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到老了才回來,該會有多少感慨在心中!請你再讀一讀這行詩?
這時候的讀,我發現你變了,讀得高低起伏,讀得慢了,深沉了。誰再來試試?
我仿佛看到,詩人在搖著腦袋,說——(齊讀)
◆ 鄉音無改——“鄉音”指的是家鄉話;“鄉音無改”說明他的家鄉口音沒有改變,即使離開了家鄉,仍然很想念家鄉,忘不掉。
是啊,對家鄉的思念不但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深,越來越濃。讀好“鄉音無改”。
◆ 鬢毛衰——“鬢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兩邊的頭發;“衰”是指已經稀稀疏疏,有的都變白了。(可以聯系插圖)
家鄉的口音雖然沒有改,但是人已經明顯老了。試著讀出這種感覺。
◆ 插圖——課文的插圖,畫著一個牽著馬的老人?磮D就知道他的年紀很大,背都有點駝了。
看著這幅圖,看著這位白發蒼蒼的長者,你最想朗讀哪句詩?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薄 “相識”就是“認識”。兒童都不認識,還把賀知章當作“客人”,問客人是從哪里來的,也說明他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孩子都沒有見過。
這里的“兒童”是不是就是指賀知章?(不是。指的是家鄉的小孩,或許也可以是賀知章兒時的伙伴。)
◆ “!薄靶柨蛷暮翁巵怼敝蟮摹啊!保f明詩人不僅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問:‘客從何處來?’”,而是敘述,從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體會朗讀的語氣。
5.口語交際:“笑問客從何處來”
孩子,遇到這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你會怎么問啊?(生問)你真有禮貌!為什么要笑瞇瞇地問,你從哪里讀知道的?
[這里的口語交際,一是明確“笑問”,二是活化詩句,讓詩句讀來更可親、更可感、更有味。]
6.小結:通過大家的發言、討論,我們知道,賀知章的年紀應該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歲呢?請小朋友看大屏幕:
【賀知章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他30多歲離開家鄉去做官,直到85歲才告老還鄉。這時,他已經白發蒼蒼。】
(1)讀介紹,問:詩人賀知章寫這首詩可能多少歲?
(2)誰猜得最準?恭喜你,掌聲鼓勵。ㄕ埶髡b《回鄉偶書》)[這樣的猜測和揭底,讓課堂充滿了趣味,充滿了挑戰,語文課堂仿佛成了一部“開心辭典”。]
(3)看了這段話,你還想說什么?
一別就是50多年,離開家鄉的時候是年青人,回來已經“鬢毛衰”。這50多年里,也許無數次夢回家鄉,無數次凝神遠望。可是,詩人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說話)
7.也許因為交通不方便,也許因為工作不允許,詩人一別就是50多年。終于年紀大了,終于能夠回到家鄉,你猜,作者會是什么心情?你能帶著這種心情背一背嗎?
激動:五十多年了,多少回舉頭望明月,多少回低頭思故鄉。現在,終于告老還鄉了,該有多激動。。ū常
高興:是啊,回到了做夢都想念的家鄉,一定非常高興的!
難過:離開時還是孩子,現在都成老頭了,連孩子都不認識了,也許心里是有點難過。(背)
又高興又難過:一直做夢都希望回到家鄉,可是真的回來了,“我”怎么反倒變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ū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