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精選12篇)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1
師:請同學們靜心細讀第7小節(jié),想想有什么疑問?
生自由讀思考。
生:科學家明明提了一個錯誤問題為什么還哈哈大笑?
師: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急,答案都在課文里。伊琳娜很奇怪也很不服氣,可科學家為什么還哈哈大笑?這笑聲中包含著什么?大家可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要逼真,“奇怪、哈哈大笑”都要表演出來,科學家的話中能否把他笑的原因也說出來。
生十分投入對演,教室笑聲不斷,充溢快樂。
生生、師生表演,舉例如下:
表演一:
生:科學家老爺爺,您知識淵博,怎么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
生(哈哈大笑):你真是個愛思考,肯動手的好孩子,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表演二:
生(很不服氣):您這么有水平,為什么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
生(哈哈大笑):真不簡單,只有養(yǎng)成愛提問,愛思考,愛實驗的好習慣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表演三:
生:老爺爺,如果我不去試一試還不知道您竟然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
師(哈哈大笑):你敢于懷疑權威,善于認真思考,真是好樣的。請記住“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實踐才能得出真知。”
表演四:
生(很氣憤):給我們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你算是個科學家嗎?
師(哈哈大笑):我很欣賞你的勇氣,謝謝你的批評。我不故意提了一個錯誤的問題你們就一直迷信我,迷信書本,我想通過自己動手試一試,你的收獲一定不少吧!
生(不好意思):是的,謝謝您老爺爺。
【評析】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以讀書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巧借文本資源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的口語交際的表演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自由主動的學習空間,保證了學生活動的“面”和“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興致勃勃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自主建構、自由快樂表達、創(chuàng)造。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教材、作者的多維對話,學生個性化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師生情感的交流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諧。整個教學進程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氣息。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2
《動手做做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上,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還問孩子們?yōu)槭裁矗康氖亲尯⒆觽冎溃翱茖W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課會帶給孩子們很多啟迪,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進行教學時,我開頭設計了質(zhì)疑的問題: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學習課文就特別投入,效果也較好。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也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
我在教學中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漫出來”,讓學生給“漫出來”找個近義詞,再從生活中舉例子。語文源于生活,把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nèi)化。有個學生想到“總”,還有想到“只”。
不足之處:在生字詞的教學中復現(xiàn)太少,生字詞要采用意義識記方法,從“音形意”三個方面抓。低段語文的生字教學應該放在重要位置。缺少讓學生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給學生提示詞。還有就是課時劃分不夠合理。教學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在今后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動手做做看A案教學實錄,歡迎您來閱讀并提出寶貴意見!
學習目標
①會認“朗”等10個生字,會寫“另”等9個字。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③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想像,并把想像的內(nèi)容寫下來。
A案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當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你們是怎么做的呢?(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隨機評價)
②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齊說“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問的時候,是怎么做的?(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識記生字
①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要多讀幾遍。
②自主識字:學生自己識記生字,對自己認為難記的記,想辦法把它記住,把不好記的字標出來。
③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生字的情況。
a.
告訴同學,自己是怎樣記字的。
b.
討論:不好記的字怎樣把它記住。
④全班討論。
a.
全班齊讀去掉音節(jié)的生字。
b.
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老師鼓勵、尊重學生各自的識記方法)
⑤書寫生字。
a.
討論如何把字寫正確、寫好看。
b.
完成課后“我會寫”的內(nèi)容,老師巡視指導。
c.
學生展示自己所寫的字,老師隨機評議。
學生自讀課文,用“__”勾出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孩子們,誰來告訴大家,科學家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課件出示朗志萬的問題。生齊讀)
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學生自讀課文,想想孩子們聽到科學家的問題是怎么想的?用筆勾畫出來。
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符號。
②小組討論解決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③交流體會。
老師重點引導體會句子中帶橫線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實踐。(課件出示相應課文內(nèi)容)
a.
伊琳娜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b.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拓展課文內(nèi)容
①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你想這時她可能會說些什么?
