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學反思
本課從內容上來看,理解似乎不難,可是中國臺灣看不到雪,還有兩崖兒童盼統一對于孩子來講都比較陌生,教學中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層心理距離,就很難把課上好。
所以,教學中設計“零距離”的情景對視,是教學關鍵。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寫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隔。]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1.板書:看雪 (今天繼續學習第12課《看雪》)
2.雪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去年我們就經歷過一場罕見的大雪,讓我們翻閱去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出示:幻燈,雪景圖)
3.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描寫“雪”,你會用哪些詞呢?(出示:幻燈。寫雪的詞)
[第二課時教學中,增加去年的照片,用動畫的形式出現,在視頻與心靈上對學生產生一種震憾。因為二年級的孩子,他的思維是直觀的,而音樂與圖片的直觀會引起他的興趣。而選擇的是孩子周邊的熟悉的雪景,這就更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基礎上,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看到的雪景,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雖然有點難度,但是孩子們還是說出了一些常用的詞:雪花飄飄、大雪紛飛、一片潔白、冰天雪地……。就勢我出示六個描寫雪景的詞語:銀裝素裹、白雪皚皚、潔白無暇、玉樹瓊樹、粉妝玉砌、雪花飄飄。學生讀起來有滋有味。通過畫面,直觀感受,再通過積詞練習,培養學生的語感。為后面的教學服務,應該說,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達到了教學設計的目的。]
4.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卻很能看到雪,他們只能看在櫥窗里的假雪。(出示;幻燈,櫥窗里的雪景圖,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5. 在課文中,誰與我們一樣,看到過真雪?(老師、北京的小朋友)
6. 老師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樣的一場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讀一讀,標出你最喜歡的地方。(出示:課文描寫雪景的那段)
[這段設計,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里,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學生在體驗中國臺灣的孩子們看的是“櫥窗里的雪”和老師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牽好了這條線,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1.老師看到的雪景,用了幾句話來描寫的?每一句寫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請同學讀第一句。說說看,你看到了怎樣的雪景?
——雪花、雪毯、銀裝,到處一片潔白,美嗎?誰來讀一讀。指導讀出靜態的美。
——不僅是雪花美,也不僅是雪毯美,更不是樹上的銀裝美,還有作者的描寫:你看——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那飄著、鋪著、披著就像是唱歌,像音樂一樣的美。試著讀讀。再次指導讀。讀出動態的美。
——飄著雪花,那是“雪花飄飄”,鋪著雪毯,那是“白雪皚皚”,披著銀裝,那是“玉樹瓊枝”,一片潔白,那是“潔白無暇”,多么美啊。誰再來美美地讀讀。指導讀。
——北京城的雪景,有著北京特有的魅力,我們剛學過北京,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北京城,看看雪后的北京(出示:幻燈片,北京的雪)
——長城、故宮、天安門、公園、立交橋……北京的雪景真美啊。再美美地讀讀這一句。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