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
《贈劉景文》一文詩人從荷盡、菊殘兩個畫面的描寫,把秋天的蕭瑟之感展現在我們面前。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一片生機,到現在早已不見蹤影。即便是那怒放的菊,到了深秋,也不免開得殘敗。然繼續往下讀,“菊殘猶有傲霜枝”,精神為之一振,那是一種怎樣的風姿?菊花即便開得七零八落,但那支撐著花的枝條卻依然在瑟瑟寒風中挺立著,堅強地傲立著!“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到此,眼前的色彩變得明快、亮麗。橙黃橘綠,一片生機!
這首詩從字面上來看,無一不與秋色相關。然而,這并不只是一首寫景的詩。人的一生就如春夏秋冬一樣。春,是人的一生最美好的開始,充滿了憧憬,躍躍欲試;夏,正是人開始奮起的時候,充滿了激情與干勁;秋,則是人生開始收獲的季節,走向成熟的季節;而冬,往往較為沉寂。詩中描繪的景象是秋末初冬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行將暮年的時候,經歷了人生的輝煌之后,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人不免有一些失意,有一些落寞。然,詩中要表達的并不是這些,恰恰相反,“菊殘猶有傲霜枝,”“正是橙黃橘綠時”,讀來哪還有蕭瑟之感?
但對于二年級學生,尤其是剛上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到這個深度是極為不易的。上午這節課光是初讀古詩就用了二十幾分鐘的時間,要把這首古詩讀正確讀通已不是易事,更不用說去感受詩意了。接下來從以下幾個步驟逐步展開:
問題:前兩句寫了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圈圈“荷”“菊”。
一、荷的教學
1.先讓學生欣賞一組夏荷的圖片,感受夏荷的美,適機理解“擎雨蓋”
引導學生練習學過的古詩文來感受
2.再出示一張秋末荷之圖,讓學生進行比較。理解“盡”
3.指導學生讀出一片蕭冷的感覺
在感受夏荷的時候,如果能在欣賞圖片的時候,在圖片旁邊附注一些古詩文,或者是一些好詞,這更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積累。
二、菊
1.“菊殘”引用圖片理解。
2.通過與第一行的對比,感受“傲霜枝”的堅強。
3.對比朗讀
導:我們跟著詩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現秋天還有更美的在前邊
三、“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引讀
指導讀出一片果實累累的景象。
四、介紹古詩背景,問:蘇軾寫詩贈劉景文,說說蘇軾想通過寫詩跟劉景文表達什么?
這一步設計得很理性,到最后,由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過來的 。改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