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雜談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三個兒子》教學談
四川省瀘州市英才外國語學校 鐘永鴻
《三個兒子》是小學三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她們一邊打水一邊夸自己的兒子。其中第三個媽媽什么也沒有說。當母親們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時候,三個兒子都來了,一個在翻跟斗,一個在唱歌,只有第三個兒子接過媽媽的水桶。一位老爺爺在旁邊說:我只看見一個兒子。對教材的分析、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的確定,我就不再多說了,我只想說說我是怎樣教學這篇課文和教后的一些體會:
一、認識略讀課文,學習“自主學習”的方法
1、讀題,說說題目上有與原來的課題不同的地方嗎?學生很容易發現“※”,說明這是略讀課文的標志。怎樣學習這類課文呢?
2、教給“自主學習”的方法:制定目標→自主學習→匯報情況
二、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
1、讀“閱讀提示”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
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了些什么?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2、讀課文提問題,制定了一個學習目標:
這三個孩子今后的發展會怎樣?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了不少的問題,但價值都不大,這個目標是老師提的)
三、學生圍繞這四個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教師巡視,相機點撥
四、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1、在匯報第一個目標時,多數學生都能說:只有一個兒子幫媽媽提水,為媽媽分擔重擔,只有他是勤勞、孝順的孩子,所以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2、在匯報第二個目標時,學生只能說要幫父母擇菜、洗碗、掃地等。
(我覺得學生已經懂得了為父母分擔家務,就沒有提更高的要求。)
3、在匯報第三個學習目標時,很多學生都積極爭取起來講故事,但只能把故事的大概內容講出來,講得并不生動、形象。
(只有兩個同學講了后就下課了)
下課后我想:
還有一個目標沒有完成,而且有的目標完成得并不好,能不能再上一個課時呢?由于是平時,所以,我上了第二課時。沒想到,第二課時的效果非常令人滿意。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一、繼續討論第四個學習目標
說實話,在上課之前我都在想:第三個兒子的發展應該沒有前兩個兒子的發展好,這個目標的制定會不會影響編者的意圖呢?但經過討論,學生的回答令人欣慰:好嗓子的那個將成為歌唱家;大力氣的那個將成為體育明星或將軍;第三個兒子勤勞,他什么都可能成為(科學家、總經理、大老板、領袖、教師、醫生、百萬富翁等)因為他勤勞。如果前兩個兒子沒有“勤勞”這個品質,也不可能成為歌唱家,不可能成為將軍,不可能成為體育明星。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孩子們的能力不可小看。緊接著,我采取了下面的方法:
二、給出四種學習方法,讓學生選擇
分角色朗讀2改寫成詩3編成故事講4編課本劇演。
三、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好后分組合作學習
教師到各組巡視指導。
四、各組匯報學習情況
選擇分“角色朗讀”和“編故事講”的同學多,選擇“編課本劇演”的有十多個,選擇“改寫詩”的只有一個。但從匯報的情況看,表演和改寫詩的學得最好。表演的那個組基本作到了有聲有色,還有人在旁白敘述。改寫詩的同學匯報后,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其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