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的含義。
3、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3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根據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說一說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再讀一遍題目。師:像“動手做做看”這樣的字樣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誰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書,拿出筆在書上畫出相關的語句。
(師板書:朗志萬 媽媽 伊琳娜)
2、過渡,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他提的問題,并讀一讀。(指名讀)
3、如果當時你在場聽到這樣奇怪的問題,你會怎么想呢?
4、師:課文中還有兩個小朋友,他們是怎樣說的呢?請同學們找到兩個小朋友說的話,同桌分角色練習讀一讀。
同桌分角色自由練習朗讀。
師引導:我認為這兩個小朋友的話應該讀出想也不想的感覺來。想也不想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個詞來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猶豫!
(師相機指導,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這種感覺。)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愿意嗎?(師導讀,生接讀。)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天給小朋友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生:“一個杯子裝滿了水……這是為什么呢?”
師:一個小朋友毫不猶豫地說──
生:“一定是金魚身上有鱗。”
師:另一個小朋友肯定的說──
生:“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師:伊琳娜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對,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來,于是回去問媽媽,媽媽說──
生:“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5、你如何理解媽媽說的話?(投影出示這句話)
、拧Q詞理解“光”。
、啤≈笇Ю首x: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鼓勵性的語氣)
、恰∧阍鯓釉u價這位媽媽?
、取∪绻阌龅绞裁磫栴}去問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怎么說呢?
小結過渡:教育的成功是有多種因素的,不要冷落生活中孩子任何一些看來幼稚可笑的問題,充分調動孩子們去親身動手動腦解決問題。
三、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伊琳娜受到媽媽的啟發和鼓勵決定自己動手做做看,我們來重復一下她的實驗經過好嗎?
(學生動手做實驗)
2、師:你聽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提出一個問題,通過你自己的實驗證實與他說的不一樣,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3、伊琳娜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在文中找一找這樣的語句,你怎么理解?小組討論學習:
⑴ 想:“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
、佟≈笇Ю首x“哎呀”。
、凇Q詞理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