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精選4篇)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重點: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難點: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愿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請你用學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誰來說說你分的結果?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屏顯:12÷2) ÷叫什么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啊?
(中間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4、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2是表示什么?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跟讀2遍。)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后邊。
分的是香蕉,單位名稱應該是什么?
5、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么,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1)我會讀。
6÷2 0÷5 18÷4 20÷5
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用除法計算。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組里的同學一塊來,組長做好分工和組織,一人出主意,一人擺圖片,一人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學生交流、操作:說一說、分一分、寫一寫。
板書: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學們,除法算式里,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屏顯: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數字也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1)除號前邊香蕉的總數“12”叫“被除數”。
(2)除號后邊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數”。
(3)等號后邊的分得的結果“6”叫“商”。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數,列出那么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么,你認識了什么,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么,特別高興?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
三、鞏固深化
1、幫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幫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并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實踐應用: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反思
------xx小學 王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蘋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并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后,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在教學中還會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堂上孩子比較活躍,有時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在作業反饋時,還有三、四個孩子掌握不夠好,對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理解不夠。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2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平均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的,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 的具體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學生很快說出算式,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像我班韓子宣,萬雄飛等同學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個別指導。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小棒練習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總體的感覺不是很好,上完課我就及時對這節課做了反思,不足的地方還很多:
1、在備這節課時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對要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設問題考慮的不是很全面,在提出問題時語言有幾處不到位,比如:從“分一分”“擺一擺”中引出除法,當時設想的是“同學們的分法都很好,那你們知道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怎樣來計算?”而在上課時說成了“用小棒分是不是很麻煩,那你們誰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個問題說的很沒有水平,說明我對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
2、這節課是要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義,從平均分來引出除法,在我提出兩只小猴子爭吵怎么分時,學生回答平均分,緊接著我有提問“那誰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學生這樣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學生這個問題回答的很不錯可是我沒有抓住,應該抓住這個問題來再次強調分均分的含義,讓孩子更具體理解平均分,為下面的環節打好基礎。
3、建立平均分的意義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知道在這個除法算式中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此處考慮的不是很到位,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對這個重點沒有抓住,以至于學生對此處的概念比較模糊,在遇到問題是不知道怎樣去選除數,總是把除數和商搞混。
4、這節課是用“分一分”來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學生用小棒分完之后應強調分的結果,平均分重點是在結果,而在此處我沒有重視,以至于在學生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來分給兩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這樣分的,先給同桌4 根,再給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夠分了。
5、數學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很重要,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從主題圖中去思考!
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分香蕉》教學反思
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這節課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學生很快說出算式,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等等,這讓我相當的苦悶。
針對以上部分學生沒能很好的掌握的種種情況,我做了以下總結: 在前面幾節的感受課中未能把分東西時的總數,份數和每份數明確。在前面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
另外,在教學中未能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除法算式的意義。例如,讓學生用12個圓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個。再指出這樣的過程可用一個算式(12÷2=6)來表示。教學時如能在這個環節后增加一個“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算式的意義,或結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來說說算式的意義,相信學生對本課的難點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還要多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會一舉兩得。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3
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并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后,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在教學中還會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堂上孩子比較活躍,有時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在作業反饋時,還有三、四個孩子掌握不夠好,對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理解不夠。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分香蕉》教學后記
這節課我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新課,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總體上來說學生在課堂上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我認為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成功。不足之處在于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到今天這一課感覺學生在動手操作時還是不知所以然,胡亂分的現象還大大存在。還有就是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還是少了點。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地去探討解決課中的難點。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篇4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從生活情境引入新課。在學生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及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活動的分一分、說一說,體現讓學生在玩中學的理念。
小組活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給激發出來了。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拔。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3、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概念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由胡主任負責我們二年級的教學常規檢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這個活動中得到更多老師地指導,以求自己在教學藝術上的更大進步。
按照課時進度我將要《分香蕉》這一課,可由于這是同學們初次接觸除法,在教學上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本想給領導求求情,讓她下節課再聽。可想到聽課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師的指導,我決定就在今天讓同學們來認識除法。
本節課是要學生結合平均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課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這時有學生說出:2×6=12,很不想聽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學們說了出來。這時,我只好停下來,請另一位同學說一說:剛才這位同學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數學問題呢?很快,同學們安靜了下來。思考之余,大聲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緊接著重復了先前的提問:請同學們用一個算式表示剛來我們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過程和結果。這時隱隱約約聽到下面有同學在小聲的說道“用除法”。唉,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這時學生才猛然想到所見過的除法算式,很快地舉起了小手。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但是通過數數學生在括號里都能填正確,這種情況必須具體學生具體分析,進行個別指導。在以后的做題中慢慢積累經驗,逐步提高自己。
我給任景業老師的留言
我在巡聽二年級(北師大版)“分香蕉”一課時,主題圖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兩個猴子”教師讓學生動手分一分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分小棒,最后形成6小堆。而老師強調的是兩小堆里有6個小棒,算式是:12÷2=6。在“試一試”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我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而教師巡視的時候也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復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難道圈兩個就不對嗎?圈兩個就是一個一個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幾次結果就是幾,我想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和老師們交流的時候,她們不太同意我的意見(我沒有教過低年級)。請任老師給予指點。謝謝!!
