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生:(聲情并茂、搖頭晃腦地讀)這里生產的葡萄干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
師:看黃小芹同學讀得搖頭晃腦的樣子,她好像吃到了葡萄干呢,讀得多甜呀!
(小芹眼睛發亮,腰板挺得更直了,全班同學笑了)
師:那我們也像黃小芹一樣把這句話甜甜地齊讀一遍吧。
(全班也高興地、搖頭晃腦地讀)
點評:讀相關語句,結合視頻資料理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再用自己的話進行介紹。閱讀、理解、聽說訓練全面到位,自主合作氣氛濃。
師:陳錦濤同學是從葡萄干有名看出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還有想說的嗎?
生:老師,我是從“茂密的枝葉向四周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這句話知道葡萄溝是個好地方的。
師:(出示該句)請說一說原因。
生:因為從“一個個”可以看出那里種了很多葡萄樹,而且它告訴我們葡萄的葉子長得很茂密,就像綠色的涼棚,我覺得很美,所以我從這里知道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師:(出示涼棚圖片)茂密的葡萄枝葉就像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大家都可以在涼棚下遮陰、乘涼、聊天,多美呀!請同學們美美地把這句話齊讀一遍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能幫老師一個忙嗎?
生:能!
師:請你們讀讀這兩句話,幫我找找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出示課件: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句1、葡萄一大串地掛在綠葉下。句2、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
(我有點“無賴”地自己把這個關鍵的問題提了出來)
生1:第一句話比第二句話少了個“一大串”。
生2:老師,還有,第一句話比第二句話還少了個“底”字。
師:(一愣,細看)噢,對不起,我是想把“底”字打上去的,粗心之下打漏了。(豎起大拇指)你觀察得真仔細!
師:那你們覺得哪一句比較好?
生1:我覺得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為第二句寫得比較多一點。 (生笑)
生2:我覺得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為第一句只有一個“一大串”,那就是說只有“一串葡萄”,第二句有兩個“一大串”,就說明了有很多很多的葡萄。
師:(隨學生的回答出示“一大串葡萄圖片”和“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圖片”。相機板書:多)你真會動腦筋!
師:所以課文用的是第幾句呀?
生:(齊)第二句。
師:大家把這句話讀一讀,注意“一大串一大串”要──(生齊:重讀。)
(生齊讀)
點評:賞析句子、比較句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不錯,可惜所達到的層次不夠高。若能結合到修辭、仿造句子等形式來進行,效果是否更好?
師:(指板書)葡萄溝的葡萄又多又美,你們知道嗎?葡萄溝的人更美!請你再讀一讀第二段,把這句話找出來。
(學生讀書,找句子)
(只一會功夫,生紛紛舉手) 生: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
(師相機板書:老鄉 熱情好客)
師:如果你就是那里的老鄉,現在來了這么多客人,你會怎么說怎么做呢?請同桌先互相演一演,一會再請同學上來表演。
(生興致勃勃地表演,師巡視指導)
師:剛剛同學們都在很認真地演,我看到了很多熱情的小老鄉。現在,我就是你的客人,誰愿意上來演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