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思品下第二單元 珍愛和平生活教案
第二單元 珍愛和平生活單元教學目標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本單元引導學生縱向分析世界戰爭史,對比分析戰爭的性質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激發學生反對非正義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深刻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部隊,無論在何時何地認真履行保家衛國的職責,激發學生熱愛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的熱情;了解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人民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做出的努力,深入理解維護和平安寧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單元內容分析
單元
主題
主要內容與呈現方式
教學目標
珍
愛
和
平
生
活
戰
爭
的
記
憶1、不能忘卻的記憶 指導學生通過資料搜集,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發生過的戰爭。通過侵略史實,深刻認識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情感、態度、價值觀: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愛好和平。2、熱愛解放軍。能力:1、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分析戰爭問題,嘗試作出正確的判斷。2、在交流中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知識:1、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2、知道和平給人類帶來的美好生活。3、知道人民解放軍是保衛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4、知道國家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2、我看戰爭 呈現圖片資料,使學生了解法西斯給世界人民帶來的苦難,闡述對戰爭的看法,激發學生愛好和平的情感。
和
平
衛
士1、保家衛國 呈現資料,引導學生了解解放軍的軍種及使命,了解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事跡,更加熱愛人民解放軍。2、和平之師 呈現資料圖片,了解聯合國維和部隊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維護世界和平中所作出的貢獻。
放
飛
和
平
鴿1、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通過學生搜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的圖片、資料,交流匯報,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感受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2、共同的渴望 通過圖片展示,感受世界人民反對戰爭、企盼和平的強烈愿望,增強學生對和平的熱愛和追求。3、中國人民愛好和平 了解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作品表達學生對和平的追求。教學安排:12課時
主題一 戰爭的記憶第一課時 不能忘卻的記憶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發生的戰爭,感受戰爭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災難和危害,認識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侵略的本質。珍惜和平生活。教學過程:活動一:資料大搜集——世界近現代史上的戰爭。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社會熱點新聞回顧等形式,系統了解世界近現代史上發生過哪些殘酷的戰爭。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70-1871普法戰爭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 活動二:了解戰爭。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等形式,分組研究了解世界近現代史上發生的重大戰爭(一戰、二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海灣戰爭等)的相關知識,如:戰爭的起因、戰爭爆發的導火線、重大戰役、戰役的轉折點、戰爭中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戰爭的結果(危害)及性質等,讓學生從歷史和人文的雙重角度了解戰爭的過程,并對戰爭有一個整體的分析,為下一主題做好鋪墊。戰爭時間導火線重大戰役及轉折點性質及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19xx年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殺。交戰雙方:同盟國(德國和奧匈帝國)和協約國(英國、法國和俄國,有來日、美、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對同盟國宣戰)。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重大戰役:(戰爭主要集中在西線)19xx年9月,馬恩河戰役(英法——德)西線進入相持階段。德國的速戰速決計劃破產。19xx年,凡爾登戰役(德—— 法)、索姆河戰役(英法 ——德)戰爭結束:1917年俄歷2月,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11月,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推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交戰各國都發生了革命運動。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在戰場上雙方不斷使用新武器,造成了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力傷亡。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以內巴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爆發: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國軍隊突襲波瀾。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4、5月間,德軍橫掃丹麥、挪威、荷蘭和比利時,英法聯軍被逼到敦刻爾克,僥幸得以逃脫。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6月。1942年7月——1948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開始逐漸向德軍展開反攻,蘇德戰場形勢開始發生轉折。是這次戰爭的轉折點。珍珠港事件: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擴大。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美、英、蘇、中等許多國家走向聯合,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勝利:1943年冬天,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的首都開羅舉行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德黑蘭會議: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會議,確定對德作戰方針,準備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以美英軍隊為主的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雅爾塔會議: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三國將派軍隊分區占領戰敗后的德國;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后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中美蘇英法五國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45年5月8日,德國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1945年七八月間波茨坦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了波茨坦公告。8月上旬,美軍先后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同時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告終。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活動三:殘酷的戰爭。重點讓學生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感受戰爭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深刻認識戰爭的危害,激發學生反對戰爭,珍惜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 我看戰爭教學目標:在上一主題活動和感悟的基礎上,以典型戰爭為例,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反思戰爭的后果,分析明確非正義戰爭必定以失敗告終的結局,感受全人類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和平、保護營造和平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學過程:活動一:抗日戰爭勝利的反思。以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研討反思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明確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遭到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奮起反抗,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活動二:戰爭結局的反思。結合上一活動,提供一戰、二戰等重大戰爭勝利及人民歡慶勝利的圖片和文字,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研討反思戰爭勝利的原因,并由此引發學生對歷次戰爭性質的分析。活動三:戰爭性質分類。按照學生對戰爭性質的分析,引導學生將歷次爆發的戰爭按性質進行分類,由分類進一步分析戰爭的結局,明確戰爭性質和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活動四: “我看戰爭”大研討。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表達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活動五:和平的倡議。在上述學習研究的基礎上,全班學生討論擬定“我們愛和平”倡議書;也可采取其他有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