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響的小路(通用12篇)
會響的小路 篇1
目標
1.大膽想像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會響的小路的情景。
2.享受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的樂趣,萌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準備
1.觀察過落葉的顏色,踩過落葉。
2.掛圖,故事磁帶。
過程
一、會響的小路。
——完整傾聽故事一遍。
——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這條小路為什么有聲音?
二、誰走過小路。
——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說說誰走過小路,發出什么聲音。
——請幼兒用動作表現小動物走過樹葉小路的聲音。(踢踏踢踏,吱嘎吱嘎)
——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
——為什么風兒要踮著腳尖輕輕跑過小路?
三、走樹葉小路。
——帶領幼兒來到產外的樹葉小路。幼兒一邊踩樹葉,一邊注意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表達“踢噠踢噠”等情景。
——引導幼兒大膽想像:樹葉小路上還有誰會來?會發出什么聲音?
建議
在現場情景的誘導下,幼兒對“樹葉小路上還有誰會來”這一問題,非常樂意聯想和表達。由于小班幼兒能力有限,教師應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提煉,如“小鴨走過小路,踢噠踢噠”,“小羊走過小路,的篤的篤”等,盡可能讓幼兒在自身表達的基礎上體驗成功。
附:會響的小路
樹林里有一條小路,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樹葉。
小刺猬走過小路,窸窸窸窸——,像在散步。
小白兔走進小路,踢踏踢踏——,像在跳舞。
小蚱蜢也跳進小路,他在樹葉上搖啊搖,吱嘎吱嘎——,像躺在搖床上做著甜甜的夢。
風兒來了,小刺猬擋住風兒:“你別刮走路上的樹葉,樹葉的聲音多好聽呀!”于是風兒踮著腳尖輕輕跑過小路……
(根據王曉明的同名故事改編)
會響的小路 篇2
活動目標:1、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會響的小路的情景。2、享受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的樂趣,萌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3、初步欣賞散文,感受散文的美感。活動準備:樹林背景圖,小刺猬、小兔和小蚱蜢圖片各一,背景音樂,裝飾實景樹葉的小路活動過程:一、導入走樹葉鋪成的小路,感受樹葉發出的聲音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見過會響的小路?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走會響的小路。師:這就是一條會響的小路,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樹葉,我們到金黃色的樹葉上走一走,看看會發生什么事?師:踩著樹葉有趣嗎?(教師邀請一個小朋友到路上踩踩,并讓他說說為什么有趣?)師:踩樹葉,樹葉會發出聲音嗎?師:樹葉發出了好聽的聲音,你們喜歡這條會響的小路嗎?二、情景感知理解散文意境,體驗小路聲音的樂趣師:森林里也有一條小路,這條小路也會發出聲音,到底是什么好聽的聲音?讓我們來聽一聽散文《會響的小路》1、欣賞前半段第一遍朗誦:(1)散文的名字叫什么?(2)誰走進了小路?(出示動物圖片)師:小動物走在路上,小路發出了什么好聽的聲音?讓我們再來聽一聽!第二遍朗誦:(1)小刺猬走過小路,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像在干什么?(2)小白兔走進小路,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像在干什么?(3)小蚱蜢跳進小路,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第三遍朗誦:小蚱蜢在小路上干什么事呢?我們再來聽聽看!師:小蚱蜢在干什么呢?我們來學一學小蚱蜢做的事情!師:真是一條神奇的小路,我們也來學一學小動物走一走會響的小路!(配樂朗誦并加上動作)2、欣賞后半段師:小動物們可喜歡走這條會響的小路,要是風兒吹來了,小路會怎樣呢?我們接著往下聽!師:風兒來了,小刺猬做了什么事?師:風兒有沒有把路上的樹葉吹走?師: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話?我們來學一學小刺猬對風兒說的話。師:最后風兒是怎樣走過小路的呢?三、完整欣賞散文體現的情感,表演來加深理解內容師:小朋友都知道了會響的小路,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會響的小路》,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師:這篇散文《會響的小路》好聽嗎?我們一起來表演《會響的小路》!師:我們也像風兒一樣踮著腳尖輕輕的走出教室,好嗎?
