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活動方案》教學設計(精選2篇)
《設計活動方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設計一些活動方案。
2.能對實際生活中的事件與現象,運用可能性的知識進行合理的設計。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專題的“設計活動方案”教材呈現的編寫的內容主要為三個部分:一是提出設計方案的要求。在學生學習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自主地設計活動方案,其目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對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創造性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符合實際的活動方案,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在提出設計的方案后,教材呈現幾種提示性的設計情況,這是反映了學生在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當然,在學生的實際設計中,各種方案會豐富得多。“練一練”是通過另一個實例進一步讓學生嘗試設計。而“實踐活動”的內容,則是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請學生根據相關的條件,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設計一個促進銷售的設計方案。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先復習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隨后,提出設計方案的具體要求。由于學生是第一次開展自主的設計,因此,可以把這一設計活動安排在小組的討論中進行。各小組在設計時,教師不要作過多的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以便學生設計出各種與眾與不同的方案。在開展交流時,首先請各組匯報設計的方案并說一說設計時的想法。對于學生設計出的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方案,教師也不要急于否認,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想法,并從他們的想法中加以引導。學生在交流匯報后,教師可以把每一種方案的設計均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出來,并引導學生觀察各種不同方案中的共同點,從中發現設計的基本特點。
在開展練習中,如果學生能比較好地理解與掌握,那么可以把練習作為學生獨立的設計活動。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仍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供小組共同設計,以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與掌握。
〖實踐活動〗
本題的設計是呈開放性的,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進行合理的設計。設計的種類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一是打折的銷售設計。打折的銷售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平均打折,另一種是根據購買的數量多少確定打折的范圍。二是摸獎銷售設計。摸獎銷售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每銷售一個商品,都有一個摸獎的機會,而且得獎的數額相同。另一種是得獎的數額不同。三是打折與摸獎混合的銷售設計。即商品先打折一部分(在10%以內),剩余部分的讓利進行摸獎。當然,無論開展哪一種設計,其讓利的總數都應是1000元。學生在設計本活動中,可以是獨立地設計,也可以安排以小組為單位的設計。對設計的結果盡可能開展交流,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
〖數學與生活〗
本專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由分數的再認識、可能性與面積計算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組成,通過這一活動目的是能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迎新年〗
在開展活動前,可以組織學生適當地先復習分數的認識與加減法的知識內容,隨后按順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迎新年”的活動在呈現數據表后,可以請學生根據所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能自己解答。而后,當場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了解本班學生迎新年的設想(如果本級的人數較多,也可以把調查活動安排在小組內)。
〖接力長跑〗
“長跑接力”的活動應組織學生開展多次討論,第一次討論5個接力點的位置。每個位置的確定都應是有根據的,不要出現盲目的現象。第二次討論位置設計的合理性問題,要讓學生充分地說一說為什么不合理的理由。第三次討論重新設計的問題,在討論前也可以行讓學生獨立的思考,然后再組織討論新的設計。
〖有獎游戲〗
“有獎游戲”是一個開放性的活動,學生在回答第⑴個問題時,并不一定以中獎的可能性大小來確定參加的游戲,它還包括各人對獎品的喜愛程度。所以,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把每一種游戲獲獎的可能性表示出來,隨后再說一說每個學生愿意參加的項目,并說出理由。第⑵題的設計也是開放的,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設計。當然,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可以在課前進行布置(也可以安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設計),這樣在教學時可以直接進行討論。
《設計活動方案》教學設計 篇2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可能性的大小,88頁。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地設計一些活動方案。
2、探索運用可能性的知識,對實際生活中的事件與現象進行合理設計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獲得設計方案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這一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教學范疇,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有: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和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識,設計日常生活中的方案兩部分內容。《設計活動方案》這一專題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提出設計方案的要求,在學生學習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其目的是: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創造性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符合實際的活動方案,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在提出設計方案后,教材呈現了幾種提示性的設計情況,這反映了學生在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做一做”是通過另一個實例進一步讓學生嘗試設計。而實踐活動的內容,則是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請學生根據相關的條件,運用可能性的知識,設計一個促進銷售的設計方案。針對教材的分析,創設教學設想如下:
(一)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從游戲中激活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中,初步感知分數表示可能性的用途,為教學做好鋪墊,并激活嘗試用此方法設計方案的欲望。
(二)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要提供實踐操作的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課堂的魅力,讓課堂“活”起來。
(三)體會數學的用處。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領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覺到數學的樂趣,學生的自信心就越來越強了。
(四)設計開放性的課堂。《設計活動方案》的內容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素材,是學生活用知識的有效載體。在活動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考慮多方面的需要,所以每個設計都要具有開放性。要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開展設計,為全員,全過程參與提供了機會。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最早參與課改的學校之一,幾年的課改實驗,使我們對課改的理念有了更深的領悟,再加上不輟的實踐與探索,所以在教學中偶有心得。學生在課改中,更是思維活躍,求知欲和好奇心強,喜歡通過動手實踐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更為投入,并且在知識系統上,已經學習了認識客觀事物可能性的大小,了解與相關條件的密切聯系,認識了等可能性和分數表示可能性等知識。因此,學生在已積累的可能性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索新知識的愿望更強烈,并會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有一些游戲既好玩,里面又有許多小秘密,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摸鯊魚牙”的游戲。
