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回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看科學.本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解釋了"回聲"這一物理現象,捧讀本文,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本文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聲引來了另一只"小青蛙",還調皮地學他說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原理.
本文是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極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詞句訓練,朗讀訓練的重要憑借.
二.學情分析: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必須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都知道,興趣是與情緒相關的一種力求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學生對所學知識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巧妙地運用用電教輔助教學,適時用課件展示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能把學生帶入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愛學"," 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重視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故我班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斷提高,朗讀的積極性也也較高.在本課的教學中,依然要以"讀"為主線,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引導學生在讀中體驗,讓學生自己加工處理課文的符號信息,與課文對話交流,進而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演示,把抽象的聲波形象化,使學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回聲的原理,重難點迎刃而解.
三.設計理念:
學習過程的設計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旨在是學生學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的探究學習,強調了以生為本,以讀為本.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還不太具備主體意識,教師必須培養和引導他們,創設發揮學生主題性的情境,激勵和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閱讀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實踐,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表現在:感知個性化,表現個性化,朗讀個性化,力爭收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助講的效果.
3. 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本課中就可以有效利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在直觀的場景和實驗之中理解回聲的原理.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七個生字,會寫十個字.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興趣.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不同的語氣,理解青蛙媽媽言行的語句,懂得水的波紋和聲音的波紋相似點,從而明白"回聲"原理.
難點:理解"什么是回聲,以及為什么會產生回聲"這一科學知識.
六.教學策略:
《回聲》是一篇科學童話,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作為講讀課文,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課.教學時應主要采用以讀為主,以詞句訓練為重點,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和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回聲及產生回聲的原因.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