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第七周教育活動方案(通用2篇)
小班第七周教育活動方案 篇1
周三
晨間活動:室內:桌面玩具(雪花片)
室外: 趕小豬、玩皮球
晨會:教育幼兒要講究衛生勤洗手、洗澡,勤剪指甲。
上午活動:小手和小腳(整合)
活動一: 按手印,腳印爬
活動目標:
1、練習四肢(不屈膝)著地爬,增強動作的協調性。
2、喜歡和同伴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活動準備:畫有手印腳印的圖形卡若干張。
活動重點:指導幼兒爬的時候手和腳不能碰地,只能爬在卡片上。
活動過程:
1、觀察場地上的圖形:
——“看一看,場地上有些什么圖形?數一數,有幾個手印和腳印?”
(1) 幼兒分散數數地上有幾張手印和腳印的卡片。
(2) 師生交流各自數數的情況。
2、按手印、腳印爬:
——“小猴長大了,媽媽告訴它要學習爬的本領。爬的時候,手和腳不能碰地,只能爬在卡片上。”
(幼兒分散練習爬,提醒幼兒不屈膝著地地爬。)
3、按手印、腳印對應爬:
——“小猴本領學會后,要學習更難的本領。你的手要對著手印、腳要對著腳印爬,試試行不行?”
(1) 幼兒練習。
(2) 互相間模仿學習。
(3) 游戲結束,幼兒自己整理鞋襪、洗手等事情。
活動二:生活活動:洗手帕
活動準備:手帕、肥皂、面盆
活動過程:1、教師朗誦兒歌
2、示范洗手帕的方法。
3、幼兒學習洗手帕。
附兒歌
兩只小手本領大
抹上肥皂洗手帕
清清水里洗一洗
小小手帕干凈啦
下午活動一:
區域活動:誰的腳
準備:幼兒用書《誰的腳》、筆
活動流程:
1、觀察老師的腳和寶寶的腳,區分不同。
2、翻閱圖書,在觀看畫面的基礎上,能區分成人腳和小孩腳的不同。
3、連線游戲。
活動二:
健足活動:大腳小腳一起走
準備:
1、鵝軟石地;
2、邀請部分老師(或幼兒家長)
方法:
1、孩子赤足自由走鵝軟石地。
2、孩子的雙腳站在成人的腳背上,成人雙手扶著孩子的胳膊往前走,看哪對先到達終點。
周四
晨間活動:室內:桌面玩具(娃娃穿衣服)
室外: 推小車、大皮球
晨會:繼續教育幼兒要注意個人衛生。
上午活動:小手和小腳(二)
活動名稱:小手和小腳
活動目標:
1、能知道自己有小手和小腳,了解它們的簡單用途。
2、能感受兒歌的韻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學會改編兒歌。
活動準備:
1、幼兒平時在幼兒園活動時教師拍下來的照片。
2、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在家里拍的照片。
3、幼兒印的小手和小腳。
活動重點:讓幼兒了解自己的小手和小腳的簡單用途。
活動過程:
1、一找:幼兒看看自己印的小手和小腳。
——“找一找,哪個小手和小腳是你自己的?”
2、學會兒歌“小手和小腳”:
(1)、教師念兒歌,邊念邊做動作。
——“你有幾只小手?”
“小手會做什么?”
“小手會洗臉,會梳頭,它的本領怎么樣?”
(2)、教師將小手的這一段再念一遍。
——“你有幾只小腳?”
“小腳會做什么?”
“小腳會走路,會跑步,它的本領怎么樣?”
(3)、教師將小腳的一段再念一遍。
師生一起念兒歌,邊念邊做動作。
3、改編兒歌;
(1)、教師帶領幼兒看照片。
——“照片上的你在干什么?”
“你的小手還有什么本領?”
(2)、教師根據幼兒說的小手的本領改編兒歌的內容,并與幼兒一起念。如“我有兩只小小手,會畫畫,會穿衣,我的小手本領大。”
——“你的小腳還有什么本領?”