2、介紹“大鯊魚”的玩具,并說明游戲規則。
3、找兩名同學到前面來“摸鯊魚牙”,鯊魚有6顆牙齒,按到其中某一顆,鯊魚嘴會合上,咬住手指。同學、老師參與游戲,其它同學通過游戲想一想,發生鯊魚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
4、游戲結束后,讓大家說一說,鯊魚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匯報可能性是1/6,并說明理由。
5、教師導入,在游戲中我們運用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鯊魚咬手指的可能性是1/6,像這樣好玩有趣的游戲你能設計嗎?那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個小小設計師。
板書——設計活動方案。
[通過游戲環節的創設,有利于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的積極情境,也點明了本課的目的:用實踐的方法鞏固、探討數學知識,簡短的談話形成了切入教學明快而強烈的吸引力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驗證,探索新知。
小小裝配員
1、教師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多種口味的果凍,你們看,有草莓味、檸檬味、蘋果味。那老師接到了數學王國的一份訂單,讓我們來看一看。
2、出示訂單要求:要在包裝袋中裝入若干個草莓、蘋果、檸檬三種口味的果凍,要求從包裝袋中摸到檸檬口味的果凍的可能性為1/6。
3、老師接到定單后,想到同學們一定能幫老師想出一個好辦法。那讓我們用學習過的知識,在小組內按定單要求,試著來設計一個包裝果凍的方法,看一看哪組小同學能合作默契,互相幫助,互相啟發。
4、學生在小組內合作,然后,借助實物進行動手實踐,獨立思考,最后小組內互相交流,寫出設計的方案。教師相機巡視指導。
[對于摸到檸檬口味的果凍的可能性是1/6這個問題,要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活動中自己去理解、體會、實踐、驗證、領悟的。這樣設計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有效的讓學生在開放性的氛圍,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且小組合作學習,拓寬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
5、學生在充分實驗交流的基礎上,匯報設計出的各種與眾不同的方案。
6、在交流各組匯報設計的想法,對不符合設計要求的方案,不急于否定,而是結合他們的想法加以引導。
7、交流匯報后,把每一種方案的設計均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出來。
8、引導學生觀察各種不同的方案的總數,檸檬口味果凍數量等,找出各種不同方案的共同點,從中發現設計的基本特點。
9、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提升設計的基本特點。
[像“可能性”這一類教學內容,不能簡單地把它作為一個知識點來教學。不應在教師帶領下僅為獲一個結論而教學,而應思考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與探索的機會,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中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思維的火花跳躍出來,讓他們的靈性無拘無束的展示出來,促進他們在交流、探索、爭辯、歸納、提升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
(三)再次實踐、深入理解
1、教師出示手中若干支紅、黃、綠不同顏色的彩筆,把6枝彩筆裝在一盒,使得從中拿出紅色彩筆的可能性為1/2。
2、學生獨立設計活動方案,有困難的同學可以互相補充,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學共同來交流,匯報你的設計方案。
4、教師在實物掛圖中展示學生的設計方法,相機引導學生對設計的理解和設計方法的依據。
5、從兩個活動中你有什么發現或心得嗎?
6、學生匯報自己設計的方法,深化知識點。
[在學生初步體會到了設計活動方案的方法后,再讓學生進行裝彩筆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了合理設計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驗證,又激活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四)聯系生活,鞏固延伸。
1、同學們,大隊部傳來一個好消息,要為每班開展一日觀光活動,有三種觀光入場券,紅色—博物館,綠色—植物園,粉色—動物園,要想從中為每班抽到去博物館的人數占2/5,應怎樣設計抽券箱。
2、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合理設計,對設計結果開展交流。
[及時必要的鞏固練習,有利于學生及時地內化知識。題目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小結提升,課外實踐。
1、本節課你有什么發現、收獲?
2、出示課后實踐題,建議以小組為單位,課后活動。
[鞏固深化本節課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收獲的快樂和成功,并創設課外實踐,激發了學生課外活動的興趣,提高了應用意識。]
五、課后反思
(一)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認識數學。”
教學中讓學生在“摸鯊魚牙”活動中,體會到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那么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會越高。這一情境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對可能性知識進行了回顧,而且使學生產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緒高昂地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數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了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圍。讓不同的學生根據相同的興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嘗成功的快樂。
(三)加強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中十分重要。不僅可以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交流的時效性,保證讓學生全員參與,給予充分的時間,使學生實現表現自我的欲望,課堂頓時成立學生展現自我個性的舞臺。
(四)注重挖掘開放性因素,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課程標準中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我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方法。由于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參與活動,活動中又為學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間與時間,這樣就為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我努力挖掘活動內容中開放性因素,給學生創造自主發揮和創造的機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現、分析、歸納出數學知識,這無疑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鍛煉。
(五)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自信心。
“情態與態度”之所以作為課標中四大具體目標之一,是因為把數學課堂看成是素質教育的課堂。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中來,對數學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在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后,使用不同的表揚激勵手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回答不出來時,不馬上告知答案,而是一起研究探索答案,讓學生知道克服困難,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質。
六、案例點評:
“可能性”是課程標準中強調需要加強的內容之一,而該課“設計活動方案”是運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實際應用。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課堂實踐中很好地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很好地體現和落實了新課程的理念。
1、以游戲切入正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2、以實踐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鞏固可能性大小表示方式的基礎上,經歷并提高創造性運用該知識進行符合實際的活動方案設計的能力;3、結合生活,綜合運用,把合理地推理和判斷可能性的大小運用到生活中去,體會數學的用處。
本節課從三個層面的活動展開,既體現了課堂教學三個階段不同教學目標,又反映了學生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三個發展階段,從而使學生在活動的支撐下,對可能性大小的表示方式的實際應用從直觀的感知向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發展,并在開放的課堂中發展了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