②學生思考后自由發(fā)言。
③鼓勵學生把自己說的話試著寫下來。
④老師小結。
鞏固生字
①做組字游戲。
②出示要求會認、會寫的字,學生進行組詞競賽。
課外作業(yè)
動手做做課文中的實驗:把放入水中的物體變一變,仔細觀察,漫出水的多少與放進物體大小有沒有關系。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動手做做看》A案,動手做做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4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tǒng)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
教學目標:
1、復習認識的生字,會寫“哄、騙”兩個字。
2、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fā)。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通過動手實驗初步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會寫個生字,感受故事的趣味,初步具有不迷信權威、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生字。
教師個案:
1、認讀詞語
2、聽寫:快慢、漫出來、問題、提出
二、理解課文
1、課文里的科學家是誰啊?他提出了一個什么樣問題?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
學生找到后,讀出來。教師指導讀出奇怪的語氣。
2、小朋友們聽到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呢?
學生找出句子,練習朗讀。
3、伊琳娜和別的小朋友想的一樣嗎? 她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指導學生讀好“媽媽的話”。體會“光”還能換成什么詞?
教師總結
4、請一位小學生做實驗。其他孩子觀察。提示孩子用上學過的詞,解釋實驗。
5、做完試驗后,采訪孩子,你做完實驗后,你會怎么想,怎么說?
知道朗讀,讀出伊琳娜的語氣。
師:伊琳娜和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同學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生:(找到伊琳娜對朗志萬說的話)小聲自讀,并陸續(xù)舉手。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體會,并讀給大家聽?
生甲:我覺得應該用生氣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因為伊琳娜覺得自己受了騙。(生用生氣的語氣讀。)
生乙:我覺得應該用質(zhì)問的語氣來讀。(生大聲用質(zhì)問的語氣朗讀這句話)
(師表揚他們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練習朗讀。
三、拓展實踐,深入探究
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朗志萬和伊琳娜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組內(nèi)交流
師:(總結)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意見時,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敢于大膽質(zhì)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問號變成經(jīng)過實踐解決后的大大的感嘆號!(完成板書)
四、知道學生書寫“哄騙”兩個字。
1、知道學生觀察自行,需要注意什么?
2、書寫
3、反饋知道。
五、靜思名言,深化認識
生:齊讀名言,背誦名言。
學生抄寫名言,積累知識。
六、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展示。
板書: 13、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 哄騙? 伊琳娜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5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伊琳娜對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感到奇怪。她動手做實驗,發(fā)現(xiàn)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朗志萬知道了,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啟發(fā)學生懂得對別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動腦筋思考、動手做做看。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如果放進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這是為什么?”兩個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講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回到家在媽媽的啟發(fā)下動手做做看。實驗結果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
第三部分講第二天伊琳娜去問朗志萬。朗志萬說: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1.瀆課文,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意思。
2.懂得對別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動腦筋、思考、動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一條金魚。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同學們,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動腦筋思考嗎?你動手做了嗎?(學生說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幾個小朋友對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就有不同的做法。那么,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了什么問題?后面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鱗 哄 騙
2.理解詞語。
哄騙:用假話或手段騙人。
漫:水過滿,向外流。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回到家里動手做實驗,實驗結果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朗志萬知道了,說: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四、再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導閱讀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說說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提了一個什么問題?
(一只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可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
2.你覺得朗志萬的問題提得怎么樣?表現(xiàn)在哪兒?
(問題提得很“奇怪”。表現(xiàn)在“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可不是這樣。”意思是說如果放進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
3.分組思考討論: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回答?
(一個小朋友說:“這是因為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小朋友回答。)
二、指導閱讀第四至五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為什么要動手做實驗?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2.伊琳娜為什么覺得他們都沒說對?
(“金魚身上有鱗,水就不會漫出來”和“金魚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邏輯。)
3.做實驗,體會伊琳娜看到實驗結果后會怎么想?
