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設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中學 □小學 2,學科:語文
2,課時:2
3,學生課前準備:
一、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 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 自學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 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
1、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 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從而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確完成課后第二題填空。
4、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材分析
說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四、教學方法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賽讀、帶動作讀等等。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學生各個都積極踴躍要參與分角色朗讀,學習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說明如何導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
第一節
教學要點:
理解課文的內容,通過理解青蛙媽媽的話從而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 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 找一段回聲的錄音,課堂放給學生聽。
2. 你覺得這聲音有什么特別?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設疑:你聽過回聲嗎?在什么地方聽到了的?回聲是什么回事?
4. 板書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二、 檢查預習
提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導細讀,邊讀邊議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讀
思考:這段話有幾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2.) 觀看示圖,用導讀的方法回答思考題:
第一句告訴我們:小河上……
第二句:半圓的……和水里的……連起來,好像一個……
3.) 指導感情朗讀:你覺得這里的景色怎樣?誰能把這美的感覺說出來?
過渡: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請同學們讀第二、三自然段,讀完后用一、兩句話告訴老師。
2. 學習二、三自然段。
1.) 小聲自由讀。
2.) 在這里發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誰能用一句話來告訴老師?(強調“橋洞”)
3.) 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把小青蛙和“看不見的小青蛙”的話用“___”劃出來。
4.) 檢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誰?你在哪兒?”
5.) 指導讀句 想一想:小青蛙兩次說話的語氣一樣嗎?從哪里知道的?
a. 指導按標點符號讀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讀:誰來當小青蛙?誰來當看不見的小青蛙?讓我們聽聽“看不見的小青蛙”怎樣學小青蛙說話的?(提示:學話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聲音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