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教學前后
教之前:原先覺得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學生會背會填空就算完成任務了。但是覺得這樣教了之后,學生不會對古詩產生興趣,對古詩意境的體會也相當概念化。所以這次想好好背背課,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愛上讀古詩。
首先自己對這首古詩要有體會,有看法。我反復讀著古詩,發現自己對這首詩的背景不了解,連“劉景文”是誰也不知道。所以上網查了資料,知道劉景文是宋朝名將之后,他一直不順利,但是始終保有高尚的情操,曾被蘇軾贊譽為“慷慨奇士”。“贈劉景文”這首詩用傲霜開放的菊花來表示對劉景文的敬佩。同時用“橙黃橘綠 ”鼓勵好友,要他不要忘記秋天也是個豐收的季節。
蘇軾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我查找了一些蘇軾的資料,并且用自己的話把它改成學生看得懂的句子,重點介紹蘇軾和蘇軾父子三人。三字經里面有一句“二十七,始發奮”,說的就是蘇老泉。蘇老泉那時候發奮,剛好給蘇軾提供了很好的家庭讀書氛圍。我想這些雖然跟課文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一句話帶一下也好,讓學生對蘇軾、對讀書有更多的認識。
全詩的理解難點應該是前兩句,特別是對“擎雨蓋“和”“傲霜枝”的理解。本來想用書中的插圖的,但是發現插圖比較寫意,對學生應該沒什么幫助。所以上網查找了一些圖片,準備借助直觀的情境讓學生走入詩的意境。
思考完畢,便動手做了簡單的ppt。現在喜歡自己做ppt,因為是順著自己的思路下來的,所以對教學有輔助作用。網上找的或是買的,雖然漂亮,但是不實用。
準備把整個教學分三個板塊,一是讀題導入、了解背景;二是讀通古詩,學習字詞;三是自讀感悟,質疑解疑;四是背誦古詩,體會意境。
教學時
讀古詩題目的時候,發現有些孩子有兩字一頓傾向,“贈劉”“景文”。于是問孩子們:“你知道什么叫贈嗎?”聰明的孩子就說了:“贈就是把東西送給別人。”我又問:“你會給你的朋友送什么呢?”學生就說了我會送賀卡,送鮮花,送祝福等等。我接著說:“是啊,我們用賀卡、鮮花表達我們的情感,而古代的文人一般喜歡用自己寫的詩送給自己的朋友。送給誰就叫“贈——”。現在誰能再來讀讀題目?”再讀的時候,就沒有學生出錯了。
接著,我讓他們當當蘇軾,試著把這首詩吟誦給你的好朋友聽。學生聽了這話,便開始自由拼讀。為了讓學生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我把里面難讀的詞語抽出來先讓學生讀。再讓學生讀去拼音的,然后讀單個的生字。發現“君須記”,學生容易讀成“居須記”,“猶有”讀成“優有”,“殘”字錯誤率也很高。然后出示整首詩讓學生拼讀,一開始學生讀得很不流利,接著便慢慢讀順了。看看時間已經過了一大半,我趕緊請學生再去讀讀,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懂的,用——?標出來。大部分孩子不懂“擎雨蓋”和“傲霜枝 ”,這是在我預料之內的,因此我給孩子們看夏天的荷葉,請他們談談荷葉有什么作用,再給他們看秋天荷葉落盡的樣子,請他們說說。學生自然就理解了擎雨蓋。同樣的方法理解了“傲霜枝”。后兩句理解了“君”字的意思,因為我覺得這是比較常見的字,應該讓學生知道。古人稱“你”為“君”。大致的意思學生自己能讀懂,關于“橙黃橘綠”,就讓孩子們學著“秋天的圖畫”說說這是一副怎樣的景象?如果叫你用一個詞語來說,你會選擇哪個詞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果實累累、瓜果飄香、豐收”等。然后跟孩子們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請你看著這些景象,來當當小詩人。”課件出示荷葉密密麻麻的、荷葉凋零的、菊花傲霜的、橙黃橘綠的圖片,請孩子們吟詩。吟完就下課了,一個字也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