(實驗結果水明明是漫出來了,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科學家為什么這么說?是不是哄騙我們小朋友呢?還是媽媽的話正確,不能光想,要動手做做看……)
三、指導閱讀第六至七自然段。
1.默讀課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畫出伊琳娜和朗志萬的對話,體會其中的意思。
2.體會伊琳娜話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為一名科學家不應該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您本來就知道放進—‘條金魚后,水也會漫出來,還提出這樣的問題,哄騙我們小朋友。)
(2)指導讀出生氣的語氣。
采取學生自己練讀、評讀的形式完成。
3.體會朗志萬話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什么?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而且還要動手做一做。)
(2)指導讀出語氣。
4.分角色配合讀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小結。
1.讀后,你從伊琳娜動手做實驗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2.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組內(nèi)陳述觀點和理論、集體匯報。)
課內(nèi)練習
一、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問題( )地微笑
二。按要求積累詞語。
例:越想越生氣
越 越 越 越 越 越
三、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
1.伊琳娜問朗志萬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語地說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發(fā)愁忽然聽見莎莎大叫起來媽媽床單上有一只花壁虎快來看呀。
四、按要求摘錄書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動手做實驗。她——。哎呀,不一樣,水三二。
五、閱讀課文片斷,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 )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 )地笑了。
1.在括號中寫出帶點詞的近義詞。
2.乙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朗志萬的話是什么意思?
3.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
說說你的理由。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6
【學習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讓同學認識10個生字,會正確書寫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并會根據(jù)課文情境想像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后可能會說些什么。
3、使同學初步懂得“不能迷信他人說的話,凡事都應該自身動腦筋考慮或實踐一下,科學發(fā)現(xiàn)就是從我們身邊開始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學習重點】
認讀、會寫文中生字;培養(yǎng)同學大膽質(zhì)疑的意識,培養(yǎng)探究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
教師拿出一個裝著大半杯水容器,問:現(xiàn)在我要將這個蘋果放入杯中,你們猜測一下,會有什么變化?假如放入別的東西呢?
二、探究問題,學習生字
1、提出疑問:可是,有位叫朗志萬(板書并隨即學習生字“朗、志”)的法國科學家卻提出了這么一個奇怪的問題:(出示)
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假如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
⑴ 這個問題很長,誰能把這么長的問題讀清楚?結合學習“漫”。
⑵ 假如當時你在場,聽了這個問題,會怎么想呢?(讓同學充沛發(fā)表意見,了解小朋友們的想法,為下一步教學做準備。)
⑶ 想不想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學家的問題的?(引導讀書,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
⑷ 反饋,引導深入理解。出示:
一個小朋友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
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但自身又想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里問媽媽。
① 想一想,當時,他們?nèi)齻人說話的語氣,然后讀一讀。
② 匯報朗讀,并結合“鱗”、“伊琳娜”四個生字的教學。
你贊同誰的觀點?并說說理由。(打開同學思路,了解同學的思維特點。)
⑸ 學習媽媽的話,理解其中的含義。出示:
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① 讀好媽媽的話。
② 說說對媽媽話的理解。想一想,媽媽為什么要這么說?
⑹ 了解伊琳娜的實驗結果和教授這樣問的目的。
① 讀第五節(jié),尤其讀好“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一句結合學習“哎”字。
② 讀好伊琳娜生氣時說的話,體會她當時的心情。結合學習“哄騙”一詞。
③ 讀讀科學家的話,說說自身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伊琳娜聽懂了科學家的話,你聽懂了嗎?
⑺ 平時你懷疑過大人說的話嗎?為什么懷疑?(結合對同學的“大膽質(zhì)疑、勇于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
2、復習鞏固生字,練習復述故事:
⑴ 看板書認讀生字詞語:朗志萬 伊琳娜
漫 魚鱗
哎呀 哄騙
⑵ 試一試用上這些詞語,說說今天學的故事。
三、小結提升
1、褒揚同學們這節(jié)課的課堂表示。
2、談談老師與同學們學了這一課的收獲。
3、能告訴我你們的收獲嗎?(根據(jù)小朋友們的發(fā)言,加以整理學習本課所得,出示單元提示,再一次認識“做生活有心人,用自身的勞動和智慧去發(fā)現(xiàn),去發(fā)明。”的道理。)
四、練習書寫
1、看田字格,說說自身難以寫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個字寫一個,教師巡回檢查,抓住典型講評。
3、完成其余生字的書寫。
【教后感】
1、同學的思維空間是比較大的,就是需要我們老師去引導、開發(fā)。如本課中,我讓同學猜測:在裝有水的杯子里放入蘋果,會有什么變化?同學的回答有:水漫出來;水漸漸升高;水滿起來了……這說明同學是有一定的生活體驗的,我們教學就是要經(jīng)常喚起同學的生活體驗,協(xié)助理解課文。再如當我出示科學家的問題后,又說“假如當時你在場,聽了這個問題,會怎么想呢?”其中有個同學的思維很獨特,他說,這條金魚可能是塑料的`。這個答案我也沒有想到,也肯定不符合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但我認為小朋友的獨特思維應該大加鼓勵,所以我說:“你真是個會動腦的小朋友,想得就是跟他人不一樣。這個答案老師都沒有想到。”小朋友經(jīng)歷了這樣的學習體驗后肯定會去更多地動腦筋,想他人沒有想過的東西,甚至是他人不敢想的東西。
2、板書的合理設計,作用很大。本課的板書設計,一方面把所有的生字新詞通過老師認真的書寫反映在黑板上,給同學一個書寫的示范,并可以持久進入同學的視網(wǎng)膜,另一方面將這些詞語與人物的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便于同學利用它概括語言,復述故事,鞏固詞語的運用,一舉多得。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7
【說教材】
一、教材出處、內(nèi)容、地位
