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案例
感悟二、課內課外鏈接,使孩子的語文素養更豐厚
學生生活在母語的環境中,寓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讓學生從小接受熏陶與感染。在學完課文時,結合小專題“借鑒課文仿寫”的要求,引導學生模仿本文的寫法,續寫《揠苗助長》,讓學生明白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古今表達的多樣性等等。讓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感悟寓言文化的獨特魅力,對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悟三、激趣復述,培養孩子們的表述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容易注重語文基礎知識而忽視策略知識教學或注重策略知識教學而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在這節課中我注意兩者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盡力做到兩者的齊驅并進。在講故事活動中,我緊緊抓住關鍵的詞句,深刻理解文中農夫的“焦急”心理。課的最后,我創設了說的訓練—續寫《揠苗助長》的環節,為學生生動的講述故事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反思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有幾個地方做得不足:
首先是指導朗讀做得不夠到位,讀得太少。“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活動,在這一教學片段中,“讀”應貫穿始終,分層次,體現坡度。例如抓住重點詞句,如:“盼望、焦急……”等,抓詞品味,既培養了閱讀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其次應加大點撥力度,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
其次,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預設的課堂情境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理解寓意的環節中,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思維過窄,而我依然按自己的教學環節進行,就出現了教師引導過多,學生主體性欠缺的局面。教學應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案只是一種思路,真正的課堂實踐應該跟隨學生的思路,順應學生的課堂生成而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的實效表明,在某種程度上,兒童就是小小哲學家,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農夫錯誤的原因,并從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只有順應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活動和情境中,與教材對話,與角色對話,才能產生積極的內部言語,從而形成自己生動的思想,成為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