(3)、教師根據幼兒說的小腳的本領,改編兒歌的內容,并與幼兒一起念。
附:兒歌
小手和小腳
我有兩只小小手,
會洗臉,會梳頭,
我的小手本領大。
我有兩只小小腳,
會走路,會跑步,
我的小腳本領大。
活動二:寶寶的小襪子
活動目標:1、指導幼兒能夠學會用油畫棒間隔涂色。
2、掌握正確的涂色方法。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寶寶的小襪子》
活動過程:幼兒在用書上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教師巡視指導。
活動三:圖書角
教育幼兒要愛護圖書,并引導他們要懂得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圖書。
下午活動一:
區域活動:棒棒糖
材料:彩泥(紅、黃、白三種顏色)、不同長短的小棒
方法:
1、將三種顏色的彩泥分別搓成圓子狀,比比圓子的大小,按大小排隊
2、再選用相應的小棒分別戳進三種顏色的圓子里,即最長的小棒戳進最大的圓子里,最短的小棒戳進最小的圓子里
3、說說哪根棒棒糖最大或最小,并按棒棒糖的大小排序
活動二:圖書室
組織幼兒到圖書室看圖書,鞏固一頁一頁往后翻。
周五
晨間活動:室內:桌面玩具
室外: 趕小豬、大皮球
晨會:教育幼兒活動時注意安全。
上午活動:我和布娃娃
活動一:布娃娃要睡覺
活動目標:
4、在游戲情景中,感知、區分物體的大小,并會按順序排列。
5、樂意在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
活動準備:
每人三個大小不同的娃娃、小床、奶瓶(可以用圖片代替)。
活動重點:讓幼兒樂意在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
活動過程:
1、哄娃娃:
(1)、出示布娃娃。
——“小搖籃里睡著幾個小娃娃?”(3個)
“這些布娃娃睡在一張床上可能太擠了,所以都哭了怎么辦呢?”(讓我們來抱抱它。)
(2)、請幼兒先抱最小的娃娃,再抱最大的娃娃,最后抱中間大小的娃娃,想辦法哄娃娃不哭。
2、娃娃喝奶:
——“抱著娃娃它還要哭,怎么辦呢?”(可能是娃娃餓了,我們給娃娃喂奶。)
(1)、教師出示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奶瓶。
(2)、幼兒學會一一對應的方法喂娃娃喝奶。
最大娃娃喝最大的一瓶奶,最小娃娃喝最小的一瓶奶。
3、娃娃睡覺:
(1)、教師出示三張有大小之分的小床,請幼兒按床的順序進行排列(由大到小、由小到大)。
(2)、幼兒根據娃娃的大小與床的大小,一一對應地放入小床中。
(3)、同伴間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樣哄娃娃睡覺的。
活動二:幫娃娃找衣服
活動目標:1、能夠正確識別事物的大小,并會按順序排列。
2、樂意參與教學活動。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給布娃娃穿衣服》
活動難點:教會幼兒會按順序排列物品,進一步理解大中小的關系。
教學重點:會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幫娃娃找衣服。
活動過程:
a) 先在三件衣服中找出最大一件給大娃娃,最小一件給小娃娃,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幫助娃娃找到合適的衣服。
b) 再將三個不同大小的娃娃有序地排隊(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
c) 動手操作幼兒用書的內容,進一步理解大中小的關系。
活動三:音樂廳
帶領幼兒去音樂廳嘗試敲擊各種樂器,聽聽它們的不同聲音,初步學會區分。
下午活動: 區域活動開放
小三班區域活動設計方案
設計意圖:
游戲是孩子的最愛;區域活動的設置,改變了原有的游戲模式,游戲改為人為創設自然情景,孩子自主選擇游戲。同時使游戲成為孩子學習和探索的主題,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活動。而教師通過確定游戲的教育目標制訂計劃,通過創設適宜的游戲條件,并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影響孩子的行為,激發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積極實踐操作探索,從而達到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小班孩子剛從家庭進入孩子園,活動區可設玩具區(孩子從家中帶入園的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這樣可以使孩子感到親切適宜,從而較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圖書區圖書數量要多,這樣不容易讓孩子爭搶等;根據這一系列特點本班設了4個區域。
