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人教新課標二下)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在稱兩包鹽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同樣兩包鹽可以用不同單位表示,從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動五:對比辨析。 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設計了三個問題:1.填單位。2.找朋友。3.估一估,稱一稱。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教學設計: 活動一: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1. 猜一猜,確立標準。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2)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檢驗?(發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 試一試,導出課題。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樣表示物品的輕重? (2)出示課題:千克和克。(板書:千克和克) 活動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認一認,學看盤秤。(板書:千克,kg) 2.試一試,學用彈簧秤。 3.稱一稱,用彈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數一數,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組合作。) 5.估一估,鞏固應用。 (1)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自己的體重并驗證。 活動三:認識“克”,感受1克。 1.稱一稱,議一議。小鳥重多少?——導入“克”。(板書:克,g) 2.掂一掂,說一說,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碼,兩分硬幣。) (2)同時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談談感受。 3.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并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4.估一估,認一認,積累更多經驗。 (1)估一包鹽有多少克? (2)介紹“凈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動四: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兩包鹽重幾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發現什么?(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么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么情況下用克合適? 活動五:對比辨析,應用千克和克的知識解決問題。 1.填合適的單位。2.找朋友。回形針 西瓜 數學書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書包桌上物品( )體重你喜歡的東西( )估一估 稱一稱 活動六:談談收獲,課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