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的季節(jié)》教學反思
《植樹的季節(jié)》教學反思——一課時自讀幾次最合適
本課文字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不過識字量還是很大,怎樣保證學生能夠準確的讀準字音并且熟讀課文,這是一課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揭題后,首先解決生字詞,出示詞語,抽讀、開火車讀、齊讀,自讀課后的生字條,然后開始第一次自讀,要求指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圈出還不認識的生字。接著教師范讀,孩子聽的時候要求聽準字音、勾畫出停頓和連讀的地方。范讀完畢后,請學生第二次自讀課文,要求指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然后就進入分段朗讀,過程和以前一樣,只是在幾段都讀完了以后,不忙讓學生賽讀或者齊讀,第三次自讀,要求是不再指讀課文,流利的朗讀課文、注意停頓和連讀。這里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第二次自讀和第一次自讀的間隔時間是不是太短了?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要強化學生對于一些難以熟記的生字的讀音,迫使其記住。之余第三次自讀是否有必要,我想這主要是針對后進生而言的,他們不能馬上進入賽讀的環(huán)節(jié),課文還不能完全讀通順,需要再次自讀一遍,再次注意那些難讀的字詞,其實是給了他們一個緩沖的過程。也不知道這樣是不是違反了新課標的理念,一課時的主要目標其實還是讀熟,而且是人人都要讀熟,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都知道有時候個別學生在一課時結(jié)束后還是不能讀通順,所以有必要加大自讀的次數(shù)和抽讀的次數(shù),一課時就是要為二課時理解課文作準備,所以“讀”應(yīng)該貫穿于一課時,而且是變化這方式的“讀”。記得在新教師培訓的時候,查有良教授就說到了小學的老師要做到每5分鐘換一個節(jié)目,更何況是枯燥無味的朗讀了。
《植樹的季節(jié)》教學札記
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背景簡介:
《植樹的季節(jié)》是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課文,課文講了為什么春天是植樹的季節(jié),人們怎么植樹,以及人們?yōu)槭裁粗矘洹4藭r正值春暖花開,植樹造林的季節(jié),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學札記:
教學《植樹的季節(jié)》一課時,因為課文內(nèi)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所以課堂上我放手學生自學,然后匯報所學,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當我問學生通過自讀課文都知道了些什么時,學生對于1、2、3自然段談得非常好,可是他們只字不提從課文3、4自然段中讀懂了什么,任憑我怎么啟發(fā),怎么誘導,學生似乎對這兩段毫無興趣,我只好重新帶著他們學習,指名學生起來讀課文,我才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這兩個段落太陌生,好多字詞不太會讀。重新審視這兩個自然段,原來這兩個段落的內(nèi)容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且生字新詞比較多,本來這節(jié)課預計兩課時完成,可實際上這片課文用了三課時才完成。下課時,我隨手翻了翻后面的課文,發(fā)現(xiàn)本單元后邊有兩篇課文《楊樹之歌》《記住》,這兩篇文章都是用比較形象生動、淺顯的語言,寫出了人類與樹木之間共生共息的密切關(guān)系,我想如果把這兩篇課文提到《植樹的季節(jié)》之前講,學生會很容易體會到人們?yōu)槭裁匆矘洌瑢W習起來會輕松些。
看來,教師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非常重要和必要,我們在工作中可以刪減和增添教材內(nèi)容,也可以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教學,只要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就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