《動手做做看》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篇閱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么。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fā)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yǎng)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二、《新課標》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
1、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句,積累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等。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jù)《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第一課時目標完成情況,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fā)。
⑵ 知道什么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興趣。
2、能力目標:
⑴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能比較認真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行為。
3、情感目標:
⑴ 感受動手做的樂趣,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⑵ 喚起學生善于思考、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確立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科學家的真正目的,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說教法、學法】
基于上述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與學生心理及認知特點。我采用了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中去體驗、思考、領悟,并啟動師評、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說教學程序】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設身體驗
2、學習課文,深入探究
3、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4、總結評價,回味升華
5、布置作業(yè),積累延伸
下面,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設身體驗
《動手做做看》既是課題,又是文章主題,我便順水推舟如下導入:“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第13課《動手做做看》,請大家先來動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如此直截了當,一語雙關,不但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呼應課題。
接著,我以“偷梁換柱”之法,將文中科學家向小朋友提出的問題拿來考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師生問答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可算作一種知識權威。學生與文中小朋友的年齡相仿,有著相類似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xiàn)和心理活動與文中有著極強的雷同性。這樣,就利于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為下一步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和感情朗讀打好基礎。
二、學習課文,深入探究
情境之后,教師由權威搖身變?yōu)閷W生的學習伙伴,笑問:“剛才老師提的問題,你們不覺得熟悉么?在哪見過?”在學生恍然大悟間,教學戲劇性的進入第二程序。學生此時學習習興趣倍增,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
第二程序是全課的重點部分,教學的三維目標要在這里實施體現(xiàn),教學重、難點也要在這一程序中解決。諸多目標若想做到“剪不斷,理還亂”,就得像蜘蛛結網(wǎng)那樣──圍繞一個中心,有序地連線,恰當?shù)拇蚪Y,將教學的過程組成有機整體。基于此,我確立了“邏輯推進,各個擊破”的教學策略。將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點分散到兩大環(huán)節(jié)中,如:第一大環(huán)節(jié)(1~5自然段)圍繞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從幾個小朋友不同的表現(xiàn)著手。第二大環(huán)節(jié)(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緒變化,以人物對話為切入點。如此,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圍繞課文內(nèi)容這個中心,有序地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并恰當?shù)倪\用討論、交流、實驗、評價、點撥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手段,隨著課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相機落實各項目標,解決教學重點,并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完成難點的突破。
三、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依據(jù)上述理念,這一程序中,我讓學生進入角色,再次感受、體驗,將領悟內(nèi)化,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同時啟用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鞏固教學重點,落實能力目標。
四、總結評價,回味升華
這一程序設計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回味教學難點。并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布置作業(yè),積累延伸
最后一環(huán)節(jié),我布置學生在課外書或網(wǎng)上收集名人名言,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習空間,鍛煉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說板書】
本課板書在設計上力求簡潔、直觀、條理清晰。既概括本課要點,又便于學生理解記憶,進而輔助教序,提高學習效率。
13、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 伊琳娜
? 想、做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8
《動手做做看》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的主題都與“動手、動腦,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有關。
其中《動手試試看》這篇文章主要講科學家郎志萬通過哄騙小朋友“裝滿水的被子放進其他東西會漫出水,但放進金魚就不會漫出水”來啟發(fā)小朋友“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從而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這個是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理解這一點的同時,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想象,能把“伊琳娜聽懂了郎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這時她可能會說些什么”的說話內(nèi)容寫下來。
