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學案例
時間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景物 特點 好詞
師: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雷雨前”這一部分的?生:邊讀邊想。生:找景物,知特點。生:體會好詞好句。(學生填寫表格。)師:那么,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后”兩部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學后匯報交流。(a組)生:我們小組匯報學習“雷雨中”這一部分的情況。生1:我來讀4—6自然段。生2:我從第5自然段中知道了雨越下越大,外面的樹和房子都看不清了。(課件展示:雨越下越大,外面的景物看不清。)生3:從第4自然段中知道了雨又大又急。生4:第6自然段中的“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告訴我們雨小了。生5:上臺將“雷雨中”表格內容展示在大屏幕上。生a組:小組全體同學讀4—6自然段。(b組)生:(先展示“雷雨后”表格內容。)我們組以“讀”的方式學習“雷雨后”這一部分。請其他同學欣賞評價。(b組)生:小組中的五位學生上臺表演讀7—8自然段。(讀出了雷雨后空氣的清新、潔凈、充滿生機的美。)師:這一組的同學從語氣、表情、動作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了出來,非常好。生:我們組同學還喜歡兩個句子。1、一條彩虹掛在天空。生:從“掛”這個詞體會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空中,好美麗。2、蜘蛛又坐在網上。生:從“坐”這個詞中感覺到雨后的蜘蛛很愉快。師: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雷雨后的涼快、舒服。(課件展示雷雨后的景象。)師:我剛經歷了一場雷雨,從中感受到雷雨前的“靜”,雷雨中的“猛”,雷雨后的“美”。你們還想了解更多的雷雨方面的知識,可以看課外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還要留心觀察天氣變化,寫一篇日記,在班上相互交流。 [教學反思] 一、課件引路,激發興趣 從圖入手,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逼真的動畫情景:雷雨前烏云很厚很低,一絲風也沒有;接著刮起大見,樹枝亂擺,蜘蛛逃走,電閃雷鳴,雨下起來,越下越大,樹、房子看不清;雨漸漸變小,雨停了,雨后空氣那么清新、潔凈,到處充滿了生機,這樣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看圖讀文,學生輕松了解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邊讀邊想,讀中感悟 新課標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1)自讀感知內容。教學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頭腦中初步勾畫出雷雨的情景。(2)表演讀深化感知。在對課文內容、情感了解后,相信學生,指導他們從語氣、表情、動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3)緊扣重點,讀中感悟。從圖入手,通過畫面、音樂、觀察比較,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靜”,雷雨中的“猛”,雷雨后的“美”。抓住文中重點句、關鍵詞反復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讀。正如新課標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考啟迪,享受美的樂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思想。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后”兩部分內容,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樣的學習注重體驗,注重學習活動中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互動,靜心讀書和活潑參與的互動,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把教材情感變成了孩子們的愉快情感。 [參考文獻][1]薛瑞萍、竇桂梅,小學語文教學案例與閱讀引導,長春出版社,2004,(5)[2]孫江濤、王殿兵,以讀為主,激情入境,小學語文教學,2001,(5)[3]于友琴,新課標怎么教(語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