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活動設計:哇!滾下來了(精選2篇)
小班科學活動設計:哇!滾下來了 篇1
[實驗活動]
實驗一:師將物體一一放在斜板上,讓幼兒觀察是否能滾動,活動中注意:
1、 有意識的先做圓形物體的實驗。
2、圓柱形物體有意識的平行放置,致使物體無法滾動,以便讓幼兒發現并想辦法讓它滾動。
3、將實驗出不同結果的物體分開放置。
(活動記錄:當孩子們看到方形的物體沒有象自己猜測的那樣滾下來時,有的幼兒急得說:老師,你推它一下,就滾下來了。我夸獎他真會動腦筋。并有意識的輕推物體,讓孩子們觀察到它只是動了一下,并沒有滾下來。)
(活動記錄:在這個環節里,很多孩子都能發現垂直放置的圓柱形物體,只要改成水平放置就可以滾下來。這應該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在意料之外,卻出現了一個亮點。李岳峰小朋友第一個發現,一邊粗一邊細的插塑玩具,滾動起來會拐彎。前面所有的滾動物體都是直線滾落的,而這個玩具是曲線滾動的。我于是又找出同樣粗細不勻的水彩筆,讓小朋友觀察它們和其它的圓形物體有什么不同。結果王蕭然小朋友很快的看出來,并迫不及待的上前指給我看:“黃色的玩具上有個棱。”)
這是我沒有備到一點。非常驚奇孩子們的發現,更驚奇他們能看到細微的不同之處,雖然只是個別的幼兒能做到這一點,但我沒有忘記及時的贊揚,樹立榜樣,讓他帶動大家。
在孩子們發現之后,師引導幼兒觀察:
1、都是圓形的物體,放置方向不同,會影響它滾動的情況。
2、一邊粗一邊細的物體滾動的時候會拐彎。提出問題:能滾動的物體和不能滾動的物體有什么不同?
(活動記錄:大部分幼兒能很快的發現并說出,能滾動的物體都是圓形。而不能滾動的物體呢?多數孩子就只能說“不是圓形。”這個問題刁琢小朋友回答的最準確:不能滾動的物體它們都有角,是方的。)
師對上述活動進行小結。并讓幼兒聯想到圓形的車輪。
這個環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來聯想生活中利用圓的滾動來完成的工作,應借此增加生活方面的經驗。
實驗二:有沒有辦法讓不能滾下來的物體也滾下來呢?
(活動記錄:不少孩子積極的想出了辦法,我讓孩子自己上前來演示給大家看。)
1、師添加彩筆盒使斜坡加高,再取不能滾動的物體做實驗,讓幼兒觀察有無變化。
2、再次增加高度,繼續實驗。
3、讓幼兒觀察方形的物體和圓形的物體從斜坡上下來有什么不同,用動作幫助幼兒理解,認識到“滾”和“滑”的不同。
4、通過增加高度,讓所有的物體都能夠從斜坡上滾下來。
(總結:不能滾動的物體,我們想辦法,增加了斜坡的高度,也讓它滑了下來。但是,其它形狀的物體不能象圓形物體那樣滾動,它們是“滑”下來的。)
[結束活動]
師總結今天的活動。著重點:
1、表揚小朋友們認真觀察、積極的參與活動。對表現特別突出的幼兒給予特別的獎勵。
2、提出建議:小朋友回家后尋找家中合適的物品繼續試驗。
[活動延伸]
出一份簡報,介紹幼兒的活動情況。把活動中的材料展示在走廊活動區,以便家長接孩子的時間段里和孩子一起進行操作活動。
考慮到孩子們都有動手操作的愿望,因此設計了這個延伸的環節。既解決了班額大的情況下,無法讓所有的幼兒都參與操作的困難,又可以讓家長朋友了解當天的活動內容。簡報介紹了活動重點及幼兒在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以此讓家長朋友有目的的引導孩子。我注意到,材料擺放在走廊上,一直有家長和孩子在操作,如果能有機會記錄他們的活動應該更好一些。
[活動反思]
1、活動中有兩件物品是隨意取來之用的,但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作為給斜坡加高的彩筆盒,隨著盒子一個一個增多,讓孩子非常直觀的感受到高度的增加。另一件是管狀的黃色插塑玩具,它一邊粗一邊細的特點,使它滾動的軌跡成曲線,讓孩子們有機會獲得新的發現和新的認知。
2、活動中運用“猜一猜” ,又簡單又不必擔心猜錯,首先調動起了孩子的積極性。猜測完畢要檢驗一下猜測的結果,這又符合了幼兒好奇心大的特點,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猜的對不對。檢驗使好奇心得到滿足,讓孩子感到興奮。活動中,不失時機的送去表揚,鼓勵幼兒親自操作,把問題拋給幼兒,這些對孩子們都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3、活動效果非常好。孩子們積極參與、細致觀察、樂于思考、敢說、敢做的作風,使我深有感觸的認識到能讓孩子們擁有這些品質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小班科學活動設計:哇!滾下來了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不同物體滾(滑)動的情形。
2、培養幼兒積極參與、樂于探索的精神。
[活動準備]
1、紙板、小筐、彩筆盒。
2、圓形、圓柱形、方形等各種形狀的物品。
[設計思路]
我們小班的孩子年齡小、班額大,共40名幼兒。分組活動又存在缺少配課教師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出發點是,活動設計上要考慮周全,既要避免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使得活動能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又要能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學有所獲。因此,我從細節方面著手,注意教師語言的調動性,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實驗中雖然以教師操作為主,但鼓勵幼兒注意觀察、暢所欲言,充分利用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物品,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完成小班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領幼兒唱歌曲《小老鼠,上燈臺》。請小朋友學一學小老鼠滾下來的樣子。在此利用任務的簡單性,給不善于表現的幼兒多一些機會。
有的孩子學做老師教的動作,而有的孩子則準備模仿頭著地滾動的樣子。我在此及時的讓幼兒認識什么是“滾動”。
二、猜測活動
語言導入:小老鼠說,小朋友們別笑它,其實不僅僅只有小老鼠會滾下來,其實很多東西都會滾下來的。不信大家就來看看吧。出示用彩筆盒墊起紙板組成的斜坡,出示各種物品,請小朋友猜一猜,哪些物品會從斜坡上滾下來,哪些物品不會滾下來。師根據幼兒猜測,將會滾下來及不會滾下來的物品分開放置在兩個小筐里。
(活動記錄:孩子們開始猜測的時候,先選擇的都是圓形的物品。當我發現這對幼兒來說也還是很簡單時,就開始請不主動舉手的孩子來猜。沒想到在原本已沒有圓形物體的情況下,這個孩子很快的選擇了一個長方體,其結果是后面的孩子也開始毫不猶豫的選擇其它形狀的物體。直至全部選擇為可以滾動的物體。)
在此,我比較注意控制自己不要流露驚訝的語氣,怕影響孩子們的猜測。出現這樣的結果,我認為還是認識不夠。先選擇圓形是出于一定的經驗認識,但這個經驗還不夠肯定也不夠完善,所以才會隨大流的選擇其它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