認字、識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幾個知識與能力目標比較順利地完成。按照識字課“檢查預習、讀文、寫字”這三個步驟進行,因為預習得比較充分,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第二課時在熟讀課文,基本上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后,我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即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問題如下:“郎志萬是惡意哄騙小朋友還是善意的呢?你怎么知道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來,即文中最后一段。讓學生齊讀這一段后,我問:“伊琳娜非常聰明,聽懂了郎志萬的話。你們聽懂了嗎?郎志萬的話是什么意思?”孩子們都能說出“即使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這一點,基本上也達成了教學目標,可是有些孩子的理解就偏差很大,比如“科學家的話都不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等。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想象伊琳娜會說些什么。很多孩子就說:“謝謝你。”或者是:“我以前以為科學家的話都是真的,現(xiàn)在我知道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真的,要動手做做看。”動筆寫的時候,普遍就寫了一兩句話,有些什么甚至一句話都寫不出來。
我自己想象,覺得伊琳娜當時也不會說很多的話,畢竟是個小孩子,她可能會說:“原來科學家的話也未必是真的!我以后要做個動手、動腦,凡事做做看的人。”但上課時我對大部分學生回答出的相似的答案,感到有點惱火,最后搞得寫字的時間也不夠了。這是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但是對于“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想象,并把它寫下來”這個知識點,我總覺得是自己引導得不夠,但要怎樣才算合情合理,自己也有點疑惑。懇請指教。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9
《動手做做看》是我曾經(jīng)上過的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矗康氖亲尯⒆觽冎溃翱茖W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這課時,孩子們處于低年級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tǒng),不夠精確,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的思維初步發(fā)展,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chǎn)生不自覺地模仿行為,活動的依賴性較強。這篇課文對于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并不容易。根據(jù)他們身心發(fā)展特點,宜于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上完公開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著交流搜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jīng)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問題呢?”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10
一、導入
1、你們平常在家都自己動手做過什么嗎?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關于動手的課文。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師范讀課文。生給課文標上自然段的序號。
2、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么呢?請七個小朋友分別把這篇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思考:朗志萬提的什么問題?
3、這些同學讀得真不錯,讓我們向他們學習,請全班同學把這篇課文一起讀一遍,好不好?(全班齊讀課文。)
4、誰來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5、小朋友聽后是怎么回答的呢?請你找到文中的句子讀一讀。
6、其中有一個小朋友不相信他的話,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她是誰呢?(伊琳娜)
請女同學把第四自然段讀一讀。
并請一生讀媽媽的話。板書“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線畫出來。
三、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1、那結果到底是怎么樣的呢?百說不如一做,讓我們做做實驗來看看結果,怎么樣?
2、(師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3、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結果是——水溢出來了!
4、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5、請同學們再讀第五段。體會驚訝的語氣。
四、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1、伊琳娜和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同學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生氣,覺得自己受了騙)
2、讓我們像他們一樣,讀讀這句話,讀出自己的體會。
3、同桌互相交流,怎么樣理解這句話的。
4、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愿意嗎?(分角色朗讀。)
5、說說寫寫: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五、拓展實踐,深入探究
1、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那其他人說的話是否都是對的呢?
生自由發(fā)表對論斷的看法。
2、伊琳娜長大后會是個怎樣的人呢?回家查找資料。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本課生字,認識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2、使學生懂得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教具準備】
生子卡片、課件、調(diào)色盤、畫筆、金魚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請看,老師手中拿著兩種什么顏色的水粉顏料呢?
2、把這兩種水粉顏料混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顏色呢?
3、那究竟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老師就動手做做看。(當場演示)
4、哎呀,真的變成綠色了,同學們凡是對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個清楚就必需要齊讀課題。
過渡:那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故事呢?我們來學習好嗎?