1、美工區
目標:
在動手涂鴉并使用雙面膠、撕紙、粘貼活動中,在擺弄皺紋紙、蠟光紙、卡紙等多種材料過程中,小肌肉運動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得到促進、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材料:
皺紋紙、卡紙、蠟光紙,剪刀、雙面膠、油畫棒、白紙等。
指導要點:
幫助孩子正確使用剪刀來進行簡單的剪紙、粘貼等手工活動。
重點:
在粘貼時注意衛生,運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
2、圖書區
目標:
1、色彩繽紛的畫面,主動有趣的情節,使孩子對圖書產生興趣,并喜歡閱讀。
2、在閱讀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一頁一頁地翻,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材料:
兩張小小的桌子,凳子,圖書若干。
指導要點:
1、指導孩子如何取放圖書。
2、如何一頁頁地翻。
3、在圖書區要保持安靜。
3、玩具區
目標:
1、知道各種玩具的玩法,對電動玩具有探索欲望。
2、同伴之間學會相互謙讓,能合作玩玩具。
材料:
各種毛絨玩具、電動玩具等。
指導要點:
學會分享自己的玩具。
4、生活模仿區
目標:
1、學習模仿日常生活中刷牙、洗臉、折衣服等。
2、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材料:
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牙刷、手巾、梳子等)、供折疊的小衣服、褲子。
指導要點:
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小班第七周教育活動方案 篇2
周一
晨間活動:室內:桌面玩具(小木珠)
室外:推小車、丟沙包
晨會:教育幼兒上下樓梯要注意安全
上午活動:整合:小手藏起來。
活動一:我的小小手。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手的主要特征和結構,能正確說出手指的名稱。
2、知道手能夠做許多事情。
活動準備:謎語一首、幼兒用書《手》。
活動重點:認識大拇指、中指和小指。
幫助幼兒認識手的特征和結構,并能說出手指的名稱。
活動過程:
1、認識小手:
(1)、猜謎語,引出小手。
(2)、幼兒看看,說說自己和同伴的小手。
——:“我們的小手有什么不一樣?”
(如有的手大、有的手胖,教師可及時歸納幼兒的發現。)
(3)、幼兒數數一只手有幾個手指頭。
(4)、幼兒說出手指的名稱,重點認識大拇指、中指和小指。
_——“誰長得最胖?它叫大拇指。”
“誰長得最高?它叫中指。”
“誰長得最小?它叫小指。”
2、玩游戲,“手指點點名”,重點是正確說出大拇指、中指和小指的名稱;
(1)、教師說出各手指的名稱,幼兒指出來。
(2)、教師出示手指,幼兒說名稱。
3、經驗遷移,說說小手的本領:
——“你的小手有什么本領?”
“你會做什么事情?”
附:謎語
五個兄弟心連心,
我們個個都愛它,
洗臉、穿衣、解紐扣,
樣樣事情都會做。
活動二:小手哪里去了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旋律,了解歌曲的內容,產生學唱歌的興趣.
2、體驗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自制圖片三張(在跳舞的兩只小手,在踏步的兩只小腳,在哈哈笑的小臉).
2、歌曲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1、游戲《看誰藏的快》,感受歌曲的旋律和內容:
(1)、引出游戲《看誰藏的快》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名字叫‘看誰藏的快’,老師閉上眼睛,請你們把自己的小手、小腳或小臉藏起來,看誰藏的最快?”(老師說幼兒藏)
(2)、老師邊唱歌曲邊與幼兒游戲。
方法:幼兒藏起小手后,老師唱第一段歌曲的前半部分(1)-(8)小節,然后問:“你們的小手在哪里?”幼兒伸出手后,老師唱歌曲的后半部分(9)-(16) 小節。用同樣的游戲方法,幼兒藏起來(伸出)腳、臉。
2、完整感受,學唱歌曲:
(1)、教師清唱歌曲。
——“剛才老師先讓你們藏什么?再讓你們藏什么?最后讓你們藏什么?”
