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雜談
【浙江省富陽市教育局教研室 喻奇君】
《三個兒子》一課,教師在完成上述課時“從三個兒子到一個兒子”的解讀之后,便把“研讀話題”轉向“從一個兒子到三個兒子”上,對另外兩個兒子進行分析評價,最后學生既找到他們的不足之處,又發現他們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從而使學生對“真正的兒子”應當有的品質和可以有的才藝,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正是這個“研讀話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過于強調文本主流人文而帶來的說教色彩,使得《三個兒子》一文的人文價值和教育功能更為貼近當代學生的生活實情。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路小學 蔣美玲】
在此次我校與青藍小學小班教學研討會中,我有幸執教了《三個兒子》一課。應該說,一次次的試教,師傅和教研組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和幫助,對教案的反復斟酌和修改,執教和聽課老師們真誠的評課……在這一過程中自己得到了礪煉和成長,對小班化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三個兒子》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力求讓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有機融合,使學生在主體閱讀實踐中進行自讀、自疑、自悟,達成學習目標,力求體現小班課堂師生、生生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在感受了三個媽媽眼中的兒子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維聚焦點,那就是“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接著以感受水的重和媽媽提水的辛苦為切入點,引領學生自讀自悟,采用移情體驗、對比感受等多種教學方法,觸動學生幼小的情弦。
下午的評課交流尤其是聽了青藍小學王校長的點評后,深受啟發。比如教師如何真正地尊重和滿足學生內心的學習需求,如何利用好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適當點撥,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在重點句子抓到后引導孩子深入咀嚼等等。隨后聽了進修學校高校長的《小班化——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報告,更是獲益匪淺。對小班化教育的特征、教學策略與環節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感受到了課堂上教師的適時關注、自學時的個別輔導以及有針對性的課堂評價對學生的重要性。
這次跨校交流活動給了我很多思考:在課堂中如何凸顯小班化課堂的特色,為學生搭建開放與合作的實踐平臺,如何時時刻刻去激發和保護孩子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關注每一個孩子,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如何促進學生個性及素養的全面優化等。
應該說,小班化教育所體現的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盡管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困惑。但是相信在小班精神的指引下,我們實踐著,反思著,堅定執著,從而在小班化教學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全州鎮城關完小 肖瑋華】
俗語說:“不塞下流,不止不行。”學生的凝神靜思絕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為形成討論的高潮而醞釀、蓄勢。如我在教學《三個兒子》一文時,先讓學生用各種方式將課文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課一開始,提出學習要求:同學們,讓我們用心地去靜靜地讀課文,想一想老爺爺為什么說只看到一個兒子? 他的話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寫下你的感受,十分鐘后交流。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思靜想的時空。于是十分鐘后有了一場關于“什么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閃現出美麗的火花,通過比較、交流、討論,他們明白了只有為媽媽分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從而也弄清了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的原因。我覺得恰當地讓學生凝神獨思,深刻的思想才會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在這一片靜思的時空中,學生的思維才能自由輻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飛,個性解讀才能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