會響的小路 篇3
活動目標:
1、在玩玩、聽聽、說說的過程中,感知理解故事內容。
2、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小路時的情景。
3、主動參與傾聽、講述、表演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創設情境:樹葉小路。
2、課件《會響的小路》。
活動過程:
(一)游戲:踩樹葉。
帶幼兒來到用樹葉鋪成的小路上,幼兒一邊踩樹葉,一邊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
(二)欣賞故事《會響的小路》。
1、完整傾聽故事一遍。
提問:①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②故事里有誰?
2、結合課件,分段欣賞故事。
①小刺猬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刺猬的動作。
②小白兔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白兔的動作。
③小蚱蜢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蚱蜢的動作。
④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
⑤風兒是怎么跑過小路的?學學風兒的動作。
3、完整欣賞故事。
(三)音樂表演活動《秋天》。
(四)創編活動:引導大膽想象樹葉小路還有誰會來?會發出什么聲音?
活動延伸:
1、把創編的故事情節說給好朋友和爸爸媽媽聽。
2、美術活動:印章畫《落葉》。
會響的小路 篇4
在活動的開始,我以“這條小路為什么有聲音?的問題引出故事,大部分幼兒對于小路會響表達出很大的好奇心,都是睜大眼睛認真的傾聽。
在第二遍的邊結合掛圖邊分段講述故事,并請幼兒回答相應問題,如:小刺猬經過小路時發出什么養的聲音?并請幼兒復述所發出的聲音時,部分幼兒還能夠學說。但是在第三遍完整講述一遍故事,再請幼兒來復述三種動物走小路所發出的聲音的時候,很少有動物能夠回答復述相應的象聲詞了。后來經過多次反復敘述,反復提醒,都發現本班幼兒的再次記憶比較短,必須分段敘述,他們才能記住理解,但回過頭來,整段敘述,又無法復述與理解了。
通過這個語言活動后,發現班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還沒有學習的欲望,還沒有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所以導致對一些簡短語言的復述還不能很好的完成。還有最大的特點就是,本班幼兒的再現記憶非常的短暫,經過上述一些情況,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特別是語言活動,應該把更多的講述的機會讓給幼兒,而不是老師一味的說的太多,鍛煉本班幼兒的復述以及講述能力迫在眉急。
會響的小路 篇5
活動目標:
⒈理解故事內容,學說象聲詞。
⒉享受聆聽樹葉發出聲音的樂趣,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⒈觀察過落葉的顏色,踩過落葉。
⒉故事磁帶。
⒊小動物立體形象
活動過程:
一、走一走會響的小路
這里有一條小路,我們一起去走一走吧,(帶領幼兒走一走會響的小路)
師:剛才我們走在這條小路上發出了什么聲音?原來這是一條會響的小路
二、欣賞故事 理解故事內容
師:剛才我們走在小路上,發出了各種好聽的聲音,小動物們聽到了也想來走走這條會響的小路,有誰會來呢?我們來聽。
⒈傾聽故事開始……“像在玩耍”
⒉故事里有誰來走了會響的小路?
⒊再次欣賞前半段,學說樹葉發出的聲音
小動物們走的時候,和我們一樣也發出了好聽的聲音,發出的是什么聲音呢?我們再來聽一遍
⒊小花貓是怎么來到小路上的?它走在小路上發出了什么樣的聲音?、像在干什么?
⒋小白兔是怎么來到小路上的?發出了什么聲音呢?像在干什么?
⒌誰發出了蟋嗦蟋嗦的聲音?它是怎么走的?小刺猬蟋嗦蟋嗦在小路上干什么?
⒍小動物在會響的小路上散步、跳舞、玩耍,你們喜歡會響的小路嗎?
⒎聽,誰來了?風來了,樹葉會怎么樣?沒有了樹葉,小路還會響嗎?我們要和風兒怎么說?快告訴風兒不要刮走樹葉。(一起學說:風兒,請你不要刮走樹葉,樹葉的聲音多好聽啊!)我們聽聽小刺猬怎么說?
⒏聽見了小朋友和小刺猬的話,風兒刮走樹葉了嗎?
三、表演,鞏固學說
你愿意和小動物一起走會響的小路嗎?要和它們發出一樣的聲音哦!
