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思品 愛惜每一張紙 教學設計
(生思考并猜測。)
師:是的,就是現(xiàn)在大家用的紙。記載方便還方便攜帶。(出示可愛的卡通“紙”的圖片。)紙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你們想知道是誰發(fā)明了紙嗎?
師:造紙術是1900多年前我國東漢的蔡倫發(fā)明的。比歐洲早1 000多年。大家看,這是蔡倫。(出示蔡倫圖片)就是他發(fā)明了造紙術的,你們想聽聽關于他的故事嗎?
師:(講故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質地粗糙,且數(shù)量少,成本高,不普及。到公元1xx年,東漢的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生產效率,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出示古代造紙圖片)這是古代生產紙的圖片。人們先把植物砍下來,在水里泡一段時間,剝掉它們的皮,再用刀碎;放在鍋里煮一段時間,等放涼以后,用腳踩一踩或者用木棍攪一攪,讓其中的植物纖維變得又細又碎;往其中再放進一些其他材料,做成紙漿;把紙漿倒在竹簾之類的東西上,然后在太陽底下晾一晾,紙就做成了。現(xiàn)在我們大家用的紙張的主要原材料是樹木。
師: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呢?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說呢?
師: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從古到今,從簡單的手工制作到先進的自動化生產,這其中包含著無數(shù)勞動者的智慧和汗水,紙來的真是不容易,如果沒有紙,寫字真的很不方便!
第二課時
活動一:算一算——紙的用量
師:課前我調查了我們班每人每天的用紙量,我發(fā)現(xiàn),一天中,有的同學用紙的數(shù)量多于10張,有的同學用紙的數(shù)量少于10張,如果平均的話,大約都在10張左右,那么,我們按每人每天10張來算的話,平均每人每天用去10張紙,若我們班有50人,那我們班一天要用多少張紙呢?請同學們使用計算器來計算結果。
(學生計算結果。)
師:我們班一天要用的這500張紙大約有2千克。若全校有30個班,全校每天會用去多少千克紙呢?
(學生接著計算結果)
師:全校要60千克的紙,通過上節(jié)課,大家都知道樹木是造紙的重要材料。為了造紙,每年人們就得砍伐大量的樹木造紙,一棵樹大約能造60千克紙,這樣的話,全校一天要用去幾棵樹呢?
(學生思考。)
師:(出示課件,森林中有一棵樹被砍伐。)每天砍掉一棵樹才夠全校用一天,面對這樣的事實你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談感受。)
師:這樣算的話,一年365天,要用去幾棵樹呢?
(學生思考。)
師:(出示課件,森林中有一大片樹被相繼砍伐。樹木被砍伐,變成不同的紙制品:作業(yè)本、報紙、一次性紙杯……同時森林在逐漸減少)。
師:這只是我們一所學校一年用去的數(shù)量,如果有10所這樣的學校,100所這樣的學校呢?(出示課件,森林中有一大片樹被相繼砍伐。)
(學生利用計算器逐步進行簡單統(tǒng)計。)
師:你覺得這個數(shù)字驚人嗎?(學生進行簡單交流。)
活動二:議一議——紙和環(huán)保的關系
師:(展示有關資料片:亂砍亂伐,造成森林減少,導致沙塵暴、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紙和環(huán)保之間有關系嗎?如果有的話,有怎樣的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