二、初讀課文,認字詞
1、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借助課文下面的拼音讀準字音,自己開始讀吧。
2、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課文中的生字朋友你們都認識了嗎?誰愿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讀這些生詞。
3、小老師當?shù)谜姘簦矗F(xiàn)在拼音沒了,你還會讀嗎?愿意開火車讀嗎?開始吧。
4、同學們讀得真不錯,現(xiàn)在只剩下生字了,請同學們拿出生字卡片,把自己認識的擺在桌子上,不認識的可以問問同桌或請教拼音朋友。
5、同學們看,老師把生字朋友集中在卡片上,會讀的同學老師抽到哪里你就讀哪里,只要認識就大聲讀,不需要舉手了。
6、對這些生字你們都是怎么認識的,說說吧。
過渡:剛才老師見識了同學們識字的本領,下面請同學們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伊琳娜這時的表情怎樣?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后來的表情又怎樣了呢?那伊琳娜為什么生氣了?后來她又為什么高興了?
三、朗讀感情
1、請你們帶著這兩個問題試著默讀看看有哪個同學能做到不出聲。
2、同學們讀得不錯,請你們分小組去討論一下伊琳娜為什么生氣了,你是從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中知道的?后來她又為什么高興了,你又從課文的哪個自然段中知道的?討論完后再分角色讀一讀,開始吧。
3、好,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
⑴ 師:伊琳娜為什么生氣了?是從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中知道的?我們來看這位同學說對了沒有,請一位同學讀第1自段,第1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生:向小朋友們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師:奇怪是什么意思?
生:出乎意料難以理解。
師:我想請同學來讀讀這個奇怪的問題形式:個別讀(2~3人),全班同學提出奇怪的問題后課文中的兩個小朋友說得是不是一樣呢?
生:不。
師:那么他們又是怎么說的`呢?我請同學來讀一讀(2~3人讀→師引導用的語氣去讀→再請2~3人讀→師表揚 )伊琳娜覺得他們有沒有說對?
生:沒有。
師:她回到家里問媽媽,媽媽是怎么說的呢?請女生(2~3人)讀媽媽說的話→師引導用鼓勵的語氣去讀→并讓學生我想的意思,(只想不做→全班女生讀)伊琳娜聽了媽媽的話后,她是怎么做的呢?我請同學來讀第5自然段,再請1位女學生扮演伊琳娜來做這個實驗。讓全班學生觀察伊琳娜這時的表情怎樣?(生氣)伊琳娜為什么會生氣呢?
生:因為伊琳娜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證明了朗志萬的問題是錯誤的,所以很生氣。
師:接著第二天一早就對朗志萬說了些什么?誰會讀 (請2~3人→教師引導讀出生氣的語氣)提問:這個語氣該怎么讀呢?她又為什么生氣了?
生:因為伊琳娜認為科學家朗志萬在哄騙小朋友,所以她越想越生氣。
師:哄騙換個詞還可以怎樣說意思相同欺騙,欺騙是不是個好詞?
生:不是。同學們以為朗志萬不是在真的欺騙他們,他是善意的欺騙,他就是想看看有沒有孩子遇到問題時不去動腦筋想了,還必須動手做做。
⑵ 后來,伊琳娜為什么又高興了,是從課文的哪個自然段中知道的?
(生:是從課文的第7自然段,那朗志萬是怎么回答的呢?用 畫出朗志萬說的話,再讀一讀。)
⑶ 讀后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出示板書)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伊琳娜高興地笑了。
4、假如你是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你可能會說什么?
(生說→把你說的寫下來)
5、反饋:課文讀到現(xiàn)在你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四、拓展
請同學們看,老師這兒有裝滿石子的瓶子,里面還可以放東西嗎?(生說師做試驗后并點題:對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個明白,必需要動手做做看。 )
五、板書設計
生氣(圖) 高興(圖)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動手做做看》片斷賞析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的含義。
3、能動手實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疑問。
過程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樂于實踐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大膽質(zhì)疑,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具學具
魚缸、金魚、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裝有沙的小盆。
課時分配 一課時
教學過程實錄與反思
一、初讀設疑,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學習第七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7、動手做做看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他提的問題,并讀一讀。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提出的懸念就吸引住了學生,并相機提出了讀書要求。學生興致盎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讀書聲。
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并勾畫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師:(學生學完以后)誰來讀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生:(一名男生站起來大聲朗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師:不僅找得正確,而且讀得流利,聲音也響亮,真不錯!還有沒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生甲:是因為魚的重量很輕,它浮起來,水就溢出來了。
生乙:是因為杯子很小。所以水會溢出來。
生丙:是因為魚占據(jù)了杯子的空間,所以水溢出來了。
生丁:要知道答案,就應該做做實驗!