會響的小路 篇6
設計思路:隨著天氣的變冷,關于水果和秋天的主題活動也在順利的開展中推進。最近,樹上的樹葉紛紛掉落了下來,孩子們快樂的拾撿著樹葉;模仿著樹葉的舞動;暢想著樹葉飄落、飛舞的模樣……忽然“咔喳”一聲,將寶寶的腳步留在了枯葉上,一腳、兩腳、三腳,隨著 “咔喳”聲不斷,寶寶笑的更歡了。追隨孩子們的興趣,預設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散文,學說散文中的象聲詞。
2、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小路時的情景。
活動準備:ppt、樹葉鋪成的小路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ppt:看看圖片中有什么?
小結:這是一條樹葉鋪成的小路。我們教室里也有一條樹葉小路,一起去走走吧!
2、帶幼兒來到用樹葉鋪成的小路上,幼兒一邊踩樹葉,一邊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
3、剛剛你們走在那條小路上聽到什么聲音?
小結:我們寶寶踩在了樹葉小路上會發出莎莎莎莎、卡擦卡擦……的聲音。
二、理解散文
1、師:看看這條小路上還會有誰走過?(結合ppt,分段欣賞故事)
師:有誰來了?
小刺猬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窸窣、窸窣)
小白兔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踢踏、踢踏)
小蚱蜢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吱嘎、吱嘎)
2、學學說說小動物走過小路時的聲音。
小結:小刺猬走過小路,窸窣窸窣。小白兔走進小路,踢踏踢踏。小蚱蜢也跳進小路,吱嘎吱嘎。
3、最后,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 然后風兒怎么做了呢?
小結:"你別刮走路上的樹葉,樹葉的聲音多好聽呀!"風兒踮起腳尖走了。
4、學學風兒的動作。
三、創編故事
你們覺得還會有誰來到了這條小路上來呢?他們會發出什么聲音?
附故事:
樹林里有一條小路,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樹葉。
小刺猬走過小路,悉窣悉窣——,像在散步。
小白兔走過小路,踢踏踢踏——,像在跳舞。
小蚱蜢也跳進小路,他在樹葉上搖啊搖,吱嘎吱嘎——,像躺在搖床上做著甜甜的夢。
風兒來了,小刺猬擋住風兒:“你別刮走路上的樹葉,樹葉的聲音多好呀!”于是風兒踮著腳尖輕輕跑過小路…
會響的小路 篇7
【活動目標】
1、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會響的小路的情景。
2、享受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的樂趣,萌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 重點: 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 難點:樂意聯想并嘗試用語言表述
【活動準備】 小猴玩具一只、樹葉路一條、簡筆圖5張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1、組織幼兒活動室外站好隊,出示小猴:小朋友們,它是誰呀?(小猴)它請我們上他家玩,你們想去么?(想)
2、讓我們一起去吧。組織孩子們走進活動室的樹葉小路。
3、咦?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幼兒回答)
4、樹葉怎么會有聲音?(踩到上面就會響了)
5、教師組織孩子傾聽老師和幼兒走到樹葉上的聲音的不同(單、雙腳交替跳,踮起腳尖快走、慢走,用力踩踏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樹葉發出聲音的不同,并跟老師學說表示聲音的詞語(嘩啦嘩啦、踢踏踢踏、窸窣窸窣等)。總結出走路方式不同則聲音不同。為聽故事作鋪墊。
(二)、聽故事
1、出示小猴;歡迎歡迎,請你們到屋里坐吧。(組織幼兒入座,進行活動)
2、小猴:剛才,我聽小朋友們在樹葉小路上玩得很高興 ,一會嘩啦嘩啦、一會踢踏踢踏、一會窸窣窸窣,小路是怎么發出這些聲音的呢?(請個別孩子回答走過小路的姿勢與發出的聲音)
3、小猴:這條小路不僅能發很多的聲音它還有好聽的故事呢?你們想聽么?