(2)、 幼兒回答后,老師用歌曲講出或唱出,并逐步出示相應的圖片。
(3)、 老師邊唱邊表演,幼兒自主跟著做動作。
討論練唱第四樂句,進一步了解手、腳、臉的用途。
——“我們的小手可以干什么?”(老師邊指小手的圖片邊引導幼兒按音樂的節拍、速度念第四樂句歌詞,重點咬準“我們的小手”讀音。)
(4)、用同樣的方法,練習腳、臉的歌詞。
(5)、 幼兒學唱歌曲,并隨歌曲內容作動作。
1、做游戲:
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藏手、腳、臉。
——“我們可以把小手藏哪里?”(腿下、衣服里、背后、頭后、屁股下等)
幼兒完整地邊唱歌曲邊做游戲,鼓勵幼兒每次用不同的方法藏手(腳、臉)。
附兒歌:
手指謠
第一節:拇指拇指碰碰,食指食指碰碰,中指中指碰碰,無名指無名指碰碰,小指小指碰碰。
第二節:拇指拇指勾勾,食指食指勾勾,中指中指勾勾,無名指無名指勾勾,小指小指勾勾。
第三節:拇指小指碰碰,拇指無名指碰碰,拇指中指碰碰,拇指食指碰碰,五個手指碰碰。
活動三:飼養角
組織幼兒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
下午活動一:健康
我們都來學學坐
下午活動二: 欣賞動畫片
組織幼兒欣賞動畫片《丑小鴨》。
周二
晨間活動:室內:桌面玩具(小木珠)
室外:推小車、玩圈
晨會:教育幼兒要懂得互謙互讓,友好相處。
上午活動一:藝術
活動名稱: 小腳
活動目標:
1、能跟著音樂唱歌并做簡單的腳的動作(踏、跳、走、跑)。
2、提高音樂的節奏感。
活動準備:音樂錄音磁帶。
活動重點:幫助幼兒了解小腳能做什么。
活動過程:
1、 小腳本領大:
——“我們的小腳會干什么?”
2、 欣賞音樂,熟悉旋律,了解歌詞:
(1)、教師示范演唱歌曲,幼兒欣賞:
——“歌曲的名稱叫什么?”
“歌曲里唱的小腳有什么本領?”
(2)、再次欣賞歌曲,了解歌曲中唱的小腳有什么本領。
(3)、幼兒用動作理解“踏、跳、跑、走”。
(4)、跟著音樂,教師念歌詞,幼兒做動作。
3、幼兒學唱歌曲:
(1)、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跟著教師輕聲唱。
(2)、請部分幼兒唱,另外的幼兒按音樂節拍拍手或跺腳,然后交換。跟著音樂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
活動二:健康、科學
活動名稱:小腳真能干
活動目標:
1、赤足感知凹凸不平的路面。
2、提高足部皮膚肌肉的敏感性。
活動準備:五彩的玻璃彈珠。
活動難點:提醒幼兒在五彩的玻璃彈珠上做各種身體動作時一定要有力度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幼兒邊聽音樂邊變化自己身體的動作,活動自己的手和腳。
2、嘗試活動:幼兒赤足在彈珠路上隨意走動
——“珠上走路和平時走路有什么不一樣?”
3、游戲活動:
(1)、教師示范動作“走、單足原地跳、雙腳行進跳等。
(2)、教師提示,幼兒探索練習。
——“我們的腳在彈子路上除了走和跳以外,還可以怎么玩?”
(3)、幼兒自由選擇練習,教師隨機指導。
4、展示交流:教師鼓勵幼兒展示自己的不同玩法,并對他們作肯定性的評價。
活動三:音樂廳
帶領幼兒去音樂廳認識各種樂器,并讓他們初步了解各種樂器發出的不同聲音,。
下午活動一:
手工活動:面條、薯條
材料:彩色的皺紙、小塑料筐、幼兒用書《面條和紙條》
活動流程:
1、教師示范“撕面條”的方法,邊撕邊說:“撕面條,撕面條,面條長又長,面條細又細”(用皺紙撕面條)
2、幼兒隨意撕,鼓勵幼兒撕出長長的、細細的面條和薯條
下午活動二:
草坪
組織幼兒到草坪上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