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教學設計
活動二:數一數圓片有幾個
1.學生獨立觀察(教材第2頁)第2個情境圖,應用從“活動一”學到的方法數一數圓片有多少個,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怎樣列出算式。
3.再請學生認真地看一看,書上兩個小朋友是怎么數的,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數法所對應的算式有什么區別。
4.教師板書,表示所列的兩個算式的區別:
6+6+6+6(有4排,每排6個)=24(個)
4+4+4+4+4+4(有6列,每列4個)=24(個)
活動三:數一數有多少個方格
1.引導學生弄清題意(教材第3頁第3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反饋:說說你是怎樣數的?怎樣列式?
3.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
師:認真觀察我們列出的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每個算式的加數都是相同的。)
活動四:數一數蘋果有多少個
1.學生獨立解決教材第3頁第4題。
2.把問題引申,進一步要求學生寫出計算6盤、10盤、15盤蘋果的連加算式并算出結果。
3.就怎么計算15盤蘋果有多少個,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從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從第一個3開始,3,6,9…3個3個地跳著數,數到最后一個3,得到45。
算法3:3個3是9,15個3就是5個9,9+9+9+9+9=45。
算法4:5個3是15,15個3就是3個15,15+15+15=45。
(如果學生沒想到算法3與算法4,教師可以介紹,它們的特點是簡化了原來的連加算式。)
4.進一步向學生提出:表示原來的算式有沒有比算法4更簡捷的方法呢?這是我們下一節要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智慧老人說的一句話:“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個懸念,激發學生學習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總結:
1.根據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計算全班人數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學請舉手做個象征勝利的手勢,鼓勵一下自己。
2.讓學生交流這堂課的體會和收獲。
教學反思:
新課導入時,利用學生的座位這一生活資源,讓孩子通過數一數體會列和排的區別,為后面的新課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在數熊貓和圓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充分地數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數法,再次深入地體驗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不同的連加算式。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覺得教師適當地引導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如:數熊貓時,教師先逐步引導學生列出橫著數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列出豎著數的連加算式。在數圓片的活動中又引導學生閱讀、比較數學課本中的兩種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從跳著數進一步發展為只數一排有幾個再數有幾排(或者只數一列幾個再數有幾列)。在最后的數蘋果活動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設計構思發生了偏離,大部分學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當老師想介紹算法3,算法4的時候,有部分超前學習的孩子叫嚷著用乘法來計算。本來設想用智慧老人的話設置一個懸念,可針對當時的情況教師只能改變設想,利用學生的回答進行下一節課的引導和鋪墊。所以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學生的回答展開教學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