4、教師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5、提問:小朋友們故事聽完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我來學聲音,你們來猜是故事中的哪個小動物來了,像在干什么?教師分別學習小刺猬和小白兔的,出示掛圖幫助理解。(引導幼兒關注兩者不同的走路方式)。小蚱蜢跳進小路后是什么聲音?(引導幼兒說出小蚱蜢很小,把樹葉當成了小床)
(三)、游戲:模仿小動物走進小路 1
、小猴:小朋友們,會響的小路上走過了小刺猬窸窣窸窣、小蚱蜢吱嘎吱嘎、小兔踢踏踢踏,還有哪些小動物會走過小路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下(組織孩子一起出來體驗并學說聲音詞語)。
2、組織孩子到小路上去體驗小動物走在小路上的聲音,教師對幼兒的詞語進行提煉,小羊的篤的篤,小烏龜窸窣窸窣,組織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孩子學說。
3、結束:好了,玩了這么久了,小朋友一定累了,下面咱們要回家啦,讓我們一起跟小猴說“再見”。
會響的小路 篇8
給孩子們點名,點完名自然是上幼兒園了,然后問到,幼兒園的路上有什么響聲嗎?孩子們想到摩托車響、汽車響、電瓶車響,這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說到這里有一條會響的小路,打開電視,孩子們看到漂亮的圖畫,全是落葉的地面,鋪滿了黃黃的樹葉很美,“刺猬來到了小路上,小路發出悉悉索索的聲音,像在散步,小兔子來到小路上,踢踏踢踏,好像在跳舞,小蟋蟀來到小路上,樹葉搖啊搖,小蟋蟀睡著了”……一頁一頁就這樣講著,孩子們聽得很認真,畫面停在最后一頁,提問:小路上還有什么小動物會來呢?一些孩子給畫面上的白色給限制住了,說泡泡會來、雪人會來,還有誰會來呢?慢慢地他們想到了其他的動物:“小烏龜會來。”“小烏龜怎么來的?”“爬的。”“讓我看看小烏龜在哪里,怎么來的?”于是,小家伙們很投入地在地上爬了起來,有兩個調皮鬼竟然爬到門外去了,“小烏龜爬呀寬呀,爬累了,回家休息了。”孩子們自然地回到了位置上?故事繼續:“小烏龜回家了,誰來了呢?”小朋友們又想到了小青蛙、小白兔、小貓,一個一個“走”過小路后,小蚱蜢出場了,“蚱蜢睡在小樹葉上,樹葉輕輕地搖啊搖啊,蚱蜢睡著了”,孩子們一個個靜靜地伏在桌上休息了,“蚱蜢睡著了,許多的小動物都睡著了,蚱蜢睡得美美的,還做了一個美美的夢呢,他夢見小刺猬走到小路上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像在散步,夢見小白兔跳到小路上,踢踏踢踏,像在跳舞,夢見……”就這樣將美美的故事再講了一遍,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很享受。“天亮了,蟋蟀醒來了,又有許多小動物到小路上來了,會是哪些小動物呢?他們會發出什么聲音?”問題拋出去了,比上一個問題加深了一點難度,希望孩子們能描述出小動物在路上走了之后,小路發出的聲音,或都小動物的聲音也行,只可惜孩子們沉浸于角色扮濱中,基本沒說出太多的聲音,也與我沒有再明確強調有關,有時課堂,教師的目標意識不夠明確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反映作出模糊的回應,使得目標沒有達到,孩子們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此時的我,顯然就是這樣的,而且對那些“睡”在地上一直不回家的兩三個“小動物”也沒有提出明確的規則要求,也許這是一種所謂的尊重孩子的表現,其實是對孩子違反規則的一種縱容,這樣做是不妥的,今后得注意。慢慢地,小動物們回家休息了,小樹葉開始跳舞了,孩子們此時成了小樹葉,我成了大風,將樹葉吹啊吹啊,小樹葉到處飛,等到風停了,小樹葉又回到大樹媽 媽的情抱,安靜地休息了。風停了,樹葉又在小路上了,小朋友們走到了小路上,他們一會兒跳,一會兒走,非常快樂,走著走著,他們走向廁所了……
自然而然下課了。
反思:
本節課順著創設的情境,孩子們挺投入,故事也進行得比較順暢,最后讓孩子們自然地走在小路上去廁所,真是個非常智慧的做法呢,那都是課堂上突然想到了,真為自己叫好,呵呵。
這節課中小路的響聲比較難講,本課中也沒能有所突破,孩子們對象聲詞沒有把握,教師的要求也不夠明確,大概是擔心孩子們說不出來,也就將已經說出的要求給淡化了。也許放棄也是一種美,當估計到孩子的水平難以接受這樣的要求之后,適當降低,調整為孩子們能夠接受的要求,這樣更好。
會響的小路 篇9