謝謝一葉輕舟老師,很難說我的意見能給你具體的答案,只談談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思考,供參考。
小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難的事。
先要有借助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然后才能脫離實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這一點,安排了幾節分一分:
第一節《分桃子》:8個桃子,兩個猴子分,數目較小,沒有余數。
——借助于學具圓片、木棒實物操作以及圖畫,讓學生圈一圈,連一連。
第二節《分蘋果》:12個蘋果分到4個盤子中,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數目相對較大,分一分時有了余數。可以引導學生初步發現與乘法口訣的聯系。
——借助于具體操作或圖示,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
第三節《分糖果》:20塊糖果分給5個小朋友,大數目平均分。試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樣性。
——借助于具體操作、圖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填一填。
第四節《分香蕉》:12根香蕉,兩只猴子分。認識除法意義和算式。
——借助于具體操作、圖示、算式。
從教材的編排看,從實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借助于具體操作和圖示。雖然前面已有了三節的教學作基礎,但學生的發展不會這么順利,仍然需要一個過程,由實物操作體會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他要擺脫實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著如何分,到把這個算式表達出來,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這個算式是什么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是容易事。我認為,三節課的鋪墊是遠遠不夠的。
我聽過一節《分桃子》,在學生解決分桃子問題時,學生用圓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決第二個問題給小狗分骨頭時,學生并沒有仿照上題的擺法再用手中的小圓片表示骨頭去做,而是把圓片收起來,換成了長長的小木棒。我問陪同的聽課教師,學生的小圓片有多少?他們說,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數量一樣多。學生把圓片換成小木棒,不是因為手中的圓片不夠用,而是因為長形的小木棒比圓形的紙片與骨頭更相像。他們還不知道用“圓形”的東西也可以代表“長形”的東西。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手中的“一個”圓片也可以對應于書上畫出的“一根”骨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分一分到脫離實物的抽象有多么困難。
這樣來看,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為什么教師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復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我不知老師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師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幾節課中,已讓學生體會分一分與乘法口訣的聯系,在上節分一分時已作過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較(也就怎樣分可以一步到位,簡便快捷,不易出錯),學生應當出現直接的結果“分9個”。如果前面幾節課老師已有過這樣的要求,學生出現的情況與老師的預設不符,老師當然就會著急了。
在具體的內容的教學處理上,老師有調整的權力。但我建議,引出算式不要忙著做試一試,回過頭來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蘋果》,讓學生將前面的分一分寫成算式,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的知識結合起來,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個,掉一個。成人的思維有聯系性,小學生這方面還太弱,需要我們教學中引導與示范。
你說“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我很贊同你的觀點,老師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但是最好的老師也不會阻擋學生不能這樣想。這是規律,也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學生出現了這種想法,我們要思考學生的基礎到了什么地方,只有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能給學生有效的指導,否則,就象兩個學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卻發出指令讓他們都同時向右拐一樣的荒唐。
再思考:
我詢問了很多低年級老師關于“平均分”讓學生擺或圈的具體指導操作方法。她們都說是平均分成幾份就是圈幾個“大圈”,然后讓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拿或兩個兩個地拿”分別放進大圈里,最后看一個大圈里有多少個結果就是幾。然而我多次聽此類的課時發現很多學生在自主操作的時候總是喜歡“平均分成幾份”就首先拿出幾份放在一起作為一堆,然后數出一共分成幾堆結果就是幾。
有人說老師那樣分是“平均分”而學生那樣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在孩子的思維里他并不知道什么“平均分”、“包含除”這么專業的術語。對學生而言,是一次圈起來9個方便呢?還是一次拿兩個(就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然后再一次拿兩個(還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最后看分了幾次,結果就是幾這種方法簡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師寫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很單純的,只不過被我們成人想復雜了、繁瑣了,抑或我們“根本沒朝簡單的事實方面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