……
評析:給學生充分說話的空間, 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二、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師:看來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同學們說得好,百說不如一做,我們做做實驗來看看結果,怎么樣?
生(齊答)好!
師:(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師: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結果是——
生:(興奮地齊答)水溢出來了!
師: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很高興,知道了朗志萬說的話是不對的。
生乙:通過做實驗,我知道了如果自己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就要做實驗。
評析: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形式,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沒有煩瑣的分析講解,而是充分滿足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自己在動手實驗、觀察中得出結論。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結合,語文教學活動化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
三、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師:伊琳娜和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同學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生:(找到伊琳娜對朗志萬說的話)小聲自讀,并陸續(xù)舉手。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體會,并讀給大家聽?
生甲:我覺得應該用生氣的語氣來讀這句話,因為伊琳娜覺得自己受了騙。(生用生氣的語氣讀。)
生乙:我覺得應該用質(zhì)問的語氣來讀。(生大聲用質(zhì)問的語氣朗讀這句話)
生丙:我覺得應該讀出急匆匆的感覺,因為伊琳娜一定是跑著去找朗志萬的,她想知道朗志萬為什么騙他們。(生用較急促的語氣讀這句話)
……
(師表揚他們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師:他們的體會各不相同,也讀出了自己心中的獨特感受,讓我們像他們一樣,讀讀這句話,讀出自己的體會。
生:齊讀這句話。
師:課文中還有兩個小朋友,他們是怎樣說的呢?請同學們找到兩個小朋友說的話,同桌分角色練習讀一讀。
生:同桌分角色自由練習朗讀。
師:請一組同桌分角色朗讀兩個小朋友的話。
生:一組同桌起來朗讀。
評析:師讓其他同學評讀,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生生互動,共同提高。
生甲:他們讀得很流利,但我認為第二個小朋友的話應該讀得肯定一點,像我這樣讀
(生大聲讀,師表揚他的自信與對角色的理解)
生乙:我還認為這兩個小朋友的話應該讀出想也不想的感覺來。
師引導:想也不想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個詞來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猶豫!
(師相機指導,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這種感覺)
生:分男女生讀這兩句話。
生:齊讀這兩句話。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師導讀,生接讀)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天給小朋友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生:“一個杯子裝滿了水……這是為什么呢?”
師:一個小朋友毫不猶豫地說——
生:“一定是金魚身上有鱗。”
師:另一個小朋友肯定的說——
生:“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師:伊琳娜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對,于是回去問媽媽,媽媽鼓勵她說——
生:“動手做做看”
師:伊琳娜做了實驗,覺得朗志萬說的不對,她找到朗志萬,大聲質(zhì)問他說——
生:“你為什么要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師: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
生:“我不是……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評析:教師毫不吝惜地給了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
同樣是讀課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樣,而每一次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時,教師的激勵語言無疑為學生注入了催化劑,學生讀得那么投入,那樣認真,真正從學習中體驗到了成就感,自我價值和成功自豪感。教師領著學生一起讀書,既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和概括能力,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又凸現(xiàn)了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走向教材的新教學理念。
四、質(zhì)疑過渡,深化認識
師:現(xiàn)在,你們贊同“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嗎?(師板書)
生甲:我同意這句話的說法,因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
生乙:我也同意這句話,科學家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可能出錯!
……
評析:沒有教師的說教,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從讀書、質(zhì)疑、實驗、探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出正確的認識。教師合理地、科學地處理了文本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飽含哲理的話,一定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五、拓展實踐,深入探究
師: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那其他名人說的話是否都是對的呢?
(向生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論斷:“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兩個鐵球同時從空中落下,十磅重的一定先著地。”)
生:自由發(fā)表對論斷的看法(氣氛十分熱烈)
師:看來,對這個論斷,大家都有疑問,用什么方法解決現(xiàn)在的疑問呢?
生:做實驗!
師:提出實驗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做實驗,把裝有沙的小盆放在課桌底下,實驗者兩只手腕放在課桌邊緣,以盡量保證兩個鐵球處于同一高度,然后在一名同學的口令聲中同時將鐵球放下。其余同學觀察實驗結果。做實驗至少兩次以上,才能填寫實驗報告。
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師巡視)
(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后,師讓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
生甲:我們的實驗結果是兩個鐵球中小的先著地。
生乙:我們的實驗結果和他們不一樣,是大的先著地。
生丙:我們的實驗結果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對實驗結果不做評判)意大利的數(shù)學家伽俐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這個實驗,你們想知道實驗結果嗎?
