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教學設計
三、難點理解明詩意
1.這些景物分別是怎樣的呢,看看圖,說一說。
( )的籬落
( )的小徑
( )的兒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樹
2.讀詩句,詩句分別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說一說。(交流:指導圖文對照了解“疏疏、深;指導聯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圖并根據語境強調“走”在古時指的就是跑。)
“無處尋”用你自己的話該怎么說?在學過的哪句詩句里也有“無”指“沒有”的意思?(回想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泉眼無聲惜細流、鄉音無改鬢毛衰。)
3.再讀詩句,讀好節奏。
【設計意圖】詩句的感悟必須以正確的字詞理解為基礎,在理解過程中,摒棄教師的獨白,讓學生聯系前幾學期所學的詩句,并輔以畫面幫助,在聯系中發現古詩理解的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識,掌握了語言規律,使學習有規律可循。
四、吟吟誦誦入詩境
1.我們讀著詩句,就仿佛跟隨詩人楊萬里欣賞到了田園風光,請你把欣賞到的景色說給大家聽。(交流說詩句的大意,不求統一: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深長的小徑,樹上的花兒謝了葉子還沒成陰。兒童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蝶兒飛進菜花叢中沒法找尋。)
2.看著這樣的景色,這樣的情景,詩人楊萬里會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最喜愛的最有感受的詩句讀一讀。(預測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艷,景色美麗;兒童天真,蝴蝶活潑,生機盎然;徑深人少,田園清幽。)
3.配樂讀詩。(播放古箏曲)這是詩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請你隨著音樂把詩誦讀一番,讀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著圖吟誦給同學們聽嗎?(指導有感情背誦)
【設計意圖】入詩境、悟詩情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在交流中強調情感的激發,讓學生與詩人的情、詩句的境形成共鳴,因此安排了說詩意、入詩境、抒詩情環環相扣的步驟。
五、圖文對照編故事
1.這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在詩人眼里不僅僅是一個鏡頭。你仔細看,你能看到這個追蝶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嗎?黃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樣的情景,那孩子會怎么想怎么做?展開想象,說給同學聽聽。
(附片斷:這時,從小路的遠處,跑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趕一只黃色的蝴蝶。黃蝶兒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與他捉迷藏。追了一會兒,黃蝶兒大概也飛累了吧,它停了下來,歇在路旁的籬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腳,眼睛緊盯著蝴蝶,一邊用袖子去擦臉上的汗珠。詩人這時仔細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圓圓的臉上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愛。淡紫色的短褂,藍色的長褲在暮春的田野里顯得更加艷麗。說時遲,那時快,小孩雙手一攏,猛地朝蝴蝶撲去。可是還沒等他把手合攏,那蝴蝶已機靈地扇動翅膀,飛進油菜花叢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著那一片金黃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惱,滿臉的不高興。他瞅了詩人一眼,便蹦跳著跑開,去尋找新的快樂。)
2.課外作業:這一句詩,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集故事,請你先把詩背給爸爸媽媽聽,再把詩句編成故事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