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案例
我要的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性課文。主要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只關心葫蘆不在乎葉子是否生蟲子,也不聽別人勸告最后沒有得到小葫蘆的故事。教育人們任何事物都是有聯系的,不可以只片面地看待問題。課堂實錄片斷:
師:同學們,開始的時候小葫蘆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掛圖)
生:見到漂亮的小葫蘆圖畫作驚嘆裝,紛紛稱贊小葫蘆漂亮。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誰能在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生: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
師隨機引導:從這一部分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怎么樣?(板書:開始的時候——長得好)你喜歡這些小葫蘆嗎?你能讀出喜歡的語氣嗎?
指讀2、3人。生評價語氣是否到位。
師:看到小葫蘆長得這么好,種葫蘆的人也很喜歡它,從哪能看出來?
生:種葫蘆的人每天都去看它。
師:具體從哪個詞能體會出?(每天)你能用每天說一句話嗎?
生1:太陽每天都會從東邊升起。
生2:我每天都去上學。
生3:媽媽每天都去上班。
……
師:后來小葫蘆是什么樣子?(出示掛圖)
生看后作惋惜狀。
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板書:后來——一個一個都落了)
此時你的心情怎么樣?你能讀出這難過的語氣嗎?
點評:
隨著教育的改革,人們越來越呼喚自主性學習,強調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能積極地自主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去。而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引導者應起著引導、扶助的作用。于是,一些教師在教育觀念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由在課堂上的大講特講的獨角戲演變為放手學生隨意講,不敢輕易開口,生怕一不小心被定教學理念落后 。如何擺正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位置成了一些教師課堂家學的難題。我個人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放手不等于教師不講,我們要講,而且有些地方非講不可。學生畢竟是學生,他的認知、理解能力有限,可以說一節課上沒有教師的適時引導和點評是極端失敗的。我們要講,但不是處處講,在重點詞句的理解和賞析處我們要引導學生精雕細琢。我們要引導,但不是強拉硬拽,應循循善誘,做到潤物無聲。如在《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中,教者首先以圖入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們的心。把孩子們帶入了課文的情境中去。然后教師處心積慮的引導學生一遍遍讀文,感悟,學生卻并不感覺枯燥,只因為大家都覺得是自己想出來的,自己發現了其中的道理。從而達到了以讀代講的語文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