生:(迫不及待地)想!(師出示題目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短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讀)
師:用波浪線勾出實驗結果,橫線勾出人們從伽俐略做實驗這件事中明白的道理。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短文,并勾畫答案。
(生完成后,師讓生匯報)
生:(一生站起來回答)伽俐略的實驗結果是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人們從伽俐略做實驗這件事中明白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板書)
評析:
在對教材內(nèi)容理解后,“兩個鐵球”的問題是教師設置的又一個懸念,掀起又一次學習活動的高潮。和前面一樣,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學生探究的欲望,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觀察、讀書,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得出結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綜合能力。
但是,作為語文課,在僅有的40分鐘內(nèi)開展了兩次自然科學實驗,過多地進行非語文活動,占據(jù)了對本課教材的閱讀理解時間。是否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延伸至課外更合理?值得研究。
六、聯(lián)系生活,以知導行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人(板書)都會對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時候,你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呢?小組內(nèi)交流。
生:組內(nèi)交流
(生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
生甲:我哥哥告訴我說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我不是很相信。后來,我看《探索》這個節(jié)目才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的墓。(師板書:看)
生乙:我同學說蝙蝠是一種鳥,后來我看了一篇童話故事,才知道蝙蝠是哺乳動物。(師板書:讀)
生丙:我外婆說用手指月亮,月亮就會割你的耳朵,我問老師才知道,根本不會這樣。(師板書:問)
生丁:爺爺告訴我說天上打雷是因為雷公和雷母生氣了,后來我查資料才知道,雷是由于帶著不同極的云相撞才形成的。(師板書:查)
……
師:看來,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而同學們也采用“看、讀、想、問、查”等也是“動手做做看”,真不簡單。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談自己的收獲……
師:(總結)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意見時,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敢于大膽質(zhì)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問號變成經(jīng)過實踐解決后的大大的感嘆號!(完成板書)
師:讓我們一起再讀讀課文中朗志萬對伊琳娜說的話,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感受!
生:齊讀
評析:始終不忘教學的根本——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
關注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啟迪學生以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現(xiàn)象,使學生終身受益。這是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體現(xiàn)。
七、靜思名言,深化認識
師:在本節(jié)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師出示名言)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生:齊讀名言,背誦名言。
評析:既注重了語言的積累,又體現(xiàn)了價值觀的導向。
八、延伸課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師: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可我們實踐活動卻永遠不會結束。老師這里有三個論斷,如果你們心中有疑問,希望你們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一去探究。相信你們都會成功!
(師出示三個論斷)
1、鳥多的是,是不會滅絕的。
2、魚靠尾巴在水里游動。
3、吸毒對人和社會都有很大的危害。
評析:課文學到這兒,按理可以結束了。但是,教師又留下了三個有關自然界的、人類的問題,又一次給學生提供實踐研究的內(nèi)容,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總評:
該課反映了教師對課程改革充滿期望,傾注熱情,正努力轉變教育思想,實踐《小語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主要特點如下:
1、該課教師發(fā)揮了創(chuàng)新精神,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也具備一定的整合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nèi)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yōu)殚_放的教學。
2、教師努力凸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理念,較好地轉換了角色位置。在“大語文教育體系”中,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才干,引導學生自主地學語文,用語文。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積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蘊,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終身受益。
3、但是,該課在僅有的40分鐘內(nèi)開展了兩次自然科學實驗,過多地進行非語文活動,占據(jù)了對本課教材的閱讀理解時間。如將“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閱讀和實驗延伸至課外是否更恰當。
反思:
該課也客觀地反映了當前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努力實踐《小語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的過程中有失偏頗。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課內(nèi)外的結合,否定“教材中心論”是對的,但課本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訓練語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應避免忽視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而過早、過多地進行表演、畫畫、科學實驗等非語文活動。小語課程性質(zhì)——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需要進一步準確理解和體現(xiàn)。
附板書:
7、
動 看 科學家
手 讀 哲學家
做 想 其他人
做 問 不一定都是對的
看 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