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教學雜談
〖讓“表演”成為課堂亮麗的風景線〗
“表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引進課堂是無可非議的。隨著“愉快教育”的開展,“表演”已為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所應用。是的,表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表演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表演有助于學生感情朗讀。
教學《筍芽兒》一課時,我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想象扮演筍芽兒“央求”竹媽媽讓他到地面上去的情景。學生通過熟讀課文,對文本已經有初步的感受和體驗,加上老師的點撥筍芽兒會怎樣央求?聯系實際情況。通過表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筍芽兒的話要撒嬌、尖嫩的語氣,而竹媽媽的話則要擔心害怕,聲音要粗一些。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小學競舟路校區 李東紅】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遷移功能。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材創設情境,而形式新穎的課堂表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合各種認識與情感活動的參與,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教材,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學習欲望。
如在上《筍芽兒》時,我曾結合一個訓練點進行片段作文訓練。我先讓幾個孩子分別戴上頭飾、不同顏色的紗巾,打扮成春姑娘、筍芽兒、竹媽媽、雷公公,然后上臺表演。文中沒有雷公公的語言描寫,只是寫道:“轟隆隆!轟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來。他也用粗重的嗓音呼喚著筍芽兒。”因為有了精彩而富有童趣的表演,學生的興趣陡然大增,紛紛運用遷移功能,模仿書上的句式,上臺表演起雷公公:“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了!你瞧,運河邊的柳樹發芽了,桃花開得多艷啊!千萬不要錯過這美景哦!”“筍芽兒,快醒醒啊!我帶你到西湖邊去找春天……”同時,學生還能把上課時學過的知識遷移到生活當中。如在太子灣公園春游時,學生就能即興地表達對春的贊意:“啊,春天多美啊!你瞧,小草偷偷地從地里鉆出來,花兒我們點頭微笑,仿佛在說……”
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感覺、想象,領悟、理解文中的“文外之畫”“字中之情”。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蔚斗小學 鐘惠君】
〖在活動中創設情境〗
在學習《筍芽兒》時,文中有一句這樣的話:“筍芽兒終于鉆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麗的世界呀!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文中只寫了桃花、柳樹和燕子,我以省略號作切入口,趁著學生當時熱烈歡快的情緒,進行小練筆,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大花壇,圍成一圈,男同學當轟隆隆打鼓的雷公公,女同學當沙沙沙在葉叢中奏樂的春姑娘。正當中一個小朋友蒙上眼,慢慢地從蹲到站,并移開雙手,她看到了什么就說什么:“看,小草從地上探出了小腦袋,正在東張西望地,好象跟我捉迷藏呢!“哇,紅紅的是什么?那是茶梅和月季,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躲躲閃閃的。”“啊,我看見快樂的小蜜蜂一邊嗡嗡嗡地哼著小曲,一邊在采蜜”……回教室后,讓學生對剛才說的語言進行練筆來寫寫《春天的美景》,學生很快就寫成了。因為我們利用活動在“趣”字上下功夫,給學生帶來了無限的情趣。
【山東省招遠市阜山鎮北院完小 楊美英】
〖加強朗讀、誦讀訓練〗
低年級兒童,尤其是一年級的兒童,常常出現唱讀的現象.這時候,我充分注意到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作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