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演繹精彩──《三個兒子》教后感
4、教師說的比較多,評價語不夠到位。
在認真鉆研教材,多次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付出的快樂,上課后反思一下,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當然,好課是磨出來的,希望我的課能給后面上這課的老師一點啟發。
《三個兒子》教后有感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二小 邢文琴
兒子,這個字眼在媽媽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里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于“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贊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讀讀“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
《三個兒子》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我在教學時,沒有給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沒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我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后,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么老爺爺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讀書討論。
《三個兒子》教學有感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二小 李科明
一、充分讀,然后問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水很重?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理清重點詞,在學生的相互補充下,晃蕩、走走停停、痛、酸等詞語被標示出來了。這樣的處理雖然比較簡單,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必要的,首先,讓學生有這樣的印象,句子中會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其次,在朗讀時有一定的指向,后來學生的朗讀中,這些詞語被讀得較為清晰,最為關鍵的是,這為下一個環節設置情境,讓學生談感受有了詞語的準備和積累,學生在無意中有了目標。
二、情境體驗
教師請一名女同學,個子比較小,當場拎一桶重達七八千克的水,對同學提了這樣兩個要求:
1、觀察她拎水時的表現。
2、心里想好一個問題,呆會兒問這位同學:
⑴ 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師一指屏幕,(生齊說)走走停停。
生:水都潑出來了。
生:我發現她好累喲。
⑵ 師: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她累不累?
生:我想問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問她心里的感覺是怎樣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問她累了,休息的時候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師引導那位女同學一一作答。
3、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根據重點詞中前兩個可以通過觀察得到,而兩個表示個人感受的詞語,要當事人說出來才能明白。果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很快說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蕩的意思,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記者身分的提問,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從“痛不痛”到“麻不麻”,他們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僅僅是課文的層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極其痛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這點點滴滴的觀察與提問,都在說著一件事:水太重了,媽媽已經拎不動了。
4、如果僅是到了這一步,還只是對重點句子的說明,但更為巧妙的還在后頭,教師此時設置了一個場景:
如果你就是第三個孩子,為什么要幫媽媽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學生的情緒仍是激動著的,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