【活動準備】小猴玩具一只、樹葉路一條、簡筆圖5張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1、組織幼兒活動室外站好隊,出示小猴:小朋友們,它是誰呀?(小猴)它請我們上他家玩,你們想去么?(想)
2、讓我們一起去吧。組織孩子們走進活動室的樹葉小路。
3、咦?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幼兒回答)
4、樹葉怎么會有聲音?(踩到上面就會響了)
5、教師組織孩子傾聽老師和幼兒走到樹葉上的聲音的不同(單、雙腳交替跳,踮起腳尖快走、慢走,用力踩踏等),讓幼兒充分體驗樹葉發出聲音的不同,并跟老師學說表示聲音的詞語(嘩啦嘩啦、踢踏踢踏、窸窣窸窣等)。總結出走路方式不同則聲音不同。為聽故事作鋪墊。
(二)、聽故事
1、出示小猴;歡迎歡迎,請你們到屋里坐吧。(組織幼兒入座,進行活動)
2、小猴:剛才,我聽小朋友們在樹葉小路上玩得很高興,一會嘩啦嘩啦、一會踢踏踢踏、一會窸窣窸窣,小路是怎么發出這些聲音的呢?(請個別孩子回答走過小路的姿勢與發出的聲音)
3、小猴:這條小路不僅能發很多的聲音它還有好聽的故事呢?你們想聽么?
4、教師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5、提問:小朋友們故事聽完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我來學聲音,你們來猜是故事中的哪個小動物來了,像在干什么?教師分別學習小刺猬和小白兔的,出示掛圖幫助理解。(引導幼兒關注兩者不同的走路方式)。小蚱蜢跳進小路后是什么聲音?(引導幼兒說出小蚱蜢很小,把樹葉當成了小床)
(三)、游戲:模仿小動物走進小路
1、小猴:小朋友們,會響的小路上走過了小刺猬窸窣窸窣、小蚱蜢吱嘎吱嘎、小兔踢踏踢踏,還有哪些小動物會走過小路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下(組織孩子一起出來體驗并學說聲音詞語)。
2、組織孩子到小路上去體驗小動物走在小路上的聲音,教師對幼兒的詞語進行提煉,小羊的篤的篤,小烏龜窸窣窸窣,組織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孩子學說。
3、結束:好了,玩了這么久了,小朋友一定累了,下面咱們要回家啦,讓我們一起跟小猴說“再見”。
【活動延伸】組織孩子到戶外落葉路上體驗更多好聽的聲音。
【設計意圖】冬天到了,樹葉飄落,為了讓幼兒感受大自然萬千聲音的變化,模仿小動物走路的樣子,學說象聲詞,體驗不同姿勢帶來的樂趣,我設計了會想的小路這節活動課。
【活動目標】1、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會響的小路的情景。2、享受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的樂趣,萌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重難點】重點: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難點:樂意聯想并嘗試用語言表述
會響的小路 篇10
小班語言教案:《會響的小路 》
活動目標
1.能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秋風、落葉和小動物的親密關系。
2. 能大膽想象不同人物走過小路的不同情景。
3主動參與傾聽.講述.表演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配套掛圖或(課件) 。創設情境(樹葉小路)。
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1)師:(秋風起來了,秋風起來了,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小朋友門你們好,我是樹葉媽媽,你們知道我的樹葉寶寶去哪里了嗎?原來這些樹葉寶寶都躺在這兒呢!
(2)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完整傾聽故事一遍。
①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②故事里都有誰?
③我們再來聽聽看故事里的小動物走過小路都發出什么聲音?
2.分段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內容
(1)欣賞第一.二段。
問:聽,什么聲音?(學說:悉索悉索) 小刺猬在樹葉上干什么呀?
