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實錄(含反思)
海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鄭曉莉一、教材分析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說出“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顧事物的發展,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3、構建寓言教學圖式。
三、教學難點
構建寓言教學圖式。
四、設計思路
注意將學習策略和學科知識有機結合。運用精加工策略,通過復習,激活相關舊知識,既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學情,又有利于為新知識作好鋪墊。老師靈活地通過舊知識的引導來促進新知識的學習。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蝸牛的獎杯》這個故事嗎?誰能簡單地講一講?(指名講)
師:《蝸牛的獎杯》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
生:世上沒有永遠的冠軍。
生:不能一生陶醉在一時的冠軍中,那你將永遠沒有進步。
師:《蝸牛的獎杯》是個-------(生接著答: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是怎樣的嗎?
生: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讓我們受到教育。(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故事 道理)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寓言相關的舊知識,在學生腦海中播下圖式的種子。
師:今天我們學習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師邊說邊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要讀課文,我們先過生字關。
投影出示:揠苗助長 焦急 巴望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一大截 納悶
指名讀新詞。
師:你讀得很好,7個生詞只讀錯了一個。我不說你錯了哪一個,我請另一個同學讀,你認真聽。自己發現錯音,改正錯誤。
(師發現甲生讀錯,“焦急”一詞,教師沒有直接指出,而是指名讓乙生讀,提醒學生認真聽,由甲生自己發現錯音,并更正錯音。甲生讀對后教師給予肯定性評價。)
△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比別人直接告訴錯誤處,效果更佳,此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再次讓機會給甲生,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我展現和自我調整的機會。
師:將本課生詞帶入文中,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篇。讀好后同桌之間,選一自然段檢查對方,并給予評價。
(立即,教室里書聲朗朗,同學們都在認真地自讀課文,自讀后同桌互查并評價)
(教師檢查學生的情況,該活動應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這一目的)
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同學們讀得這么好,我也想讀一讀,我讀第一自然段,我讀時,請你們認真聽,聽后說說你有什么樣的體會。
(師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淋漓盡致地讓學生體會農夫焦急的心情。同學們不由鼓起了掌,并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我從“巴望”這一個詞中,看出農夫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到農夫很焦急,他天天到田邊去看禾苗長了沒有。
生:因為農夫很焦急,田里的禾苗明明在長他卻認為一點也沒長。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到了農夫“焦急”的心情,及“巴望”的意思,真正做到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意。
師:農夫這么焦急,希望禾苗長快些,他想出辦法了嗎?
(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作記號,很快找到答案。)
生:農夫想出的方法是將禾苗一棵一棵拔高。
生:農夫累得筋疲力盡,但他很高興,他認為禾苗真的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