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為黨唱支歌教案
開完,全體領(lǐng)導人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到天安門后下車登樓,下午三時慶典準時開始。
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會場
舉行開國大典時天安門修葺一新,城樓上橫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正中懸掛毛主席的巨幅畫像(40年代著冠照)。兩旁的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沒有國徽,因為9月25日、26日政協(xié)的座談會及審查委員會上認為還要修改,所以27日全體會議上只通過了國旗、國歌、國都、紀年4個決議。
那時,東西三座門(正式名稱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及南面長長的甬道,甬道兩邊長長的紅墻,正南門即磚石結(jié)構(gòu)的中華門都還存在,形成了一個丁字形的封閉的會場。與8個月前北平剛解放時的天安門前比較,可說是煥然一新,寬廣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現(xiàn)在國旗旗桿的地方已豎了一根當時看來已很高的旗桿,旗桿上有一個金色的頂。中華門外正陽門、前門箭樓兩旁的許多建筑物上都張燈掛旗。“北平東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間都改成“北京東站”、“北京西站”了。會場里的工人、學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隊都舉了臨時趕制的五星紅旗及其他紅旗、紅燈和彩色小旗,特別是用紅絹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燈,真是成了紅旗紅燈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舉著綠底白色的星月旗,顯得分外不同。會場上的群眾共達30萬人,分區(qū)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橋北沒有現(xiàn)在的觀禮臺,但搭了兩個簡單的臺子,一個供大會指揮用,一個給惟一的外賓觀禮團,這就是前一天剛到的以法捷耶夫為首的蘇聯(lián)文化藝術(shù)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受檢閱部隊則站在東長安街。
那時交通工具少,群眾近則列隊步行來,遠的坐火車來。我當時所在的單位,臨時編為華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華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隊伍迤邐一里許要步行到清華園車站。天未亮起床,到車站已7點,乘裝煤的黑敞篷車,走了兩小時才到前門車站。經(jīng)過西直門車站時還見到門頭溝工人也坐火車來。雖然“旅途”這樣艱苦,但大家情緒高漲。在前門席地而坐等到下午兩點才安排進入會場,午飯是饅頭涼水,每人領(lǐng)到三塊糖、兩個梨,是節(jié)日優(yōu)待。
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講話
莊嚴隆重的開國大典終于在10月1日下午3時開始。那天早晨是陰天,上午和中午還下了一點小雨,但下午卻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萬民同慶。典禮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宣布開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員就位;奏義勇軍進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國旗(同時鳴禮炮,禮炮畢);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閱兵;游行。毛澤東主席宣讀的公告,約九百字,雖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澤東文集》,但收入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及《共和國檔案1949-1996》。
提到開國大典,人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主席那句震古鑠今的名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這句話,并不是毛澤東在天安門樓上講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協(xié)開幕詞中講的。原文是“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篇文章已收入《毛澤東文集》。 還可提及的是升國旗、鳴禮炮。鳴禮炮從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門20萬群眾紀念抗戰(zhàn)12周年及政協(xié)籌委會召開時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協(xié)開幕時鳴了禮炮54響。這次開國大典則以54門禮炮鳴28響,54門禮炮象征全國54個民族(當時還未有現(xiàn)在56個民族之說),28響象征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全國人民經(jīng)歷28年艱苦奮斗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正在禮炮轟鳴時,毛主席按動電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場群眾都把紅旗紅燈高高舉起,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