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教學雜談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小學 盧紅霞】
今天上了一課《筍芽兒》。
在教學中沒有按照教學設計來進行。講著講著突然覺得這篇課文真美。我把本課安排成了表演形式。在表演中體會朗讀。通過同桌互相表演,從四人小組中選能手表演,最后進行全班的匯報演出。孩子們一直很興奮。正因為有了表演的基礎,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我沒有費多少力氣,就已經初步掌握了要運用的感情和語調。其中的關鍵詞語“鉆”在學生的表演中表現非常的突出,在孩子們的扭動的向上的身段中展示無疑。已經用不著講解了。
有趣的是,在讀到雷公公的“轟隆隆”時,他們竟然用小手擂桌面,從而產生的效果與雷聲真的差不多。我默許了他們的大膽。可能是因為在讀,在表演的時候,孩子們非常的放松,在擴展“筍芽還能看到哪些美景”的時候,他們的思路稍加提醒就已經變寬了。一些精彩的句子出現了:看見了一群小朋友在春游;看到了五顏六色的小花向我們點頭;看到了小河的冰融化了,一排排著向前跑去;看到了小兔和小松鼠在做游戲;聽到了黃鶯在清唱歌,那歌聲把筍芽都迷住了……說實話我聽得都入了迷,可是孩子們還在繼續(xù)。我想這可能就是輕松的課堂帶來的師生互動,在互動中產生了新知識的效果吧。做為班主任,很多時候要講很多的要求“這不許”“那不許”,久而久之,臉孔越來越嚴肅,想在課堂上與孩子近一些,可是長時間的習慣卻又不易改變。所以,盡力的創(chuàng)造一種生態(tài)的課堂,與學生的感情最大限度的拉近。是新課改中班主任應該注意的問題。我想有時公開課上,學生怯怯不敢發(fā)言,也與平時的嚴格有很大的關系。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小學 陳 燕】
這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選擇一處春景,展示春天生命力的旺盛。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娃娃,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春雨的聲音是春姑娘彈奏的樂曲,春雷的聲音是雷公公敲響的大鼓,一層層的筍殼是竹媽媽給筍芽兒穿上的一件件衣服。在本課教學時,我讓孩子們找外因探究內因自讀自悟在筍芽兒成長的路上都有誰在幫助它?有他人的幫助自然不錯,但是更主要的還應該*誰?在自讀自悟時孩子們發(fā)現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詞語表達,可見我們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多彩,因此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注重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提高寫作,閱讀水平。
【浙江省余杭市實驗小學 蔡硯萍】
〖發(fā)揮簡筆畫作用,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利用簡筆畫,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生的感情表達是直接表露為主的,但由于他們能力有限,往往表達得太簡單或錯亂無序,利用簡筆畫可以幫助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有條理地說。看圖時,讓學生懂得怎么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如《筍芽兒》一課,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說出筍芽兒聽了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弟弟的話以后怎樣做?利用簡筆畫將課文描寫的四幅圖再現在黑板上,展示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并把抽象的文字就為形象直觀的畫面,使學生豁然開朗,在形象畫面的導行下,就能有條理地回答“筍芽兒”,聽了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的話后怎么做了,從而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得到較好的訓練。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二小 劉衛(wèi)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