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凡》教學反思
3、創造性的安排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組織的過程中,我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適時適當地采用教學手段。如初讀課文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可以找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
4、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加深體驗。
現代教育觀念提倡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語文學習外延到生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我創設一個問題情景:假如災難來臨時,我們該怎么做?學生從生活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出發,說出災難來臨時的各種自救方法,有的回答甚至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這些學生不容小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文。
在本節課中,也有一些缺失的地方:
1、 課前導入時間過長,影響了后面的學習內容。
2、 由于課前導入時間長,將近七分鐘,因此,指名讀課文的環節只好省略,學生之間的互評環節也比較少。
3、 指導學生書寫時,應該巡視到位,并及時指出學生寫錯的地方,表揚寫得漂亮的同學。
我想,一課多研是教育辦教研工作的創新。如果能經常接受這種公開課或稱為公開常態課的磨練,對教師的各種能力(教學過程的掌控能力、教育教學機智等等)都會有很大的促進的,感謝教育辦給予我的這種成長的機會!
北師大版第四冊第十二單元《江凡》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對教材的整體感悟。首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去概括課文內容,接著又緊緊抓住體現人物特點的兩個方面(即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動作描寫),讓學生在朗讀中欣賞,在思考中感悟。從而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受到了感熏陶。更可貴的是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找出有關句子,從而讓學生明白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經過兩年的識字,學生已經掌握了近2000個常用字,而且在識字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教師在此課的識字教學中,尊重學生原有的認字水平。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讓學生對生字有了整體的印象。接著,教師又鼓勵學生利用拼音自學生字,在自學的基礎上開展全班合作學習。在字音、字形、字義合作學習中,使學習能力強的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從而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習。
3.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這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低年級要求極低,
但收集資料的習慣則要從小培養。在本課的預習作業中,教師就布置了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有關火災的自救知識。從本次查找資料的內容來
看,目的非常明確,而且涉及的內容有利于對教材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養成有目的收集資料的習慣。在學生查找資料之后,教師很重視對這一活動的評價,課堂中有機滲透課外資料拓展,雖然只有短時間的匯報,但卻對學生這一活動的完成起到了檢驗的作用,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不斷進步。