熱愛農業”。學生這一情感的變化正是將道德認知外化于行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