(2)欣賞第三段。
問:看,誰也來了?(小白兔) 小白兔走過小路會發出什么聲音?它在小路上干什么呢?”(學習詞語:踢踏踢踏)
一起來學習小白兔跳舞的樣子。
(3)欣賞第四段。
問:誰來學學小蚱蜢是怎么來到小路的?猜猜小蚱蜢會在樹葉上干什么?發出什么好聽的聲音?”(學習詞語:吱嘎吱嘎)
幼兒模仿小蚱蜢動作。
(4)欣賞第五段。
問: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為什么風兒踮著腳尖輕輕走過小路?(幼兒一起學說小動物說的話)
3. 表演故事加深理解。
(1)師幼一起完整的講述故事一遍。
(2)幼兒表演故事。出示樹葉小路,(今天樹葉寶寶也來到我們活動室,現在我們也來扮演小動物,在這條神奇的小路上走一走,如果你喜歡,可以輕輕地跟著說,也可以把小動物說的話用動作表演出來,看誰表演得最好)。
4. 擴展幼兒思維:除了小白兔、小刺猬、小蚱蜢,還會有哪些小動物走過小路?會做什么?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
教師鼓勵幼兒充分想像,邊說邊用動作表示,如小貓等走過小路,它在樹葉上做早操,幼兒模仿小貓做早操的動作,小鴨走過小路……
5. 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小路上走一走。
會響的小路 篇11
本周一上午開展了語言活動《會響的小路》,現反思如下:
一.活動目標
在原有目標中增加對“窸窣窸窣”等擬聲詞的學習以及體驗角色扮演的樂趣。在實施過程中,幼兒能熟悉并理解故事,能夠進行想象和表演。但對于擬聲詞匯的學習,并沒有貫穿于整個活動中。應當增加對擬聲詞的提煉,并帶領幼兒多念一念。對于幼兒說出的故事外的擬聲詞,也應該提煉出來一起誦讀學習,并不該只拘泥于故事內的詞匯。
二.活動過程
1.掛圖放置的位置不佳。沒有考慮到動物形象較小,部分幼兒是無法看清楚的。今后,我會多注意這方面,確保每位幼兒都能看到并參與到課堂中來。
2.語言上,仍不夠明確簡潔。多次出現了重復和說錯的情況,語氣可以更親切一些,增加一些類似“呀”“呢”的詞語,更生動一些,也能夠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3.在幼兒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沒有進行及時的啟發。比如問幼兒故事的題目叫什么時,大部分幼兒只能回答出“小路”,這時就可以進行一定啟發和追問“怎么樣的小路?”
4.對幼兒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除了師幼之間的評價外,還可以增加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評價。
5.在模仿環節,由于出現了幼兒集體走出位置進行模仿的情況,我怕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所以縮短了原有的表演時間。事實上,就可以順勢請幼兒自由進行表演,不必拘泥于固定位置。
6.在表演環節,由于事先設置的要求“請幼兒說一說還有什么動物會來這條小路,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對于小班幼兒有一定難度。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幼兒幾乎都不能說出發出的聲音,因而我試圖把問題引向“它的聲音是輕輕的還是重重的?”但由于對課堂的控制力還十分欠缺,幼兒既要表演模仿又要回答問題,顯得有些混亂。可以引導幼兒“想一想,誰走路輕輕的,誰是重重的”。并帶領幼兒一起輕輕地走,重重地走,體會角色的特點和之間的轉換。
會響的小路 篇12
活動目標:
1、在玩玩、聽聽、說說的過程中,感知理解故事內容。
2、大膽想象并嘗試表達小動物和風兒經過小路時的情景。
3、主動參與傾聽、講述、表演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創設情境:樹葉小路。
2、課件《會響的小路》。
活動過程:
(一)游戲:踩樹葉。
帶幼兒來到用樹葉鋪成的小路上,幼兒一邊踩樹葉,一邊聆聽樹葉發出的聲音。
(二)欣賞故事《會響的小路》。
1、完整傾聽故事一遍。
提問:①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②故事里有誰?
2、結合課件,分段欣賞故事。
①小刺猬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刺猬的動作。
②小白兔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白兔的動作。
③小蚱蜢走過小路,發出了什么聲音?學學小蚱蜢的動作。
④小刺猬對風兒說了什么?
⑤風兒是怎么跑過小路的?學學風兒的動作。
3、完整欣賞故事。
(三)音樂表演活動《秋天》。
(四)創編活動:引導大膽想象樹葉小路還有誰會來?會發出什么聲音?
活動延伸:
1、把創編的故事情節說給好朋友和爸爸媽媽聽。
2、美術活動:印章畫《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